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22-01-11 11:24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山河壮丽,江流浩荡,中国西南边陲,因“澜沧江上夜覆云雾,晨则渐以升起如龙”而得名的云龙,山势磅礴、谷地幽深。怒江、澜沧江、沘江由北向南纵贯境内,在沧海桑田中蜿蜒积淀出这方祖国的锦绣河山。连接古今中外的通道桥梁,融合东西南北的历史人文,同心同向凝聚的中华精神,无不烙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记。云龙的历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
强基固本凝心铸魂
——云龙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纪实
云龙历史悠久,公元前109年,汉代在此设“比苏”县,后历代称尹州、云龙赕、云龙州等,曾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与缅甸仅泸水一县之隔。2100多年的岁月长河里,云龙各族儿女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今天,云龙县4400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有白、汉、彝、傈僳等25个民族,常住人口18.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6.23%。千百年来,各民族流淌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血脉,并肩携手、砥砺奋进、生生不息。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的心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云南考察,强调“云南要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诺邓火腿享誉全国。在千年白族古村—诺邓,人们用诺邓井盐这份大自然的馈赠,传承着生活美味,用勤劳质朴,绘制出团结奋进、和谐秀美的生活画卷。
文化是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在云龙大地上,各族群众同升一面旗、同上一堂课、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庆祖国生日,认同之下的各族文化交相辉映、百花齐放。
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构建“一县一业”农业发展格局,云龙泡核桃、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效益显现,矮脚鸡、麦地湾梨、诺邓火腿、云龙茶、诺邓黑猪5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名片更加靓丽,以功果桥和苗尾电站为核心的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加速形成,立足于大山大水的全域文化旅游产业加快构建。以大漾云、云兰、云永、云泸高速建设为支撑的滇西区域性交通枢纽加快形成。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生态优势全面厚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族儿女心手相连、亲如一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云龙大地根深蒂固。
回望云龙漫长的发展历史,“炸不断的滇缅公路”,印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抗战精神,是各族儿女交往共融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共御外侮的家国情怀。
站在今天,云龙大地上,生长着以“一生只种一棵茶”的大栗树茶创始人尹何春为代表的“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创业精神;延展着以功果桥和苗尾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为代表的“担当尽责、负重拼搏”的移民精神;云龙“苦干实干、顶住硬干”的脱贫攻坚实践,生动诠释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
基因里同频共振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越着云龙儿女奋力前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云龙一中实现整体搬迁;县医院升等晋级、县中医院易地新建,教育卫生事业飞速发展。以包罗水库、勒子箐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为支撑的民生水利事业跨越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颜值更加靓丽,云龙国家森林公园正式设立,再添“国字头”生态名片,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双增长”,森林覆盖率达70.74%,生物多样资源占全省 26.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生态理念铭刻在各族群众的心中,共同携手筑牢祖国西南的生态安全屏障。
率先在全省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深入发掘“一起走过”的历史经验,生动展现“一起生活”的现实经历,广泛宣传“一起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云龙各族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西南绿色发展示范县、滇西区域性交通枢纽、全域文化旅游目的地、平安和谐美丽新家园”的目标,团结一心、砥砺前行,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云龙篇章!
来源:县民宗局
本期编辑:旷宏飞
审 核:尹剑斌 吴建平
投稿邮箱:yljryl@163.com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