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21-12-08 15:00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中共云龙县委 云龙县人民政府
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通告
第5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近期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
当前,国际国内疫情形势严峻,国际疫情再次反弹,国内本土疫情已扩散蔓延至全国多个省市,全省边境一线疫情多点输入、多点暴发的风险与日俱增。我县与保山、怒江毗邻,输入风险较高,为进一步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巩固全县防疫成果,保障全县人民健康安全,现进一步加强近期疫情防控工作通告如下:
一、防止人员聚集
坚持不扎推,不聚集,停止非必要聚集活动,原则上不举办大型聚集性活动,减少人员聚集。严格落实防控措施,规范集贸市场经营活动,全面整治以路为市非法占道经营。各乡镇、县级各部门要继续提倡“红事新办、白事简办”,不得邀请高中风险地区入县返县人员、境外入县人员、密(次密)切接触者等相关涉疫人员参加,按“谁举办,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拒请拒赴“杀猪宴”、家庭私人聚会,避免大规模人员聚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二、及时主动报告
凡是境外、国内中高风险地区、11月17日后离开德宏陇川入县返县人员,请立即向所在单位、所在地村(社区)、县疫情防控指挥部报告,积极主动配合相关疫情防控措施,密切关注共同生活、共同工作等人员身体状况,有异常及时主动报告。
三、严格风险管控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部门联动,全面做好重点人员排查,严格实施分类管理措施。各乡镇、村(社区)要发挥网格化管理的作用,及时排查、及时报告、及时管控。
(一)近14天内有国内高风险区旅居史及云南健康码为红码的人员,请立即向所在村(社区)或乡镇报告,并自觉配合14天(时间以离开当地开始计算)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期间开展4次核酸检测(第1、4、7、14天)。
(二)近14天内有国内高风险区旅居史及云南健康码为黄码的人员,请立即向所在村(社区)或乡镇报告,并自觉配合7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开展3次核酸检测(每次至少间隔24小时)。
(三)近14天内有德宏旅居史的,请积极主动向所在村(社区)或乡镇报告。德宏瑞丽返县人员自觉配合7天的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开展2次核酸检测;德宏陇川(除高风险区外)返县人员自觉配合7天的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开展2次核酸检测;德宏其地区(除瑞丽、陇川外)返县人员应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未持有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阴性后纳入社区管理。
广大群众要积极主动配合,如发现身边从国内高、中风险地区返县人员,且未按规定向所在村(社区)报告并不配合管控的人员,及时向所在村(社区)、乡镇或县疫情指挥部举报。
县疫情指挥部24小时值班电话:0872-5520010。
四、加强自我健康监测
全县广大群众要时刻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加强个人防护,增强防护意识,继续保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保持1米线、使用公勺公筷等良好卫生习惯。持续关注自己的健康码和通信大数据行程卡,一旦发现健康码、行程卡变为红码或黄码,必须第一时间向所在村(社区)报告,按要求积极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同时密切关注个人及家人身体状况,如有发热、干咳、乏力、嗅觉味觉减退、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不适症状,不要自行用药,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及时到县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就诊途中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诊时如实告知个人健康状况、14天内的旅居史和接触史。
五、强化公共场所防控措施
全县各单位各部门、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宾馆酒店、客运站、文化娱乐场所、旅游景点、医疗机构、药店、银行等人群密集场所,要严格落实测温扫码、查验行程卡、消毒通风、佩戴口罩等防控措施,加强对相关人员信息登记管理,防止人员过度聚集。如有发热人员或黄码、红码者立即报告乡镇疫情指挥部或县疫情指挥部进行规范处置。
六、非必要不流动
广大群众要正确认识本轮次疫情的严峻性、复杂性,密切关注国内最新疫情动态和风险等级变化,尽量减少出行,提倡非必要不流动;特别是不前往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及发生本土疫情的地级市、有扩散风险的毗邻地区。如必须前往,请提前了解目的地的防控政策,务必全程做好个人防护。
七、积极接种疫苗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能够降低感染率、重症率和死亡率,也是构建群体免疫屏障最有效的手段。我县持续开展3岁以上人群免费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工作,同时继续推进加强免疫接种工作,请符合接种条件的群众,积极主动就近、就地接种疫苗,共同构建全县人群免疫屏障。
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云龙县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
2021年12月7日
云龙县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授权发布
本期编辑:杨建萍
审 核:尹剑斌 吴建平
投稿邮箱:yljryl@163.com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