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来源于: 中国云龙 发布时间:2020-08-07 10:01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云龙县各乡镇、县级各部门按照云龙县《关于开展“解放思想再讨论、敢想敢干再出发”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重点任务,广泛开展以“如何弘扬新时代云龙精神”为主题的专题学习研讨活动。全县干部职工围绕学习主题,采取个人自学、分组讨论和集中学习研讨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具体事例、工作实际,对新时代云龙精神的深刻内涵、如何传承弘扬和深化拓展新时代云龙精神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研讨。为进一步推动广大干部群众深刻理解云龙抗战精神、创业精神、移民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的深刻内涵,并传承弘扬和深化拓展好这四种精神,奋力推动新时代云龙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云龙关注将陆续推出各级各部门专题学习研讨活动中的优秀作品。
本期分享张月萍的学习交流提纲。
随着我县“解放思想再讨论,敢想敢干再出发”活动的不断深入,通过对云龙涌现出的各个先进人物事迹的深入学习,我认为,以“厚德明理,开放包容,务实奋进,文明和谐”为核心的云龙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它是抗战时期坚守一方领土的坚韧不拔精神,它是大电移民时期稳推项目工作的负重拼搏精神,它是决战脱贫攻坚战役中的苦干实干、顶住硬干精神;同时,在不同的行业工作者身上,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它是尹何春同志几十年种一棵茶的持之以恒精神,它是杨建松同志永不言败的奋力拼搏精神。因此,作为一名地震工作者,我们也要深入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勇挑重担,为全县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让云龙精神在我们身上发扬光大。我认为,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践行云龙精神:
一、
强化学习,建设专业型队伍
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扎实专业的基础,根本就无法很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因此,全局上下一定要强化学习意识,切实提升业务能力水平。一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深入学习,以及对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大理时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学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要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地震40周年时提出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的新方向,我们一定要以此为方向,切实将工作重心前移,从“防”字入手,以减轻地震灾害风险为目标,全面落实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任务。三是切实加强防震减灾专业知识的学习。防震减灾工作专业性强,地震监测预报需要精细的数据分析,地震灾害防御需要全面的科普常识,地震灾害管理则需要专业的应急预案编制能力、应急演练组织能力,我们要全面着手,不断增强业务能力水平。
二、 抓实问题整改,建设服务型队伍
就目前来,我们还存在学习氛围不够,学习不深不透,办事效率不够高等问题,下一步,要以抓问题整改为重点,切实提高全局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一是要强化学习,提高服务能力。要全面强化业务能力水平,在抓好服务能力上下功夫,加强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和运行维护,提高预报能力;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提升全面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加强地震应急预案制定和应急演练开展的指导,提升各级各部门地震应急处置的能力水平。二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要切实推进地震科普“七进”活动,上门服务,主动服务;要切实推进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审批制度改革,积极为我县营商环境的提升贡献力量。
三、 履职尽责,建设效率型队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地震局作为事业单位,从事的工作要单纯得多,但我们依然要提高警惕,不断强化作风建设,增强效率意识,努力营造积极的干事创业氛围。一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局内各项工作制度,为广大干部职工提供干事创业的制度保障,提高全局管理水平,保障全局运转效率。二要加强绩效管理。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加强跟踪问效,保障每项工作按期按质按量完成,全力以赴开展好云龙县防震减灾各项工作任务,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防震减灾保障。
云龙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形态是与时俱进的
投稿邮箱和电话 1、邮箱:广播电视采编部邮箱:caibianbud@126.com;新媒体邮箱:yljryl@163.com 。可识别以下二维码,也可搜索微信号A5523946,添加云龙融媒为好友直接投稿。 2、电话:0872-5523119
是我们每个云龙人的责任
让我们对标新时代对发展的新要求
深化拓展新时代云龙精神
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为推动云龙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张月萍
本期编辑:李维丽 李 琳(实习)
审 核:尹剑斌 吴建平
投稿邮箱:yljryl@163.com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