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25-09-30 17:29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从1965年农历八月初三以来,云龙“八三”街这个从骡马嘶鸣中走来的老集市,早已将岁月的故事揉进每一寸土地。在这里,大牲畜交易从昔日的风餐露宿走向了规模化发展的崭新阶段;白族山歌从山间田野登上了“赛歌会”大舞台;商贸交易从最初的山货集市,发展为汇聚四方风物、连接国内外市场的开放窗口……在“八三”街到来之际,我们推出系列报道,讲述这条街在六十年里的变与不变,聆听那些藏在蹄声里、歌声里与买卖声里的故事。今天刊发系列报道之二——《大山深处的云龙白族山歌》。
云龙白族山歌县级传承人 杨育明
在农村里,干活特别累了的时候就坐下来唱几首白族山歌,这样就感觉心情愉快了、干活的力气也就大了。
云龙白族山歌,白语称为“几苛”,其中“几”为唱,“苛”为山歌或曲子。这种艺术形式又称“白族调”“白曲”“山花词”,是风格独具的白族叙事诗歌。白族山歌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其句式结构和韵律规则体现了白族语言的音乐美。
云龙文化馆副研究员 杨嘉田
白族山歌的句式常见的是七七五、三七七五,三七七五,七七三五,五七七五、七七三五,但是不管句式怎么变,它必须要压我们独有的这个山歌的韵脚,在我们民间流传的山歌的韵脚是36韵。
这些山歌不仅形式独特,内容也极为丰富,从古代典故到现代生活,包罗万象,具有重要的教育和文化传承功能。
云龙文化馆副研究员 杨嘉田
我们有二十四孝的,有孟宗哭竹、董永卖身、梁山伯祝英台很多典故都被我们白族先民把它译过来转化成白族山歌来对唱,从四书五经一直唱到现在,我们现代的生活,有感党恩、颂党情,所以它的传承是非常的广泛,教育功能也非常的大。
让老传统融入新时代,平台至关重要。历经一甲子岁月的“八三”街赛歌台,就见证了云龙山歌六十年的传承与发展。
云龙县文化馆馆长 旷李珺
咱们的云龙白族山歌目前是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我们在常规的非遗传承培训活动以外,每年还会举行“八三”街赛歌台,每一年都有非常多的山歌爱好者参加,也留下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今年是我们“八三”街的60周年,我们也邀请到了41年前赛歌台创立时首次登台的一些老艺人再次回到赛歌台,给我们呈现精彩的作品。
如今,借助快手、抖音这些新平台,白族山歌不仅被更多人所听见,更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加入传承。古老艺术的生命力,正因为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而愈发旺盛。
云龙白族山歌爱好者 杨会芬
山歌我们小的时候也经常唱,现在我哥哥嫂嫂他们唱得好,我有空都是来跟他们学学,到现在的话我也学会几首了,以后我会一直跟着他们学,我会把山歌学好的。
杨育明的心愿很朴素,却也很重。他像守护山林的护林人,小心地守护着山歌的火种。他最大的期盼,就是能稳稳地把这个“接力棒”交到下一代手里,把白族山歌这一古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从古老的韵律到现代的传承,云龙白族山歌的魅力,正通过这样的守护与创新,在新时代的村寨里,续写出更加动人的故事。
文 图:杨伟松 旷宏飞
审 核:杨建萍
终 审:李根华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