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21-09-29 09:47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大力推进乡村干部群众思想解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实践的发端。造成地区间发展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先天自然条件的差距,诸如地理位置、交通状况、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等,但更大、更关键、更本质的差距往往是后天人们思想、意识、观念、理念这些看似无形,实际上更具基础性、引领性作用的因素的差距。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应当突破乡村广大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观念这个“第一障碍”。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特别是用中国共产党先驱们创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用汗水、鲜血和生命铸就和践行的伟大建党精神教育他们,使乡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我们党的先驱们为了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拯救积贫积弱的国家,用马列主义改造自己的思想,坚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各阶段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切,无不建立在中国共产党人思想的不断解放上。可以说,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的历史,通过不断解放思想,推动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引导实践的不断创新发展。不断推进思想解放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涵所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积极引导乡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勇于打破陈规陋习的“框框套套”,勇于冲破违背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原则的意识障碍、观念障碍和思想障碍,勇于摒弃头脑里不合时宜、违背规律、阻碍发展进步的“坛坛罐罐”,敞开心理之门、打开思想之窗,以开放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勇于学习借鉴和吸收新时代优秀思想文明成果,努力改造思想、更新观念、优化意识,为推动乡村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大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伟大建党精神中,蕴涵着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坚定初心和崇高使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振兴,无疑是践行这一初心使命的重大战略举措。而推进乡村振兴,就必须依靠乡村产业的坚实支撑。目前,从总体上看,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培植与发展,我国广大乡村的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当一部分地区,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产业规模小、实力弱,产业“虚胖”、大而不强,产业链条短、“三产”融合度低,市场主体偏少、带动能力有限,同质化竞争严重、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和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因此,要在广大乡村,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壮大。一是坚持高起点、高水平制定乡村产业规划。以强烈的初心意识、使命意识、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认识高度和宏阔视野谋划产业规划,切实将产业规划过程变成发扬基层民主,贯彻群众路线,汇集群众智慧的过程,变成坚持从地方实际出发,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变成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过程,并把产业规划和地方“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起来,真正把产业规划做实做好,做出质量,做出水平。二是大力推动产业综合改造和优化升级。综合分析评估乡村产业现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兼顾需求侧变化趋势,按照“改造有潜力,发展有活力,服务有能力,带动有实力”的基本标准和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对“僵尸”产业、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和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要坚决摒弃;对乡村传统产业中,植根本土、富有特色、发展前景较好的产业要进行针对性的市场化、现代化改造,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对因资金困难、缺乏技术、缺少人才,但对群众增收带动性强,有一定市场容量和发展潜力的弱势产业要综合施策,打出“组合拳”,进行精准化扶持。三是大力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基本思路,按照一盘棋谋划、一体化布局、系统化管理、渐进性实施的思维和方法,统筹“三次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实施产业衔接工程、产业配套工程、产业延展工程和资源循序利用工程,促进产业融合、产城深度融合,联动发展。四是大力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乡村产业建设。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以主人翁姿态参与乡村产业建设,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与人民群众自身发展进步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大力推进乡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并以体制机制创新保障和推动实践创新,推进事业发展,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重要经验,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容。推动体制机制创新,需要敢于斗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牺牲的勇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整套完善、可行、富有效力的体制机制作保障。当前,广大乡村的体制机制有些是较完善和有实际效力的,但也有一些体制机制由于出台的时间长,加之,出台时的条件、背景的特殊性,成为了“稻草人”、“纸老虎”,有些可操作性、实效性已经大打折扣,已经不适应或不能完全适应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因此,要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理念和原则,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动力,为启示,为指引,大力推进乡村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大力推进乡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围绕“土地”这个基本要素,在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理念,以进一步激发乡村广大群众生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出发点,以提升单位土地面积产出为目标,在确保土地集体所有权属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改革土地经营权、承包权、使用权、收益权,以及土地附着物各类资源管理制度,让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各类产权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使“死资产”变为“活资本”、潜在收益变为现实股金、传统农民变为现代企业股东,使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二是大力推进乡村发展支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坚持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思路衔接、规划衔接、政策衔接、项目衔接和工作衔接,按照“五个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总要求,立足地方实际和特点,以发展的观点,改革、调整、充实、完善原传统扶贫时期和脱贫攻坚背景下形成的关于产业建设、人才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使之与新时代条件下的乡村振兴现实需要、长远要求相适应。三是大力推进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针对新时代乡村振兴对乡村治理体系的需求,着眼于构建与宪法和法律法规原则相一致,与党的现行政策相协调,符合业已发展变化的乡村新实际,较为完备、富有效力的体制机制,坚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激励引导与教育惩处相结合,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智慧化管理技术融合运用,进一步提升“网格化”管理水平和实效,建立健全行政村、社区等基层微观主体矛盾纠纷排查、预警、调处机制,积极探索形成“乡贤”、“能人”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机制。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大力推进乡村党的建设与发展。
以能动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变革,推进事业发展,是我们党百年实践创造的宝贵经验,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大力加强乡村党的建设这个根本性建设,使乡村党组织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领导核心,并以乡村党的建设发展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发展。一是大力推进乡村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煅造思想“高度纯洁”的党组织。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以重点教育和日常教育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在基层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切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统一和纯洁思想,使广大党员真正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先锋队。二是大力推进乡村党的组织建设,煅造肌体“高度纯洁”的党员队伍。关键是把好“入口”、畅通“出口”:把好“入口”,即严格遵守党章,严格履行新时代党员培养、考察、纳新的基本程序,严格执行党员发展标准条件,不降格以求,不突击吸收,真正做到符合条件一名发展一名;畅通“出口”,即对违反党章党纪党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要求,或在生产工作岗位上,可以发挥但实际未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四个意识”淡薄,影响党的形象的,及时严肃采取组织措施,为党组织“强身健体”。三是大力推进乡村党的作风建设,煅造作风“高度纯洁”的党组织。针对乡村一部分党员中突出存在的作风不严不实,好当“老好人”、“墙头草”,甘当“黑泥鳅”、“落伍兵”等现象和问题,围绕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学风等方面的内容,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和组织生活会、警示教育会、党小组“火塘会”的举行,用党章党纪党规和党中央要求“照一照”,“查一查”,并采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采取集中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方式,努力查找作风问题、认识作风问题、解决作风问题。四是大力推进乡村党的能力建设,煅造“本领高强”的党组织。从乡村的特点和实际出发,积极运用“学习强国”、“云岭先锋”、“干部在线学习学院”等平台,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育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运用相结合,促进广大党员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引导群众的素质、自我发展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水平,使党组织真正成为善于领导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本领高强的基层政治组织。
文:邓庆雄
本期编辑:赵雪梅
审 核:尹剑斌 吴建平
投稿邮箱:yljryl@163.com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