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25-07-29 09:24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在云龙的山水间,藏着顺荡火葬墓群、沘江古桥梁群、白族乡土建筑群三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国保”,不仅是云龙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它们有的藏于深山,有的隐于市井,为了让更多人走近它们、了解它们、珍视它们,今天起,《云龙关注》推出《记者带你游国保》系列报道,通过记者的视角,一同探寻时光留下的印记,感受云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今天刊发系列报道之一《依山而眠的顺荡火葬墓群》。
站在云龙县白石镇顺荡村南侧的莲花山上,山风掠过树林,带着淡淡的泥土气息。目之所及,一片依山势铺展开的火葬墓群静静伫立在山坡上。这里便是深藏山间却声名远播的顺荡火葬墓群。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藏着明代当地白族先民的生活印记。
顺荡火葬墓群嵌在莲花山的缓坡上,从山腰远眺,1.5万平方米的墓地顺着山势缓缓向下延伸,墓葬群呈横向排列,一共有92块碑,远远望去像一个等腰三角形。走近细看,每一座墓碑都是一件精巧的石砌作品。墓坑用石块垒砌而成,有方形、也有圆形。墓葬分为正、侧两个墓室。正室中央安放着骨灰罐,罐身虽经数百年风雨,仍然能够看出当年的陶土纹理;侧室则摆放着碗、玉壶春等器皿,瓷片上的釉色依旧泛着光彩。
墓碑上的凿痕藏着时间的刻度。纪年最早的是明永乐六年的《高波罗墓碑》、最晚的是明嘉靖癸酉年的《赵秋夫妇墓碑》,从1408年到1573年,整个火葬墓群时间跨度为165年。时过境迁,600多年的风吹日晒让墓碑逐渐斑驳,但依旧能在残存的痕迹中,辨认出墓主姓名、生卒年月、立碑年代等信息。
山下的顺荡古盐井,曾是云龙“八大盐井”之一,开采于元代、兴盛于明清时期。或许正是因为盐业的繁荣,促进了人口的流动、物资的转运、文化的传播。也正因为这种交融,佛教文化才能在这里扎下根,留下这么深的印记。
自2013年5月,顺荡火葬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云龙县高度重视其保护工作。据云龙县文管所副研究馆员杨伟飞介绍,墓群设置了监控设备,能够覆盖每一个区域。同时,联合高校的科研力量,针对墓碑风化等问题展开攻关,更好地保护顺荡火葬墓群。
莲花山的风年复一年地掠过墓群,阳光透过树叶斜照时,石碑上的纹路清晰可见。这片藏在山间的墓群,静静伫立着,守护白族先民的智慧,等待更多人读懂它藏在凿痕里的故事。
来源:云龙关注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