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旅游在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旅游在线

【云龙文化】诗意的古道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24-01-22 11:08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图片

清代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初冬时节,一个身形单薄的诗人,牵一匹瘦马,独行于沘江之畔,写下《云龙道》一诗:“谁言蜀道难,云路出其右。悬崖百尺余,俯视沘江陡。奇峰何嶙峋,怪石罗星斗。山禽弄巧音,嘤嘤求其友。野猿联臂游,攀跻不堪走。峰回合复开,一线羊肠剖。”极言云龙道路之艰险。他是浙江会稽人,到云龙州赴任州判。北风呼啸,树木干枯,边地荒僻,初到此地,诗人惊叹于“悬崖百尺余,俯视沘江陡。奇峰何嶙峋,怪石罗星斗”的惊险。面对如此景象,敏感多情的诗人,不由一声长叹,吟道:“征马尽踟蹰,俯视皆搔首。”边地远役,边城苦寒,怎一个心惊了得!


他就是刚入仕为官时的胡锡熊。州判,清代地方各州之副职,从七品,分掌督粮、捕盗、水利诸事。雍正《云龙州志》记载胡锡熊“才质明达,识治体,甘淡泊,士民称之”。


云龙州即今日之云龙县。明代,云龙州治所在澜沧江畔之旧州三七,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知州钱以敬因云龙盐业经济的兴盛而将州治迁至沘江产盐区云龙八井之一的雒马井(今宝丰),从此时至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的300年,宝丰一直是云龙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胡锡熊任职州判的时候,居住的是沘江之畔的宝丰古镇。


图片


胡锡熊到任的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正是沘江流域的云龙八井盐业经济开发的鼎盛时期。云龙州府迁到雒马井后,由于各盐井互相联系的道路被大雒马山阻隔,致使交通极为不便。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时任云龙知州的顾芳宗组织从绝壁上开凿了一条人马通行的大道,打通了雒马山的关锁,使各盐井来往畅通,食盐运销的行盐古道上出现了商贾云集、马帮运输络绎不绝的繁荣景象。胡锡熊初到云龙在诗中惊叹的云龙道就是这条沘江边上雒马山绝壁上开凿出的这条古道。


行盐古道筑成了,又在山道高处修建邮亭,设专人传递邮书信件,人员往来可以在此歇脚。设置在沘江畔陡峭山崖上的古大雒马邮亭真是一个天才的创意,既是州府宝丰通往各盐井古道上的驿站,具有实实在在的交通功能,又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建筑,掩藏于茫茫林海和飘飘云霓之中,其建筑形式与空中楼阁般的诗意存在,凝聚着古人神来之笔般的创意。清代宝丰举人李俭《邮亭》诗曰:“山山环绕烟岚翠,树树参差松韵清。纱殿陆离鼍鼓壯,石栏曲折马蹄轻。”其情其景,美不胜收。清代张相候有“来往人从天际过,江声浩浩马萧萧”的诗句,可以佐证大雒马邮亭的惊险和浪漫。

  

山和水,是构成云龙地貌特征的核心。“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德也。行盐古道与古邮亭建于大雒马山与沘江之间,山给予古道以厚重,水给予古道以灵气。我们在古道上行走,寻觅着古道的气质。被千百年来的行人和马帮踩踏出的深深蹄印赫然在目,古人艰辛的旅途和坚韧的意志,他们胼手胝足的开拓前行,他们的仁德以及智慧,深深刻印在这些凹凸的路石上,熠熠生辉。


图片


显而易见,古道与云龙的盐业经济的繁荣息息相关。《明史》记载:(宝丰)“明初盐井开采,年产盐三万余斤。”这个产量是惊人的。明代实行军屯和商屯政策,云龙沘江流域的产盐区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来云龙屯田,向政府和军队纳粮以换取“盐引”贩卖食盐,出现了“田亩日开,客商日众”的繁荣景象。道路桥梁成为了支撑盐业经济的要素。处于滇西高原的云龙,以马帮为主的交通网络应运而生。铓锣声声,马蹄嘚嘚,高山深谷、大江大河之间,密林深处,盐商们、马锅头们,把云龙的食盐运往各地的城镇、乡村,把外地的布匹、茶叶、红糖、日用百货驮回云龙,古道成为了经济活动的大动脉。


如今的云龙县城,依然处于沘江之畔的石门。往南,是曾经的州府宝丰,往东北,是曾经的五井盐课提举司所在地、著名盐井诺邓。

  

有水的地方就有钟灵毓秀,就有人文气息、远古遗存。云龙境内有众多江河,其中为澜沧江、怒江、沘江为最。沘江其实是澜沧江的支流,由北向南流经云龙境内,汇入澜沧江。而古代的云龙八井,就集中于沘江流域,因而这里就成为了行盐古道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图片


古道经过的地区,高山峡谷相间,山顶,海拔可高达3000米以上(最高海拔喇嘛枯山3663米),峡谷,海拔低至几百米(最低海拔怒江峡谷的红旗坝730米)。古道经过的地方,高山耸立,大江奔腾。早春时节,峡谷已是花红柳绿,春意盎然。而山顶依然是料峭春寒,暮冬气象。在历代诗人眼中,高原上春日迟迟,无花可看,无绿可赏……


可是在有山有水的沘江岸边,古道过处,气候温和,江水淙淙,如琴声一般悦耳,往上看,山峦跌宕,绿树繁茂,云卷云舒,似画卷开合。古人在诗中,便不吝笔墨,夸赞云龙山水景致:“水色回青嶂,山光拥翠屏。”

  

云龙虽高山海拔较高,峡谷地势平坦,澜沧江、怒江、沘江流域,气候湿润,郁郁葱葱,苍苍茫茫,波浪般舒缓的田野、树木,风轻云淡,花开绚烂。而当古道跃上磅礴的高山时,那又另是一番景象: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密密麻麻的实心竹林、白雪皑皑的高原奇观,古道的艰险给人留下了惊心动魄的体验。


沘江,“沘”在白族话里是“盐”的意思。这一条沘江,给云龙留下了最长久的一段历史,一段盐业经济从繁荣到式微的云龙的经济发展史。如今,盐业已经不再是云龙县经济的支撑,但曾经盐业经济的繁荣给云龙带来过重大的影响,比如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等等,云龙多彩的民族文化就是在繁荣的盐业经济发展的沃土上产生的,比如吹吹腔、耳子歌、白族刺绣、漕涧扎法等等非遗项目。


图片


国家级非遗项目吹吹腔白族剧种就是以旧州、长新大达等白族村镇为中心辐射,是云龙县非遗文化的重要项目。如今,大达村的古戏台犹在,每当春节等传统节日都有吹吹腔的演出;而旧州则建有气势宏伟的吹吹腔博物馆,很多村寨都有吹吹腔民间剧团,每当演出吹吹腔戏,都会引来无数人。其实,在云龙众多的非遗项目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歌舞,如白族歌舞“力格歌”、傈僳族歌舞“鲁鹿则”、阿昌族“大刀舞”,还有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民歌,其中最独特的是《赶马调》,这是与古道息息相关的赶马人的歌谣。有的《赶马调》反映了赶马人家眷的哀怨:“我劝你夷方路上莫去喽,夷方路上瘴气大”,有的《赶马调》反映了赶马人的艰苦生活:“三个石头搭个灶,就地挖坑做脸盆”……在哀怨的山歌声中,千里迢迢,马铃声声,长长的马帮,渐行渐远,悠长的影子,勾出尘封的以往。


道旁时见马缨花。古道两旁,四时皆有不同的山花灿烂开放。而春夏之交,烂漫的马缨花则姹紫嫣红地铺满山坡。站在那片花海,远处雾霭茫茫,如一张硕大的绿色幕布,从与天相接之处,缓缓地延展到我们的眼前。环顾四野,心旷神怡。目之所及,是湿润的、空旷的,漫卷而下,不愧是“天上云间”的滇西峡谷,把整座山岭打扮得那样妖娆多姿。


翻开沘江的历史,一个个从古盐井的汩汩卤水中走来的古村古镇,一些村落的断垣残壁呈现在眼前,诺邓井、宝丰井、石门井、天井、大井、山井、师井、顺荡井,历史上的“云龙八井”遗迹依然可寻。原来,这片土地曾经历过万灶飞烟、商贾云集的繁华,经历过铁骑征伐,承受了寂灭崛起。从远古走来的沘江盐井和因之崛起的行盐古道,给人的不光是祥和浪漫气息,还有古人“不辞劳累,栖风宿雨”“劈土凿石”,在绝壁上开凿道路的慷慨豪迈。


古道的开辟,便利了人员往来,货畅其流,行旅者多有歌咏,感怀良多。清人刘文炳《云龙道中》诗曰:“乱山如雾树如麻,绿叶红泥路正赊。欲觅春光何处是?路旁时遇马缨花。”诗句之美,恐怕是来源于古道的美景。“诗言志”,如果没有愉悦的心情,能够吟咏出如此美好的诗句吗?




文:杨卓如

图:融媒体中心

编      辑:李维丽 

审      核:杨建萍

终      审:李根华

投稿邮箱:yljryl@163.com

图片

图片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