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强基固本凝心铸魂——云龙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纪实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22-01-11 11:24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山河壮丽,江流浩荡,中国西南边陲,因“澜沧江上夜覆云雾,晨则渐以升起如龙”而得名的云龙,山势磅礴、谷地幽深。怒江、澜沧江、沘江由北向南纵贯境内,在沧海桑田中蜿蜒积淀出这方祖国的锦绣河山。连接古今中外的通道桥梁,融合东西南北的历史人文,同心同向凝聚的中华精神,无不烙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记。云龙的历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

 

强基固本凝心铸魂

——云龙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纪实


图片
图片
图片

云龙历史悠久,公元前109年,汉代在此设“比苏”县,后历代称尹州、云龙赕、云龙州等,曾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与缅甸仅泸水一县之隔。2100多年的岁月长河里,云龙各族儿女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今天,云龙县4400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有白、汉、彝、傈僳等25个民族,常住人口18.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86.23%。千百年来,各民族流淌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血脉,并肩携手、砥砺奋进、生生不息。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的心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云南考察,强调“云南要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图片

中共云龙县委书记、云龙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领导小组组长李郁华:云龙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决扛起守护民族团结生命线的政治责任,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凝心聚力、同心同向、双推双促、共建共享,全面深入持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进模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党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云龙县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统一领导,聚焦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向此聚焦,健全体制机制,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总要求,制定实施《云龙县“十三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规划》《云龙县加快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在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首要发展目标,全面深入推进“党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形成了“党建强创建、党建促创建”的工作格局。

 

图片
图片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诺邓火腿享誉全国。在千年白族古村—诺邓,人们用诺邓井盐这份大自然的馈赠,传承着生活美味,用勤劳质朴,绘制出团结奋进、和谐秀美的生活画卷。

图片
图片
因盐而兴的云龙,“盐马古道”连接八方,书写着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久远诗篇。解读云龙的历史,也是品味与“盐”有关的生产生活史。盐与万物融合,不仅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同源共流,也承载着云龙各族人民在中华文化浸润下的融合与共。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如同蕊之花,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古时官自八方来的宝丰古镇,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迎来了一代代文人志士,他们在这片土地上鞠躬尽瘁、利民苍生。陕西巡抚杨名飏、云南大学首任校长董泽等一大批云龙历史人物,为教育发展、文化传承、民族融合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云龙,历史遗存遍布全境,列入国家、省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46项,有山地白族风情特色鲜明的“耳子歌”“吹吹腔”“力格高”,有“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沘江古桥梁群”“顺荡火葬墓群”等3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化是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在云龙大地上,各族群众同升一面旗、同上一堂课、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庆祖国生日,认同之下的各族文化交相辉映、百花齐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云龙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始终坚持把“惠民生、聚人心、聚合力、谋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示范创建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等工作深度融合,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民族团结进步的力量与信念在云龙大地根深叶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云龙与“三区三州”的怒江州山水相连,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是大理州脱贫攻坚主战场,脱贫致富是各族群众的千年梦想。党旗飘扬、尽锐出战,迎着新时代精准脱贫的总攻令,云龙擂响了向贫困宣战的最强战鼓,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8.4亿元。建成2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2533户48342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7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图片
福堂社区搬迁彝族群众陆江梅:过去我们住在山上,日子不好过,与各民族来往比较少,现在党的政策好,民族政策好,我们搬下来这里(福堂社区),产业也有了,平常各民族也可以一起打跳,唱歌,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了。
图片
因为不让任何一个民族兄弟掉队的诺言和担当,同济大学、浦东新区携山海深情,倾力帮扶,创造了“三带两转,村企结对”等多项获国家部委肯定的典型经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构建“一县一业”农业发展格局,云龙泡核桃、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效益显现,矮脚鸡、麦地湾梨、诺邓火腿、云龙茶、诺邓黑猪5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名片更加靓丽,以功果桥和苗尾电站为核心的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加速形成,立足于大山大水的全域文化旅游产业加快构建。以大漾云、云兰、云永、云泸高速建设为支撑的滇西区域性交通枢纽加快形成。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生态优势全面厚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族儿女心手相连、亲如一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云龙大地根深蒂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回望云龙漫长的发展历史,“炸不断的滇缅公路”,印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抗战精神,是各族儿女交往共融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共御外侮的家国情怀。

图片

图片

站在今天,云龙大地上,生长着以“一生只种一棵茶”的大栗树茶创始人尹何春为代表的“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创业精神;延展着以功果桥和苗尾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为代表的“担当尽责、负重拼搏”的移民精神;云龙“苦干实干、顶住硬干”的脱贫攻坚实践,生动诠释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血液里与生俱来的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内生动力,凝聚起云龙儿女同心筑梦的合力,2021年云龙县被命名为第三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了民族团结进步国家级示范单位1个、省级18个、州级62个、县级155个,建成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个,培树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典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基因里同频共振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越着云龙儿女奋力前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云龙一中实现整体搬迁;县医院升等晋级、县中医院易地新建,教育卫生事业飞速发展。以包罗水库、勒子箐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为支撑的民生水利事业跨越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颜值更加靓丽,云龙国家森林公园正式设立,再添“国字头”生态名片,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双增长”,森林覆盖率达70.74%,生物多样资源占全省 26.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生态理念铭刻在各族群众的心中,共同携手筑牢祖国西南的生态安全屏障。

图片

图片

率先在全省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深入发掘“一起走过”的历史经验,生动展现“一起生活”的现实经历,广泛宣传“一起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共云龙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云龙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领导小组组长任敏: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今天的云龙,各族儿女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巩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全面构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云龙各族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西南绿色发展示范县、滇西区域性交通枢纽、全域文化旅游目的地、平安和谐美丽新家园”的目标,团结一心、砥砺前行,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云龙篇章!



来源:县民宗局

本期编辑:旷宏飞

审      核:尹剑斌  吴建平

投稿邮箱:yljryl@163.com

图片

图片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