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新闻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十年帮扶山海情 同舟共济谱新篇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24-04-01 15:51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图片

图片

同安心桥


志同道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携手共进者,不问来自西东。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关于滇西边境片区对口定点帮扶工作的总体部署,2013年起,同济大学定点帮扶云龙县。


十年来,校地双方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生动践行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谱写出“同舟共济”最优美的音符,奏响了“校地合作”最动听的乐章。


图片

山海携手,共启新征程


团结一心,其利断金;携手并进,无往不利。十年来,同济大学和云龙县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精心搭建平台,精准对接工作,精诚攻坚克难,“校地合作”成果丰硕。


图片

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到云龙县调研


高位推动,同心共绘帮扶蓝图。校县双方成立合作领导小组,建立定点帮扶长效机制,双方领导定期互访交流,及时研究商定“校地合作”重大事项,认真落实党中央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将国家战略与学校发展、国家需求与人才培养、地方发展与干部成长相结合,签订了一批帮扶合作协议,内容涵盖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9大方面46项,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成果不断显现。


图片

同济大学调研云龙县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议


尽锐出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等领导先后多次莅临云龙调研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云龙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率领党政代表团前往同济大学考察学习、开展招商引资等工作,双方主要领导带队互访20余次。校县相关单位和部门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同济大学相关部门、学院及附属单位师生赴云龙县开展调研帮扶及实践活动35批245人次,先后建成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地、社会实践地、志愿服务地、课题调研地等,把“论文写在云龙大地上”,为云龙规划设计、乡村振兴、教育医疗发展等提供支撑,形成了“校地连心、全员参与”的全方位互动机制。


图片

同济大学邵甬团队到云龙调研指导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和传统村落保护示范项目工作


发挥优势,凝心聚力促发展。同济大学坚持“云龙所需、同济所能”原则,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先后选派7名优秀干部到云龙县挂任副县长,不断推动“校地合作”取得新突破,以优秀党政人才、先进发展经验助力云龙高质量发展。在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下设“云龙发展基金”,通过工会采购、动员校友会、发动社会力量等形式,让云龙县高原特色农产品出滇进校入沪,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切实增加群众收入。依托募捐书籍、捐赠物资、文艺活动等“招、帮、引、捐、争”活动,集结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扩大了云龙的“朋友圈”,促进双方资源市场互通,实现双向赋能、共同发展。


图片

十年帮扶,山乡新蝶变


——交通之变,从闭塞之地到协同发展


图片

“大漾云”高速公路云龙县城连接线


民欲兴其国,必将兴其路。云龙县作为连接大理、怒江、保山三州市的重要枢纽,受制于山高谷深的地势条件,道路崎岖、交通落后,“人难行、物难运”的交通困境成了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


同济大学立足于“城乡规划”双一流学科的优势,先后选派4位副院长、5位总工程师、60余位工程师、近200余人次的规划团队,承担起云龙县城市总体规划、漕涧镇总体规划、全域旅游规划等13项规划设计项目,累计减免设计费1156万元,从总体规划、多规合一到乡村规划、专项规划,为云龙县全面构建城乡规划体系走出了新路、创建了样板。


图片

云兰”高速公路


帮助制定《云龙县十三五交通综合规划》《云龙县2030年综合交通规划》等,“大漾云”顺利通车,云龙人魂牵梦萦的“高速梦”得以实现,“云兰”“云永”等高速公路正逐步推进。高速公路“从0到1”、“从无到有”的突破,汇集了同济大学校领导、专家教师的智慧与力量、责任与担当,为云龙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积极推进学科特色优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同济大学牵头11所高校成立“城乡规划扶贫联盟”,依托多团队、多学科参与,多次赴云龙开展实地调研,2021年规划布局“云龙县盐马古道特征价值及整体保护利用研究”项目,并形成盐马古道及沿线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活化策略建议。


——产业之变,从发展洼地到兴业沃土


图片

工业辣椒种植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云龙县曾是83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云南省88个贫困县之一。十年来,同济大学敢为人先、先行先试,通过开展消费扶贫、产业扶贫,建成实体店和线上销售结合的“云龙农特产品上海销售中心”,通过与农特产品龙头企业结成对子,形成“消费帮扶+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帮扶模式,促进诺邓火腿、云龙茶、泡核桃、中药材等120多个云龙特色农产品“入沪”,累计帮助云龙销售5000多万元的农产品。


图片

同济大学定点帮扶单位——济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同安·凤飞食品加工厂


通过组织“大理西三县农特产展”,成功推介云龙诺邓火腿进入“上海国际食品博览会”、“十一届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和“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帮助云龙农产品入驻中国农业银行网上帮扶商城及教育部“e帮扶”平台,扩大了消费帮扶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济大学“携手相助、同舟共济”的帮扶案例被列入“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


聚焦云龙“一区一县”的发展定位,引资2000多万元,实施产业“135”战略规划,推进“8+N”农工商结合的产业布局,形成了“一二三”产联动融合发展的“同济—云龙”产业发展之路。做优“一产”,帮助云龙制定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在发展诺邓火腿、生态土鸡、白芸豆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建立工业辣椒永安种植示范区。


图片


图片


做大“二产”,引入同安凤飞食品加工厂,培育“同安凤飞”油辣鸡品牌,实现当年投产、当年盈利、当年规上。做活“三产”,引资1000万元成立济安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构建了“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样本,带动就业200余人,群众增收118.2万元,实现永安村等9个村集体经济收益超100万元。


——精神之变,从根穷志短到朝气蓬勃


图片


同济大学捐赠的课桌椅


立足启民智、育民知、给民需,同济大学紧紧扭住教育、文化、人才等关键要素,倾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通过优化线上授课网络平台,建设筑梦空间工作室“智慧课堂”,创建梦想教室“解忧角”、开展“圆梦云龙爱心计划”等,助力山区学子完成学业。


图片

同济大学援建的“爱心操场”


图片

同济大学援建的“爱心浴室”


乡村振兴以来,同济第七批驻云龙帮扶工作组先后引入无偿捐赠资金1000多万元,建设完成95个教育援助项目,援建18个“爱心浴室”、20个“爱心操场”、2个学校食堂和2个多功能报告厅,捐赠县委党校报告厅和专用教室全套设施和2所幼儿园基础设备和教学用具,捐赠2009件衣服、5000余册图书、12000套课桌椅、1644套LED照明灯,资助500多名学生。将学科教学与乡土教育有机融合,在12所学校实施“乡土教育水源计划”项目,以“输血+造血”的教育帮扶模式让云龙学子共享高质量的教育,同济大学《深耕乡土教育,留住美丽乡愁》项目获评教育部直属高校创新试验典型项目。先后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润雨计划”项目3批次395万元。促成教育部、云南省、大理州决定重点支持云龙教育事业发展,给予2100万元专项教育建设资金用于云龙一中建设,支持云龙发展教育。


图片

漕涧三小“爱心浴室”建设启动开工合影


图片

长新乡新松完小爱心操场落成


依托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和“云龙学子同济游学”等项目,带领60余名云龙师生赴沪研学。选派48名研究生到云龙3所学校接力支教,3名国际学生短期支教,通过组织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赴上海等地参加培训,让云龙人才走得更远、看得更广。常态开展“同济·云龙大讲堂”,选派专家教授专题授课,提升党政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累计组织云龙县基层干部和技术人才专业培训5868人次。从“输血”到“造血”,从“授鱼”到“授渔”,云龙县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更好了,内生动力更足了。


——乡村之变,从深度贫困到幸福宜居


图片

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至云龙县永安村调研


同济大学坚持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帮扶工作的出发点,倾力打造服务群众的“幸福磁场”。2018年,同济大学从挂钩天池村转战深度贫困的永安村,通过全面调研,制定了“聚焦基础民生、整体统筹规划、绿色生态发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帮扶方案,实施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教育医疗等一批项目。


图片

同安农场——永安村林下土鸡养殖场


图片

“同安农场——永安村林下土鸡养殖场”进场道路


永济新桥和同安心桥先后建成,永安村村民不再被滔滔沘江挡住出行的脚步。林下山地原生态土鸡养殖基地“同安农场”顺利投产运行一年来,实现营收25万多元,纳入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3万元。


图片

“厕所革命”


投入234万元的永安学堂,投入100余万元的同安农场二期,投入70万元的永安大桥门户改造、“厕所革命”与“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等相继建成使用。


图片

村民议事中心“永安之心”


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持设计的村民议事中心“永安之心”,获2022年度Dezeen Awards设计大奖城镇建筑(Civic Building)奖,是本届建筑类别中唯一获奖的中国项目。


图片


图片

“点亮永安”工程


实施“点亮永安”工程,干群连心共安装了832盏路灯,不仅点亮了蜿蜒山路,更点亮了干部群众依靠奋斗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图片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到云龙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周活动


加大医疗帮扶力度,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支援点,以提升医疗能力为主线,累计选派50名骨干医生到上海进行培训,让云龙群众更有“医”靠,足不出县即可享受高质量的诊疗服务。每年举办“同济医疗活动周”、暑期爱心义诊活动,累计选派专家28批次200人次到云龙开展医疗帮扶工作,通过手术演示带教、联合义诊、教学查房、免费进修等,完成手术1342台和手术示教、疑难病例讨论1496例,专题讲座262场,专科义诊5583人次,培训医护人员3300多人次。


图片

云安组水利工程


同济大学立足云龙绿色资源优势,引入国家开发银行云南省分行给予云龙县国家政策性保障贷款12亿元额度,用于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和城镇饮水与排污管网改造项目。无偿设计并捐赠200万元,建成云龙天池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为和美乡村建设增添了新动力。


图片

踔厉奋发,再谱新篇章


——党的领导是十年帮扶的政治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校地双方坚持和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全力强组织、打基础、抓产业、惠民生,从决战脱贫攻坚到决胜全面小康,从“山货出山”到“俏货入沪”,从“永安样板”到“辐射全县”,一批批“同济人”由沪入滇,带动人才、资源、技术向云龙输出,为云龙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赋予了“校地合作”鲜明的中国特色,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示了同济师生“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豪迈气魄。


——校地共赢是十年合作的战略支撑


合作是共赢的基础,共赢是合作的目的,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在同舟共济理念的指引下,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同安农场”到济安公司,从单领域到多领域,双方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实现了由政府主导向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转变、由单向援助向双向互动转变、由扶贫协作向全面合作转变。十年来,双方在经济发展上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文旅融合上拓宽广度、互惠互利,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交流互动,人文交流上往来互访、同心共鸣,实现了一线城市与欠发达地区的思想相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校地合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迈进,彰显了“同济人”勇立时代潮头的奔放活力,体现了云龙人奋力拥抱未来的信心决心。


——久久为功是十年硕果的成功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就要做好,坚定做下去。笃行不怠,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地理区位偏远、基础设施薄弱、投资增长乏力、产业支撑不强、投入能力有限的“云龙困局”,考验的是“国之大者”的胸怀和久久为功的韧劲。同济大学党员干部立足云龙发展所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从长远规划、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方面发力,在制度设计上注重系统观念,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群众需求上注重问题导向,坚持问计于民、以人为本,在对标目标上坚持大小结合、事事能成,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让云龙的发展蓝图更加清晰,双方合作领域更加拓展,合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在滇西这片热土上,同济人一如继往挥洒汗水、保持定力,以“把论文写在云龙大地上”的执着,书写出最美的时代华章。


——勠力同心是十年奋斗的最美注脚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同济大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发挥开放优势、经济优势、资源优势,引领党员干部在云龙大地墩苗成长、干事创业,团结社团企业为云龙赋能、共赢发展,发动群众自力更生、主动求变,以“真心”换“民心”,让“呼声”变“掌声”,构建起上下联动、各方协同、社会参与的良好“校地合作”格局。2020年,云龙县贫困人口12533户48342人全部脱贫,4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个深度贫困乡镇全部摘帽,“十三五”中15项主要规划发展指标超额完成,同济大学前期帮扶的天池村被评为省级美丽村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风风雨雨的坚守,点点滴滴的收获,凝聚着一批批“同济云龙人”与云龙党员干部勠力同心、携手并进的奋斗精神,一步步托起了群众稳稳的“幸福梦”,展示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和历史担当,塑造了“校地合作”的优秀典范。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同济大学与云龙县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巩固拓展“校地合作”成果,创新帮扶协作机制,携手走好乡村振兴路。 



来      源:大理发布

编      辑:杨学禹

审      核:杨建萍
终      审:李根华
投稿邮箱:yljryl@163.com
图片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