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25-09-10 17:07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初秋时节,云龙县检槽乡文兴村的百亩稻田正飘散着沁人的稻香。层层叠翠的梯田错落有致,勾勒出一幅宁静而丰饶的田园画卷。稻田里,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游客弯腰摸鱼,欢声笑语回荡在田野之间。
“眼前这片稻田景观,其实是失而复得的宝贵财富。”抚摸着沉甸甸的稻穗,文兴村党总支书记陈春霞满怀收获的喜悦说道。

文兴村的稻田景观。(文兴村委会供图)
逐渐消失的“稻田景观”
文兴村坐落于天池自然保护区外围,得益于天池纯天然优质水源的滋养,这里自古良田千顷、稻米飘香,是云龙县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凭借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村民世代以水稻种植为生。
在最兴盛的时期,全村446户无一不耕种水稻,梯田如绿阶般层层叠叠,从山脚蔓延至山腰,宛如大地的诗行、天然的画廊。2014年10月,检槽稻田被国家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评定为“中国美丽田园稻田景观”。2022年10月,文兴村被拟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

曾经,稻田的面积日益消减。(文兴村委会供图)
然而,受地形限制,田地细碎分散,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传统小农经济模式一直延续。“种水稻工序多、投入大、收益低。”文兴村委会副主任杨水阳感慨道,从育秧、插秧、施肥到收割,辛劳一整年,亩产收益仅几百元。2021年,全村人均年收入1万余元。因此,不少村民改种更省工的玉米,更多人选择外出务工,稻田渐渐被撂荒。
村庄逐渐空心化,“中国美丽田园稻田景观”也随之黯然褪色。“谷贱伤农,靠种稻难以维持生计,大家只能另谋出路。”望着日益减少的稻田,杨水阳叹了口气。
一条鱼活泛一片田
看着村民纷纷外出务工,种了一辈子水稻的杨水阳,始终舍不下那一缕稻香。他决心要让稻田重现生机,而关键在于找到让农民增收的新路径。“水稻本身增值空间有限,但水田可以做出大文章。”他说。
2021年,在参加县里组织的一次外出学习会上,杨水阳了解到“稻田养鱼”模式,并得知稻花鱼市价远高于普通稻米。他顿时眼前一亮——这正是他一直寻找的突破口。

在村里开展稻田养鱼技术培训。(文兴村委会供图)
杨水阳决定做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租下1.8亩稻田作“试验田”,先后4次共投下500多斤鱼苗。然而,由于缺乏经验,鱼苗出现“水土不服”,大量死亡。“一季下来,500斤鱼只剩50斤,死亡率高达90%。”他无奈地说。这次失败让他意识到,稻田养鱼离不开科学技术。
在检槽乡党委的协调下,县农业农村局派出专家进村指导。杨水阳逐渐掌握了水位控制、施肥比例、鱼病防治等关键技术,成了名副其实的“田秀才”。

村民积极种稻养鱼。(文兴村委会供图)
科学养殖带来了显著回报:鱼的死亡率降至5%,稻花鱼价格达到普通鱼的两倍以上,鱼可以吃掉一些杂草和害虫,其排泄物可以增强土壤肥力,水稻产量与品质也同步提升。
成功的“试验田”吸引越来越多村民加入。2024年,文兴村已有64户群众发展稻田养鱼60亩,实现综合增收9万多元。杨水阳也成了村里的“技术顾问”,他通过抖音发布教学视频,粉丝数迅速破万。

稻花鱼丰收了。(文兴村委会供图)
一片田带火一个村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杨水阳的抖音视频,竟为文兴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云南耦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银源偶然刷到了这些视频,被“稻鱼共生”的模式和田园风光吸引,随即前来考察。在与乡党委、村委会沟通后,双方迅速达成合作:公司流转90亩稻田打造集中连片的景观区,杨水阳担任技术顾问。

稻田景观引来众多游客。(文兴村委会供图)
“我们推行‘稻+’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以‘一条鱼’延伸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李银源介绍,游客可以在这里赏梯田、摸稻鱼、吃烤鱼、住民宿,体验乡土生活的乐趣。此外,公司还打造“稻花鱼”“生态米”特色品牌,让当地土特产成为“金品牌”。
“稻+”生态循环种养项目落地后,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增收效益。65户农户将90亩土地出租给公司,获得稳定的土地租金,项目优先吸纳本地村民就近务工,累计务工1000余人次;公司还打造美食街,免费提供给村民销售土特产和餐饮;文兴村成功举办“摸鱼节”,带来了一波旅游流量。

游客在文兴村体验摸鱼。(文兴村委会供图)
看到家乡巨变,在外务工的村民罗云霞毅然返乡,在餐饮街上开了一家小吃摊。“生意最好时一天营业额有3000多元,净利润400多元,比打工强多了!”她兴奋地说。如今,她正计划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我看好村里的旅游发展,相信在家门口也能致富。”
来 源:云岭先锋网讯
编 辑:杨学禹
审 核:杨建萍
终 审:李根华
投稿邮箱:yljryl@163.com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