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文化云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化云龙

【云龙文化】永远的路 永远的桥——重走滇缅路:镌刻在山河间的不朽丰碑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25-09-30 17:09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图片

图片


题  记

2025522日,云龙县文联组织开展“寻迹滇缅:聆听抗战路上的民族团结强音”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采风活动。本次活动聚焦抗战时期云龙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记忆,以文化采风形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有幸成为采风团的一员参加采风活动,一路走来,先后参观了抗战滇缅公路、功果桥老桥头遗址、大栗树高射炮台遗址昌淦(功果桥)、小铁桥及宝丰古镇。滇缅公路作为“二战”时期重要的国际战略通道,被誉为抗战“生命线”,承载着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争取独立解放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时间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天,但此行深受感动,遂撰此文,以缅怀和纪念修桥筑路的先辈们。

 


车轮碾过云龙县的崇山峻岭,轮胎与弹石路面摩擦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一段沙哑却有力的岁月独白。车窗外,沘江的流水裹挟着泥沙流动,云雾在横断山脉的山脊间游走。我们正沿着滇缅公路(云龙段)前行——这条被称为“抗战生命线”的公路,每一寸路基都浸润着未凉的热血,每一处遗址都在叩击着我的心灵。那些沉睡在史料里的名字、数字与故事,在脚下的土地上渐渐鲜活起来。

 


一腔远见,奠定通途:建修碑前的家国初心

我们的采风第一站,便停在宝丰乡董泽故居。这是一座典型的白族院落,青瓦覆顶,白墙斑驳,始建于明代,清末和民国期间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因董泽先生受西方文化影响,民国时期的扩建融入了大量西方建筑艺术,促成了西方文化与白族文化的交融共生,形成了现存的建筑规模与特色。故居占地1023.5平方米,由坐东朝西的递进式五大院落组成,建有三格和两格楼房十二幢。院中的百年老树虬枝苍劲,零星叶片随风轻摇,诉说着古院落的悠久历史。上到二楼,一方青石碑静静躺在楼厅的四方桌上。碑体方正,高、宽均为0.66米,厚0.04米,不大的尺寸里,却镌刻着足以改变抗战运输格局的重量——那就是《建修滇缅公路意见书》(此碑原存于功果桥镇金和村董家庄,后被李耀增老师收藏,我们在建设“董泽博物馆”时,李老师无偿捐献出来)。

《建修滇缅公路意见书》碑刻的这些字书写规整,遒劲有力,可以看出是县里最好的石匠雕刻的。下关—漾濞—滥坝—三丘田—朴登—沘江边—功果—瓦窑河口—保山,每一个地名都刻得格外深,生怕被雨水冲刷掉。石碑正面,《建修滇缅公路意见书》的字迹虽经80余年风雨侵蚀,仍能辨认出董钦对路线的细致考量——他在文中分析了三条备选路线的“山险程度、水患风险、工期成本”,甚至预判了“战时军车通行的转弯半径、坡度限制”。旁边镌刻的《戊寅建修公果公路歌》里,“筑路救国,匹夫有责”的字句笔力遒劲,读起来依旧热血沸腾。这是一位旧时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用笔墨丈量山河、用远见守护家国的见证。

图片

1875年出生的董钦,曾任清代云南府教授、民国富滇分行经理,是个“读过书、懂经济、更知家国大义”的人。1935年,华北战事吃紧,他敏锐察觉到“西南若不通,中国便失一臂”,于是闭门半月,伏案写下这份意见书,亲自送到云南省政府。“当时有人说他‘多管闲事’,说修公路是官府的事。他却说‘国家要亡了,哪还有官府和百姓的区别’。”

我的指尖划过石碑上斑驳的刻痕,能到石面的微凉与刻字的凹槽,仿佛能到董钦当年凝视文稿时的目光。这方1940年初刻成的石碑,不是一块冰冷的石头,而是一颗滚烫的爱国之心。它用文字为滇缅公路“标明了方向”,更用精神为后人“指明了道路”。

 


一座桥头,耸立不倒:见证“炸不倒”的精神 

离开董泽故居,沿沘江而行,1小时后便抵达澜沧江畔的功果桥老桥头遗址。功果老桥头遗址位于功果桥镇功果村,功果老桥原为铁链吊桥,1921年由云龙宝丰人董坊捐资建造,取名“青云桥”。1938年重新修建,5月26日竣工,6月9日正式通车,属于低荷载现代悬索桥。修筑滇缅公路时,于原桥另设钢索改建为公路桥,命名为“功果桥”。2011年,因功果桥电站建设,老桥头遗址实施整体搬迁,在原位置后移400米拔高101米完成复原重建。
功果桥地处滇缅公路咽喉,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从1940年10月12日至1941年2月17日,日本帝国主义共出动飞机242架次,对功果桥空袭16次,投弹近千枚。在日机的狂轰滥炸中,功果桥被炸毁,仅留下矗立在江西面的老桥头。为保证滇缅公路这条国际抗日运输线的畅通,云龙军民不畏牺牲,日夜奋勇抢修,创造了“炸不断的桥梁”的奇迹,为滇西乃至全国大反攻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遗址现存的桥塔为石砌拱形门式结构,塔门洞高6.8米,桥孔净空3.2米×4米,用于支撑主索的索鞍塔架依然可见。桥塔券心石东西两面分别雕凿有五角星各一颗,西面券心石上方中部嵌石表面阴刻“功果桥”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桥台、驳岸用条石及块石混合砌成,坚固耐用。

如今,桥头上弹痕累累,每一处痕迹都记载着云龙军民英勇无畏的抗战历史。它是一座不朽的抗战纪念丰碑,一部鲜活的历史教材,更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静静地矗立在澜沧江畔,向每一位前来的参观者,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里,关于坚守、关于抗争、关于民族精神的动人故事。

 


一桥飞渡,烽火淬炼:澜沧江畔“炸不断”的传奇

功果桥的“前世今生”,藏着太多不屈的故事。1921年,董坊捐资修建了铁链吊桥“青云桥”,仅供行人通行;1938年滇缅公路修建时,为通汽车,改建为钢索吊桥,更名为“功果桥”。顺着江岸向上游走700米,便是“昌淦桥”遗址。“昌淦桥”的名字,是为了纪念工程师钱昌淦。1938年秋,他从重庆乘飞机赴昆明视察桥梁建设,遭遇日机,在曲靖上空不幸罹难,年仅35岁。为完成他的遗愿,19393月,昌淦桥正式开工。工程构件全部从美国订购,由包商蔡文记负责安装。当时钢材从美国运到缅甸仰光,再用人背马帮驮到云龙(建桥器材由缅甸运进,器材进入国境后,全靠人背马驮转运。钢索既重且长,不能切断分运,只好成盘展开,每隔4米,绕成直径约为1米的圆圈,用铁丝扎紧,在圆圈内穿入抬杠,二人前后共抬一圈。一根数百米的钢索就是用这种“一条龙”的办法,自国境起沿着崎岖山路运至工地)光运输就花了3月。民工们要翻越高黎贡山,每匹马可驮两捆钢材,走一天才能走20公里。有的马脚滑掉进山沟、江面,连人带马都没了。

1940114日,昌淦桥建成通车,全长135米,荷载H10级,专门用于通行军车但日军的轰炸就来了。我在《云龙县志》中查到一组惊心动魄的数据:19401224日中午1220分,日军9架飞机第五次突袭,投弹百余枚,昌淦桥东端北侧十几根钢索被炸断,加劲钢桁架连桥面一起坠江;19411231210分,敌机再次轰炸,上方4根钢索、下侧2根钢索断裂,东半部桥面坠江,西半部斜悬在半空。日军甚至在电台里狂妄宣称:“滇缅公路已断,三个月内无通车希望。”

但他们低估了中国军民的韧性和决心。云龙、永平、昌宁三县军民连夜抢修便道、浮船——浮船渡运硬生生撑起了抗战“生命线”;与此同时,抢修队同步修复桥梁。194133日,昌淦桥率先通车;511日,功果桥也修复完成。

站在搬迁后的昌淦桥旁,沘江的风裹着水汽吹在脸上,带着一丝凉意,但内心却热血翻滚。这江水,正如历史的车轮,永远行驶在“炸不断”的功果桥和滇缅公路上。 


一座浮桥,来住牵引:澜沧江面上的运输线

《云龙县志》记载:19401018日,封闭三个月的滇缅公路恢复通行。这条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刚一恢复,就成了日军的眼中钉、肉中刺。从当天起,日机便开始侦察、轰炸,妄图切断这条国际抗日运输线,而功果桥(包括昌淦桥)则成了他们的主要目标。为应对日军轰炸,1019日,原滇缅公路云龙段第四工程段临危受命,组建功果桥抢修队,随时准备应急抢修。

果然,日本侵略者妄图掐断中国抗战的生命线炸弹如雨点般砸向功果桥和昌淦桥。经日军飞机轮番轰炸,昌淦桥、功果桥(老桥)均被炸断。

危急关头,抢修队和数千民工顶着敌机的轰鸣冲上江边。没有重型机械,他们就用血肉之躯对抗钢铁炸弹。144个汽油桶扎成的简陋浮船,承载着整个国家的希望。当第一辆军车摇摇晃晃地驶上浮船,澜沧江的怒吼中仿佛也夹杂着胜利的欢呼。从最初每天只能渡80辆车的窘迫,到后来用汽车牵引,每13分钟就能往返一次日渡车量最高达235辆。他们用10只渡船连成88米长的浮桥,与修复的昌淦桥并肩而立,共渡军车

这不仅是一个技术的胜利,更是意志的奇迹。修桥工人们在冰冷的江水中打捞钢索,在硝烟未散的废墟上赶修桥梁。他们的汗水浸透了每一寸抢修的道路,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江面,他们的无畏精神,才是那条真正炸不断的运输线。

在整个轰炸与抢修期间,功果桥抢修队和三县民工们冒着敌机的不断骚扰,发扬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精神,坚持随炸随修,用智慧和汗水保障了这条运输线的畅通

那些日夜,澜沧江上的浮桥摇晃着,却从未沉没。它连接的不仅是澜沧岸,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和希望。抢修队和民工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在轰炸的间隙创造了炸不断的功果桥神话。

 


一路艰辛,铸就丰碑:悬崖上的“血肉之路” 


汽车行驶在滇缅公路云龙段,山势愈发险峻。公路像一条蜿蜒的钢铁丝带,缠绕在澜沧江峡谷的悬崖峭壁间。最窄处仅容一辆车艰难通过,外侧便是百米深的沟壑。

《云龙县志》中的一组数据,让我对“筑路奇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1937年至1938年滇缅公路修建期间,全国共动员30万民众。总人口不足8万的云龙县,派出民工1万人,平均每户出工超过1人,1人出工,家中数人送粮供应。云龙县承担的路段从与永平交界的黑羊箐起至坡脚河止,共计57公里。县政府成立民工办事处,由县长蔡学禹任主任,建设局长杨幼丞任副主任,分为5个队分段修筑。所征集的民工均自带口粮、工具。不论城乡,凡家中无劳动力出工的,按所派定工日以每工折交银元五角。五个民工大队按分派路段包干完成任务,每天拂晓上工,晚七时收工。工时长、劳动强度大、供应困难、缺医少药,每天都有民工死亡。

《云龙县志》记载第三大队承担的沘江东岸狗吊窝路段,全是悬崖峭壁。督工员尹国玉身先士卒,以粗绳系于腰间,吊在岩壁上作业。有五个民工的保险绳同拴在一棵老树上,老树不堪重负,树根从岩缝中拔起,五名民工不幸坠江身亡。一大队因驻扎在气候酷热的山边阴湿之地,不幸发生天花传染,一天内死亡数人。四大队在澜沧江边施工,因中暑和瘴气致死数十人。“云龙一县即死五六百人”(肖乾:《血肉筑成的滇缅路》)。

土路刚完工,便进入雨季,到处发生塌方,临时桥涵多被冲垮。留守民工风雨无阻,进行抢险排涝。各县又再次征集民工突击抢修,终于在831日实现全线通车。92日,《云南日报》刊登“滇缅公路竣工通车”的报道,省政府向各路段发出嘉慰电。

滇缅公路全线通车,不仅为全省和全国人民所关注,也为世界反法西斯盟国所瞩目,它关系到抗战的前途命运。滇西28个县和设治局的20多万各族民工及工程技术人员,在短短9个月内,于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中开辟出一条沟通缅、印的国际运输线,创造了公路修建史上的奇迹。工程之艰巨,筑路民工舍生忘死的精神,可歌可泣。

 


一条直线,三座炮台:守护生命线的铁血记忆

站在宝丰乡大栗树村那片陡峭的山顶上,座由大石垒成的高炮台遗址依然雄踞于此。它们是那段烽火岁月的沉默见证者,也是大理地区发生过抗战实战的遗址(一条直线是指3个炮台依山势走向,由山腰自下而上形成的立体防空网

这里曾是滇缅公路这条“抗战生命线”的关键防御点。日军为切断这条国际援华物资的唯一通道,对澜沧江功果桥等“咽喉”目标进行了疯狂轰炸。

为守护这条命脉,19417月,国民政府下令抢修高炮路。云龙、永平两县民众闻令而动,总投工24万余工,以血肉之躯在悬崖峭壁上劈山开路。他们仅用三个月零两天,就奇迹般地筑成了这条18公里长、蜿蜒于黑羊箐与悟牡丹山间的生命通道。

紧接着,山顶上三座高炮台拔地而起。当日本飞机再次来袭时,这里的炮火成为最猛烈的回击。它们用钢铁与怒火,有效保卫了功果桥的安全,让源源不断的抗战物资得以通过滇缅公路运抵前线。

站在高炮台上远眺澜沧江如一条蓝绿色的丝带在峡谷间蜿蜒,滇缅公路在山脚下延伸,江对面远处村庄炊烟袅袅,一派和谐景象一刻,眼前的宁静祥和与历史的硝烟战火在心中交织。

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场景:高射炮的炮口直指苍穹,民工们扛着炮弹在崎岖山路上奔跑,军用卡车在公路上疾驰,江面上的浮船载着重物缓缓前行。这幅用血肉与意志绘就的“云龙抗战图”,是一段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

如今,高炮台遗址作为滇西抗战的重要印记,不仅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成为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课堂。它提醒着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和平来之不易,先辈们的勇气与牺牲应当永远铭记。

 


一种精神,代代相传:永不褪色的“滇缅魂”

重走滇缅公路的最后一站,我们在宝丰古镇见到了已整体搬迁复建的小铁桥(钢桁桥)。这座云南省公路史上第一座钢桁构桥,位于宝丰乡大栗树与昌淦桥之间,横跨沘江,2012年因功果桥水电站建设需要,和昌淦桥一同整体搬迁至宝丰古镇。

复建后的小铁桥依旧保留着原貌:一孔24米、一孔30米的钢桁架,高2.4米,桥面净宽4.2米,横梁为工字钢,纵梁为钢板,全长58.6米,设计载重10吨。阳光洒在钢桁架上,泛着淡淡的锈色,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坚固。

“滇缅公路”早已不止是一条贯通滇西的崎岖道路,它是一座矗立在民族危亡时刻的精神丰碑——80多年前,数十万民众用锄头、扁担在崇山峻岭间凿岩筑路,用血肉之躯铺就了抗战“生命线”;“功果桥”也不再是一座跨越澜沧江的交通建筑,它是涌动在国人血脉中的力量之源——这座桥梁曾在炮火中屡毁屡修,民众与战士用生命守护着物资运输的“咽喉”。

“滇缅公路”“功果桥”共同镌刻着的“艰苦奋斗、团结爱国、不屈不挠、敢于牺牲”精神密码,时刻提醒着我:今日的和平,是筑路民众的草鞋踏破荆棘、是守桥战士的鲜血染红江换来的。唯有铭记这份牺牲、传承这份精神,方能在新时代征程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传奇”。

离开宝丰的时候,车窗外的小铁桥(钢桁桥)和昌淦桥随着公路延伸渐渐远去,夕阳将公路染成金色。我的脑海里不断回放着今天的所见所闻:董钦碑上的字迹、董坊指挥修建桥梁、功果老桥头的弹痕、昌淦桥的钢索、高炮台上的炮位、小铁桥的钢桁架……这些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有温度的历史,是无数中国人用信仰与坚守铸就的“滇缅魂”。

这条浸透着汗水与热血的路,这座见证着抗争与不屈的桥,将永远镌刻在我心中,也永远激励着我:不忘来路,方能坚定前行;铭记历史,方能开创未来。




文:嵘

图:云龙县融媒体中心

编      辑:赵雪梅  童丽华

审      核:杨建萍

终      审:李根华

投稿邮箱:yljryl@163.com

图片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