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25-07-30 09:19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在云龙的山水间,藏着顺荡火葬墓群、沘江古桥梁群、白族乡土建筑群三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国保”,不仅是云龙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它们有的藏于深山,有的隐于市井,为了让更多人走近它们、了解它们、珍视它们,《云龙关注》推出《记者带你游国保》系列报道,通过记者的视角,一同探寻时光留下的印记,感受云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今天刊发系列报道之二《横跨岁月的沘江古桥梁群》。
夏日的沘江,水流湍急,在高山峡谷间穿行。37座明清时期的古桥梁横跨沘江及其支流,勾勒出“五里一水、十里一桥”的壮阔图景,这便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沘江古桥梁群。云龙县是云南省古代桥梁保存最多、最集中的地区,涵盖了中国桥梁建筑中的“浮、梁、拱、吊”四大基本桥型,它们不仅是连接两岸的交通纽带,更像一部“活着的桥梁史书”,承载着数百年的智慧,有“云龙古桥冠全滇”的美誉。
在沘江古桥梁群中,通京桥以独特的建筑工艺和历史底蕴,格外引人注目。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的单孔伸臂式木梁桥,全长40米,宽5.5米,高12.5米,净跨径29米,是大理州同类桥梁中单孔净跨径最大的梁桥。最令人称奇的是,整座桥完全依靠榫卯结构搭建,未用一根铁钉。工匠们采用木枋交错架叠的工艺,从沘江两岸的桥端伸出,层层架叠木枋,向江心延伸,最终用5根粗壮的横梁将两边伸出的木枋紧紧衔接起来,就像巨人伸出手臂一样,撑起整座桥梁。
相传,云龙当时盛产银铜矿,这些银子需要经过此桥往外运,所以取名为“通金桥”。后来人们认为这些银子是运往京城的,又改名为“通京桥”,一直沿用至今。除此之外,通京桥也是沘江沿线八大盐井运盐的必经之路,对促进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这座古桥依然是两岸村民生产生活的重要通道。放牧的牛群、劳作的村民都往来其间,夏日的桥面上总有三五村民纳凉闲谈。通京桥连接着沘江两岸,在岁月里静静诉说着变迁与传承。
沿着沘江向上而行,一座形似渔网的藤桥在风中轻轻摇曳,这就是被称为“桥梁活化石”的藤桥。藤桥,古称“笮桥”,是没有桥墩的桥,重量全都拉在两头的大树上。用直径0.02米的野葡萄藤条拧成两根长绳,平行系于沘江两岸的大树上,在藤绳上吊一张用藤条编结成的大网,在网两侧穿两根圆木作为扶手,在网底铺一匹木方作为桥面,从远处看整座藤桥就像一张悬挂在江面上的渔网。
踏上藤桥,整座桥便随着脚步轻轻晃动,越往江心走,摇晃得越厉害,脚下江水汹涌奔流,两只手要紧紧攥住两侧的扶手。凑近细看,藤条的纹路里还沾着山林的气息。这些野葡萄藤是村民钻进深山采来的,经火烤软化后拧成粗绳,每隔三四年便要整体更换一次。这样的藤桥,如今在沘江流域上还有5座。虽然藤条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每一座藤桥都始终带着最初的模样,在江面上悠悠摇曳。
沘江上的古桥梁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丰富,从原始简单的桥梁到大跨度、建筑工艺复杂的桥梁,组成了一部古代桥梁的发展史,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2013年5月,沘江古桥梁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座古桥梁里,每一块木头、每一根藤条,都在诉说着云龙人与水共生的智慧。对于生活在两岸的人来说,这些桥不只是文物,也是每天都要踏过的路。
文 图:字银洁 杨伟松
编 辑:赵雪梅
审 核:杨建萍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