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推进“两个革命” 开展“学做活动”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推进“两个革命” 开展“学做活动”

【推进“两个革命” 开展“学做”活动】云龙:佬倵茶 香飘飘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22-07-27 16:38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图片

图片

云龙县委书记任敏(右三)在鹿龙塘茶厂茶园调研时说,要把云龙茶叶产业做出特色,做出精品,做出文化,做好茶旅融合文章,推动云龙茶叶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李   卿  摄

图片

茶农字林宽高兴地说:“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连冬冬 摄



记者手记

守着茗茶资源,如何做强、做优产业,助力茶农增收,实现“小康村”?如何彰显茶产业富民增收效应,如何让茶乡群众生活更加幸福殷实?
近年来,云龙县团结乡立足“高山、净土、生态”资源禀赋,做强绿色产业,做优绿色产品,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庄园、茶山变金山”的发展思路,主动融入云龙县“一区一县”发展定位,党建引领,打造团结乡佬倵精品茶叶,加大绿色有机茶园和“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提升团结茶业知名度,做大、做强有机茶产业,有效引领当地茶农走上增收致富路,擦亮以绿色为底色的有机茶品牌,彰显了党建引领的强大合力。
云龙县委书记任敏介绍:“茶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绿色产业、特色产业、富民产业。云龙县要进一步提升茶叶基地的管护能力,采取以草治草、以虫治虫等措施,有效防治病虫害,提高茶叶下树率和茶叶产量,提升茶叶品质。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自身发展优势,抢抓机遇,采取多种营销模式,拓宽茶叶销售渠道。要加大双手采茶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切实提高茶农的采茶技能和采茶效率,助推产业增效、茶农增收。要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强茶企间的互动交流学习,促进茶企拓宽思路、优势互补、产业链条延伸,助推茶企高质量发展。要把云龙茶叶产业做出特色,做出精品,做出文化,做好茶旅融合文章,推动云龙茶叶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云龙县委宣传部部长祝天艳说:“要整合现有茶叶和旅游优势资源,做好茶旅融合发展。要抓好示范建设,以点带面,建立高规格的茶园示范基地,积极发挥种植大户的带动作用,做好发展要素保障,要重视政策的拉动作用,利用好各类产业扶持政策和金融政策,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支撑。”
云龙县副县长杨跃峰告诉记者:“要以‘绿茶之乡、醉美团结’为形象定位,以‘农旅融合示范镇、民族团结示范乡、乡村振兴示范园’为发展定位。要充分发挥‘强则思变、敢闯敢试、不屈不挠、苦干实干’的精神,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支撑作用,加快构建茶产业发展的完整链条,坚定茶农信心,确保茶叶满产下树,不让一叶茶叶流失,确保茶农切切实实取得收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要加快完善茶叶产业体系,着力在品牌塑造、文化带动、产业驱动上下功夫,持续打好生态牌,深入实施茶园基地提升行动,强化茶园标准化管理,积极推进茶叶品牌战略,扎实做好产销对接,拓展销售渠道,加快构建全产业链的现代茶产业体系,做大、做强鹿龙塘‘佬倵茶’,进一步提升云龙县茶业知名度与美誉度。”




茶产业是团结乡的主要产业之一。近年来,云龙县团结乡立足“高山、净土、生态”资源禀赋,做强绿色产业,做优绿色产品,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庄园、茶山变金山”的发展思路,主动融入云龙县“一县一业”发展定位,党建引领,打造团结乡佬倵精品茶叶,加强古茶树保护开发,加大绿色有机茶园和“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提升团结茶业知名度,做大、做强有机茶产业,有效引领当地茶农走上增收致富路,擦亮以绿色为底色的有机茶庄园品牌,彰显了党建引领的强大合力。
支部龙头舞动
走进云龙县团结乡海拔2500多米的佬倵牌茶种植基地,只见青茶滴翠,丰收的景象尽收眼底。
鹿龙塘茶厂字学文介绍:“茶种植基地由鹿龙塘茶厂党支部建立,2001年,云龙县规划发展1万亩生态茶园,上级政策落地,团结乡河南村经专家鉴定,符合种植大叶种茶。只要能带领群众致富,即使困难重重,也要努力让荒地变绿,让群众受益。当时我们这样想。”
如今,在支部引领下,茶厂逐渐实现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茶厂党员职工李柳燕说:“随着茶叶生产技术的提高,茶叶质量越来越好,群众收入也就越来越高,目前带动周边1000多户村民增收,每年支付用工费90多万元。”
“我们家以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自家地基本都种些农作物或是荒废着,没什么收入。自从加入支部合作社,家里开始栽种茶叶,今年出售茶叶收入1万元左右,同时我还在茶厂上班,每年务工收入3万元左右。家里摆脱了贫困,小日子也越过越滋润。”茶农字正伟说。
鹿龙塘茶厂厂长茶建强表示,茶厂还会继续在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发挥好作用,引领群众,逐步打造集茶园与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多元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生态宜居,百姓富裕。
据了解,目前团结乡茶园面积达1.26万亩,年产量100吨以上,产值2000多万元。乡内有福旺、岩埠、鹿龙塘、团结乡河南彝山4个茶厂。
云龙县团结乡党委书记赵永明告诉记者:“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河南村生态茶发展,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加快推进河南村茶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规模运营撬动
昔日7000多亩的荒地,如今变成了绿油油的万亩茶山,茶产业蓬勃发展,村民日子红红火火,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梦想。
在云龙县团结乡河南村鹿龙塘茶厂的茶园基地或茶农自家茶地里,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茶树似层层波浪,漫山遍野,淡淡茶香扑面而来,绿水青山间春茶已经冒出了鲜绿的嫩芽,一派绿意盎然,茶农们或是三五成群、或是独自上阵,身背背篓在茶树丛中来回穿梭,抢抓农时忙着采摘今年的第一批春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每到采摘茶叶时,施海鹏和他的家人每天从早到晚都置身在茶园里,采茶时间每天都超过10小时。“我家茶园面积40多亩,前段时间家中有事,明前茶也没采着几斤,这几天我们抢晴天、战雨天,忙着采摘春茶,每天每人采摘鲜茶20多斤,每斤价格13元,到采摘旺季,还要请工采,预计今年的收入也不会低于去往年。”施海鹏说。
“一片‘叶子’带领我们河南鹿龙塘茶人走向了致富的道路,我们也将这片‘金叶子’带到了云龙各地,发展产业的同时,也带领当地的老百姓走向致富的康庄大道。”施海鹏同时说。
云龙县团结乡河南村鹿龙塘茶厂厂长茶建强介绍,近年来,鹿龙塘茶厂以茶叶加工为龙头,以建设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高原农业生态茶园为重点,强化服务意识,创新管理模式,全面推广“党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合作社社员168户,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种植茶叶4000多亩。
“通过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目前公司已带动周边群众发展了茶园4000多亩,让昔日的荒山荒坡变身绿色茶园,成为带动当地持续稳定增收的‘金山银山’。”正在云龙县团结乡彝山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茶园基地里指导采茶工采茶的公司董事长字海文如是说。
近几年来,随着团结乡彝山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壮大,每年茶园和育苗基地管护、茶叶生产加工用工量也不断增加,特别是每到采茶季节,需要的临时工就更多,去年公司给茶农支付的鲜叶收购款、给公司固定员工和临时工支付的“工资”达600多万元,实实在在增加了团结乡乃至周边几个乡(镇)群众的收入,特别是让当地有务工意愿,而无法外出务工的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
一叶焕新彩,带富千万家。如今,团结乡正全力做好“茶”文章,不断通过品牌塑造、传播和推广等方式打响佬倵茶叶品牌,谱写浓墨重彩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新篇。
佬倵品牌带动
品牌盛则产业盛,品牌强则产业强。就佬倵茶产业发展而言,做好品牌建设就牵住了茶产业发展的“牛鼻子”,攥住了茶农增收的“钱袋子”,把好了茶企做大、做强的“油门子”,也是实现茶产业振兴的关键举措。因此,打造一批“走得出、叫得响、立得住”的佬倵茶品牌,不仅是当前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而且是带动整条产业链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更是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制胜法宝。
鹿龙塘茶厂总经理字红军介绍,近年来,随着该村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厂里的用工量逐年增加,每年收购周边农户种植的茶叶所支付的鲜叶款也逐年增多。厂里相对固定的员工有20多个,采茶旺季,每天还要请五六十个临时工,仅工钱每年就要付出80多万元,每年还要收购周边农户200多万元的鲜叶,去年茶厂产量达到40多吨,销售收入600多万元。
2011年,鹿龙塘茶厂为了把零散、粗放的茶农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管理,形成规模经营,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最终实现品牌效益、竞争优势,茶厂以茶叶加工为龙头,群众自愿加入为基础,牵头成立了“施龙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吸收当地茶农为社员,并通过“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推动合作社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成功走出了一条“有机、特色、优质、高效”的茶叶发展路子。目前,施龙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已达158户,随着更多茶园进入丰产期,茶农收入也将大幅上升,到时茶叶产业也就真正成为河南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好山好水出好茶,独特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品质上佳的佬倵绿茶。”制茶字师傅说,在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后,佬倵绿茶也就伴香而生,香飘四方。
茶山的只此青绿,染绿了茶乡的发展大道,茶园的缭绕清香,沁香了茶农的乡村振兴致富路。据了解,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佬倵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26万亩,预计2022年茶叶年产量100吨以上,产值2000多万元。
一片小小的茶叶,激活了一方山水,带来了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气。团结乡将立足茶叶产业现状,以补短板、强弱项为重点,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抱团发展”的思路,坚持招商引资带动、科技创新促动、品牌提升推动。
在字学文带领下,发动支部党员和群众,种植茶叶,一干就是20年,逐渐摸索出“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基地+党员+农户”等发展模式,打响“佬倵”碧螺春茶品牌,备受各地喜茶人青睐。
一片茶叶,带动了一个大产业。不仅仅是河南村,包括团结村在内的团结乡彝族乡其他村也纷纷产生了“蝶变”。干净整洁的通村通组公路、排列整齐统一规划的房屋、自来水哗哗流进每家每户……曾被称为“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生产资料极为欠缺、彝民生活极为贫困”的三极地区,如今大变样。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  记者 刘书贵
本期编辑:赵雪梅

审  核:杨建萍

终  审:尹剑斌

投稿邮箱:yljryl@163.com

图片

图片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