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来源于: 中国云龙 发布时间:2020-11-25 15:29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2019年底入住新家,今年拆除老房子,老家在大山上,新家在河谷里。云龙县新增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国家投入资金6.56亿元,安置984户3745人,涉及白、汉、彝、苗、傈僳等民族,搬迁的“新模式”开启了脱贫的新生活。
高是指新增易地扶贫搬迁户多数分布在高山上,低是指安置户的新家均选择在低海拔的河谷地带,“高低”一字之差,却是两重天地。云龙县新增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建设四个安置点,怒江边上的红旗坝安置点,澜沧江边上的功果桥旧州安置点,沘江边上的县城福堂安置点,漕涧仁德安置点。红旗坝安置点的海拔仅为750米,而搬迁户多数居住在怒江峡谷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头上,肉眼看上去是山头与山脚的差别,直降距离1公里多,而群众下山上山一个往返步行七八个小时;入住县城福堂安置点的群众中,居住地最高的是白石镇云顶村云松凉山籍彝寨的群众,那里的海拔达3000米,为全县人居最高海拔,距县城超过100公里;云龙县新增易地扶贫搬迁遵循人性化原则,由群众自愿选择迁入地,有的从怒江峡谷迁到了澜沧江峡谷,有的从澜沧江峡谷迁到了沘江峡谷,县城福堂安置点最吸引搬迁户,入住户达591户2198人。
云龙县新增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均采取集镇安置模式,这是第一次全新的尝试。怒江边上的丙栗坝、红旗坝是全州距离州政府最远的地方,里程200公里以上,经过多批次易地搬迁,丙栗坝、红旗坝变成了移民新村,并逐步向集镇发展,脱贫攻坚期间,州县又在怒江上复建了红旗坝、丙栗坝两座大桥,过了江就连接上了怒江州的二级公路,东达大理、云龙县城,南连保山、德宏,北邻怒江州府,距丙栗坝不到10公里,离红旗坝不到20公里,移民群众依托区位优势实现了脱贫;功果桥旧州安置点就在集镇区内,集市、学校、医院等都在家门前,搬迁农户尝试到了生活的便利,可就地务工、创业。
云龙县新增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行套房安置,千家农户分配千套新房,这是云龙移民搬迁历史上的首次。云龙县曾经是全省最早实施易地搬迁的县份,脱贫攻坚期间也实施了多批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所采取的办法均为“一户一宅”安置模式;实施新增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云龙县大胆创新,均采取楼层套房安置模式,力求“四个有利”。利于节省土地:云龙县河谷地区的土地资源十分珍贵,采用套房安置可节省土地安置更多移民户,红旗坝、漕涧仁德、功果桥旧州三个安置点,设计建造五层以上楼房,而县城福堂安置点楼层高度达十一层,使用电梯,一层楼预留了各种经营场所;利于农户减负:云龙县新增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有效施工时间只有一年时间,农户自建房屋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入住,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减少了搬迁户建房的负担;利于资源配置:四个易地扶贫安置点均配置了绿化场地、活动场所、美化亮化等公共配套设施,备有小区生活功能,县城福堂安置点还率先建成社区幼儿园、社区卫生室;利于树木保护:建设千套新房全部采用现代建筑建材,几乎做到了不砍伐山上的一棵树木,搬迁户入住后,各乡镇和挂钩帮扶责任人给搬迁户购买了电饭煲、电磁炉等生活用品,易地扶贫新村成了无烟新村。
04 城镇化模式云龙县新增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让近千家农户拥有了新家,搬迁群众逐步实现向城镇化生活方式的转化,县乡村加强对易地搬迁户的教育引导,激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并加强三项帮扶工作。增设岗位:乡村增设公共服务岗位,优先考虑搬迁户,目前已安置615人,县级机关单位提供扶贫特岗,解决了县城福堂安置点206人的就业。务工创收:县乡村联合开展务工技能培训,提供务工信息,开展务工服务,目前,全县新增易地扶贫搬迁点已转移建档立卡户就业1816人,就地务工人员月收入3000元以上,赴省外务工人员月收入5000元以上,一人务工可实现一个家庭脱贫;产业帮扶:县城福堂、漕涧仁德两个安置点,率先争取了沪滇协作等项目资金,创办了羊肚菌、蔬菜等种植基地,漕涧仁德点成功种植出了羊肚菌,县城福堂安置点还引进永福服装公司建立扶贫车间,吸纳建档立卡户劳动力42人。
目前,全县新增易地扶贫搬迁户中2019年未脱贫人口已全部实现脱贫清零。
文图: 李少军 左东敏 杨虎飞
本期编辑:杨建萍
审 核:尹剑斌 吴建平
投稿邮箱:yljryl@163.com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