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宝丰乡:“1+4+N”,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谱新篇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22-09-05 15:14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图片

初秋午后的宝丰古镇,错落有致的房舍、干净整洁的道路,古镇周边被层次丰富的绿植紧紧围绕,在民俗文化广场上,各族群众载歌载舞,共话美好生活,孩童正在嬉笑玩闹,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生动的景象。

近年来,宝丰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与民族团结进步相融合,探索“1+4+N”模式,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积极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理念,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花红果硕。


图片













图片













突出1条“主线”

强化政治引领“聚合力”



图片













图片












“村里800多户人家,有白族、傈僳族、彝族等多个民族,大家都是‘亲戚’,和谐相处亲如一家”。宝丰村村民杨德莲说道。宝丰乡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动摇,实行党政“双一把手工程”,专题研究部署、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各方合作”工作格局。建立7个村“党员志愿服务队”,突出基层党建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引领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抓牢4个“党建+”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图片













图片












党建+组织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入户走访、宣讲、“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党日等系列活动,开展“红色+民族团结”主题教育。全乡开展“书记院坝协商会”“干部火塘会”206场次,开展“我为群众算笔账”专项活动102场次,让各族干部群众更加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党建+文旅融合。围绕“承续一桥两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红色阵地”引领作用,强化云龙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董泽公园、董泽故居、古镇等阵地建设,做好小铁桥、功果桥、滇缅公路等历史遗迹保护工作,激活“红色细胞”。建设1个民俗文化广场、1个“力格高”文化广场、4个力格高传习所,7个村级活动场所,40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通过各民族“同唱一支歌、同跳一支舞、同过一个节”等活动,增强文化认同,铸牢民族团结进步根脉。


党建+特色产业。以“产业兴旺”为抓手,持续壮大茶叶、烤烟、麦地湾梨种植和肉牛养殖等产业发展,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热带水果、绿色生态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深化生态保护,逐步探索出一条“支部领头、党员带头、群众受益”的“致富带富”新路子,奋力打造“生态美、产业兴、群众富”的美丽乡村。


党建+文明乡风。将村民自治、发展德治、抓实法治相融合,实现人民群众、村干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推动树立科学价值观,形成节俭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扫好一条路、扫好自家屋”,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统筹推进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切实增强群众主人翁意识,提升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2021年,宝丰乡通过省级文明乡镇复核。宝丰村入选为州级美丽村庄、评选为州级文明村镇。


拓展N条“脉络”

共建民族团结进步“一家亲”



图片













图片












在宝丰古镇内,坐落着“一院四户两民族”段家大院。“我老父亲是汉族,河南人,因为抗战来到宝丰,在宝丰落脚成家。我们老院子居住的除了我们三兄妹,还有王家。曲家和王家在这个大院子里一起生活了超过半个世纪,大家相互帮助,和谐相处。”住在段家大院内的曲炳润介绍道。


图片













图片












沿着石板路往上的宝丰完小,伴随着旋律有力的音乐,学生齐跳“力格高”,学校还开设了民族刺绣、诵读经典、书法等特色课程,设立红色文化角,并到校外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守好课堂教育主阵地,拓展校园文化浸润场,将民族团结进步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位于宝丰村浪泥场的垚鑫颖机动车检测站,“精心检测共奏和谐曲,各族兄弟齐驾幸福车”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格外显眼......宝丰乡通过拓展乡村、学校、企业等N条脉络,让各族群众当主角,讲好“宝丰故事”,传播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让民族团结进步之声广泛传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宝丰村荣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云南省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命名。




文  图:字伟亮  黄蓉

本期编辑:李江慧

审  核:杨建萍

终  审:尹剑斌

投稿邮箱:yljryl@163.com

图片

图片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