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云龙:太极福地 乡愁满满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21-01-16 10:07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图片
图片
小寒节令,寒气逼人,午后暖阳高照,笔者再次探访位于县城以北5公里的福堂异地搬迁安置点。福堂社区幼儿园里不时传来一阵阵欢笑声和打跳声,引起了笔者的兴趣。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也是搬迁户,老家是云龙县白石镇云顶村云松组,去年刚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学的是学前教育专业,今年刚到幼儿园上班,我非喜欢民族舞蹈,在家门口上班我很幸福”正在教孩子们打跳彝族老师马琴对笔者说。
图片
图片
图片
据园长杨晓靖介绍,幼儿园是异地搬迁安置点配套的一所公立幼儿园,今年九月开始招生,现有三个幼儿班,在园幼儿66人,教职工13人。福堂幼儿园立足实际,不断探索特色化的办学之路。福堂幼儿园招生对象是来云龙县10个乡镇的591户2198名搬迁群众的子女。这些孩子大部分原居住在深山、自然条件艰苦,属建档立卡贫困户,父母都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随父母举家搬迁至此,故土难离,乡音难改,带着对故土深深眷恋。我们想为孩子们创办一所“留得住乡愁”的学校,我们把“留住乡愁”作为办园理念。
图片
图片
留得住乡愁,这是云龙这片沃土的血脉,也是历届云龙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的事情。云龙因产盐,在西汉元丰二年(前109年)汉武帝就已经建县,名比苏,属益州郡,东汉永平十二年(年69)属永昌郡。唐朝南诏时期,澜沧江以西属永昌郡,以东属剑川节度。宋朝云龙称云龙赕,属云南大理地方行政权,治所在旧州。明朝就有“浪穹五井”到嘉靖年间又开三井,自此已有“云龙八井”。由于盛产优质盐,大量外来移民进入云龙开采盐矿,很早就已商旅云集,盐马古道四通八达,各种文化相互交融,不同民族相互包容,共同孕育了云龙源远流长,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
图片
云龙县境内居住着白、汉、彝、傈僳、阿昌等八种世居民族,少数民族占87%,其中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形成独具特色的山地白族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力格高”,这是目前白族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唯一的打歌类遗产。据统计,云龙县17支业余“力格高”表演队,有省、州、县传承人6人,被称之为“力格高歌舞艺术之乡”。
图片
“力格高”汉语意思为“人的舞”,勤劳善良的白族人民,在劳作之余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叫声等,将它融入平时生活,寓教于乐的方式,以舞蹈的方式呈现,达到民族团结、邻里和谐的目的,在云龙山区广为流传。云龙“力格高”曾经代表白族入选中央电视台“2012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乐盛典”演出,2013年参加“第五届大理国际影会开幕式”展演,2016年参加全国第十三届“校园时代相约北京”春节大联欢系列活动,多次向外展示云龙山地白族的歌舞文化。
图片
 “每学期开学,我都要到宝丰乡各个学校教学生跳力格高,培养接班人,让优秀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力格高省级历史文化传承人莽秀枝如是说。
图片
云龙这片沃土,文化底蕴深厚,20个少数民族,在共同繁衍生息中创造了独居云龙特色的民族文化,有白族耳子歌、吹吹腔、傈僳族瓜七七、佬倵族的卢鹿整、阿昌族的大刀舞、彝族的打跳等。
图片
图片
云龙县加大了保护和传承的力度,对民族文化传承人进行抢救保护,不短挖掘整理,至2020年我县已有成果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1人,省级14人,州级13人 县级500多人,注重对民族文化传承人培养,让民族文化进校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使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


文图:黄忠

本期编辑:旷宏飞

审      核:尹剑斌  吴建平

投稿邮箱:yljryl@163.com

图片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