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25-10-13 15:34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这不起眼的小豆子,如今是山区群众的‘金豆豆’。”大理大学副教授苏子峰站在地里仔细查看豆荚生长情况,手里拿着记录本仔细核对数据。作为高明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他带领团队在这里开展了48种白芸豆种植模式的对比试验,通过不同施肥、不同管理模式的尝试,为云龙县白芸豆产量与品质升级寻找更优路径。
云龙县历来有种植白芸豆的传统,但过去粗放的种植方式导致亩产低、效益差,农户收入微薄。近年来,云龙县将白芸豆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出台《云龙县白芸豆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整合云南省农科院、大理大学等科研力量,开展高产稳产种植技术攻关,并在科技研发、精深加工、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一场以科技为核心的产业变革自此在高寒山区铺开。
苏子峰带领团队扎根田间,围绕“高海拔、高产量、高效益”的“三高”目标持续攻关,总结出起垄覆膜、株行距定植、科学施肥、修枝打顶、提升插杆高度等关键技术措施,精准破解传统种植的痛点,让示范区白芸豆亩产从过去的130公斤提升至260公斤以上,2024年试验田亩产更是达到286公斤,较传统种植翻了一倍多。同时,通过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采用无人机喷洒和生物防治等技术,有效保障了白芸豆的绿色生态品质。
2021年起,云龙县依托大理大学定点帮扶云龙的技术优势,整合云南省农科院技术力量,在关坪乡开展高产核心技术攻关示范,并引进高产新品种“芸白3号”,将白芸豆平均亩产提升至288公斤。通过积极推广高产白芸豆种植,全县还建成保种繁育、高产示范等5类基地,推广绿色高产技术6000余亩,打造出7个“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为后续全县白芸豆种植从“粗放管理”向“科学种植”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板。
“我们不仅要种得好,还要种得巧。”苏子峰介绍,针对单一作物效益有限的问题,云龙县积极探索“芸豆—豌豆”“芸豆—中药材”等套种模式,大幅提升土地产出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冬闲田闲置问题。此外,白芸豆与辣椒轮作等新模式也取得可喜成效,为拓宽高寒山区群众收入渠道探索出了新路径。随着品质提升和市场认可,2024年,“云龙白芸豆”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收购价攀升至每公斤16至20元,实现了产量与效益的“双提升”。
产业链的延伸则让这颗“金豆豆”的增值之路越走越宽。2024年10月,投资350万元的白芸豆高原农特产品集散中心在云龙建成投产,日加工能力达40吨,还辐射带动周边县市的白芸豆收购和代加工。更值得一提的是,云龙县还引进云南天保桦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为链主企业,建成白芸豆胶囊GMP生产线,推动白芸豆产业从初级原料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升级。
“我们是国内首家获得白芸豆提取物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的玲素牌白芸豆胶囊是国内唯一的单方白芸豆保健品。”天保桦生物资源开发(云龙)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纪东介绍,以白芸豆提取物为核心的功能性食品,能为体重管理提供辅助。目前,车间正在进行设备调试,生产线投产后,预计日加工胶囊57.6万颗,每年将消耗660吨白芸豆,满产后产值可达1.1亿元。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云龙县着力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构建起“党支部+科研院所+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群众稳定增收。目前,全县已有46个合作社、2家农业企业参与白芸豆种植,带动农户超8200户。以白芸豆为主营业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对接省内外相关企业洽谈合作,畅通产品销售渠道,签订订单800余吨、销售额近1400万元,惠及农户1570多户。
与此同时,云龙县还通过强化科技培训力度,大力培养乡土人才,目前已培育出52名白芸豆种植能手。关坪乡高明村的字霞丽从脱贫户成长为致富带头人,被聘为县级白芸豆特聘农技员;种植能手杨春泉从管理60亩基地起步,如今负责指导四个乡镇200多户村民开展高产白芸豆技术推广应用。这些“带不走的土专家”,正成为乡村振兴中最坚实的力量。
秋风拂过,豆浪翻滚。从传统种植到科学管理,从原料出售到精深加工,随着云龙县白芸豆产业带动效应不断显现,一个产业的振兴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来 源:云南日报 文图/李丽 赵丽槐
编 辑:李维丽
审 核:杨建萍
终 审:李根华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