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文化云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化云龙

记者带你游“国保”系列报道三:因盐而兴的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25-07-31 14:45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图片

图片

在云龙的山水间,藏着顺荡火葬墓群、沘江古桥梁群、白族乡土建筑群三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国保”,不仅是云龙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它们有的藏于深山,有的隐于市井,为了让更多人走近它们、了解它们、珍视它们,《云龙关注》推出《记者带你游国保》系列报道,通过记者的视角,一同探寻时光留下的印记,感受云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今天刊发系列报道之三《因盐而兴的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


图片

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位于云龙县诺邓镇诺邓村,为明清古建筑群因其古老性、完整性、集中性及浓郁的白族乡土建筑风格,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图片
图片

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公共建筑,主要包括诺邓盐井、玉皇阁、棂星门8个古建筑。另一类是民居院落,主要包括银匠家民居院落、黄必英民居院落、黄生民居院落等24个古建筑。

图片
图片

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的灵魂,与盐密不可分。一进村口,最先入眼帘的就是诺邓盐井的遗址。作为建筑群核心的诺邓盐井,开采历史可追溯至汉代,明代洪武十六年更是成为了“五井盐课提举司”治所所在地,见证了古代滇西盐业的繁荣。诺邓盐井由一口深17.2米的淡水井和16.4米的卤水井组成,两口井地下部分相互连通,呈环形硐道,整个地下硐道长约150米。

图片

卤水井中有着含盐量极高的卤水,是制盐的关键原料。过去,人们用人工汲水的方法从卤水井里取卤,然后分给各家“灶户”熬盐。卤水井里取完卤,淡水井里的淡水就会顺着地下硐道流过来补充水位。一卤一淡,两口井相互配合,让诺邓的盐业持续千年,诺邓也得以兴盛,引得商贾云集,最终孕育出这片独具特色的白族乡土建筑群。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这口盐井才封井停产,是云南省延续时间最长的矿业遗址之一。

图片
图片

离开盐井往上走,沿途的民居院落渐渐密集起来诺邓村山势陡峭,平地稀缺,人们就顺着山势建房子,一层叠着一层往上建,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最有意思的是邻里之间的布局,前家楼院的后墙挨着后家的台梯,前家的后门能通到后家的大院。这种“楼院重接,台梯相连”的设计,既顺应自然又充满生活智慧。除此之外,“三坊一照壁”“五滴水四合院”“一颗印”等都是民居院落常见的样式。

图片
图片

沿着蜿蜒的青石路往上走,跨过棂星门,周遭的景致渐渐不同,精致小巧的民居院落慢慢变少了,高大的建筑物开始若隐若现。走到古村的最高处,在枝繁叶茂的古树间,一座气势磅礴的建筑赫然矗立,这就是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中的代表性建筑——玉皇阁。

图片
图片
图片

玉皇阁,始建于明代,坐落在高达2.15米的方形台基上,阁高16.4米,气势恢宏。玉皇阁是三层重檐阁楼式建筑,层层重叠的瓦片,一片压着一片,整齐有序,层层递进。檐下的雕花斗拱,精致细腻,每一处雕刻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图片

踏入阁内,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走到正中间,抬头往上看,阁顶藻井之上绘制的“二十八星宿图”映入眼帘,各式各样的图案栩栩如生。几百年过去了,颜色依旧鲜艳如初。二十八星宿图不仅是古人对宇宙的尊敬与崇拜,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宇宙观、天文知识和建筑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图片

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从来不是孤立的,每一座院落的布局、每一处建筑的设计,都深深烙印着“盐”的印记。这群生于盐井之上的建筑,既是古代盐业发展的见证,更是当地白族先民顺应自然、创造生活的生动体现。

图片

记者手记

实地探访了顺荡火葬墓群、沘江古桥梁群、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不难发现,云龙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底蕴格外深厚。这些“国保”虽然类型各异、年代不同,但它们却共同串联起了云龙的经济发展、文化脉络和生活图景。因此,保护好这些文物,在当下变得尤为重要,它们是古人留下的珍贵遗产,是全社会共有的财富,只有形成强大的保护合力,才能让它们在岁月长河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文      图:字银洁  杨伟松

编      辑:赵雪梅

审      核:杨建萍

终      审:李根华
投稿邮箱:yljryl@163.com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