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绿色云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绿色云龙

天池村:种好一棵树 富裕一个村

来源于: 中国云龙 发布时间:2020-06-24 09:21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盛夏六月,万木苍翠。走进云龙县天池林果场的基地里,碧绿梨树生机勃发,颗颗梨子挂满枝头,10多个工人正在给麦地湾梨树修枝、疏果、抹芽、套袋,一片忙碌景象。

微信图片_20200624091427

“我最初是从88年开始在天池村试种麦地湾梨的,他们都说我是‘三十多年就种一棵树’”。在基地的休闲庄园里,林果场负责人、64岁的杨利民跟笔者谈起了创业的点点滴滴,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天池村位于云龙县诺邓镇西北部,东与“千年白族村”诺邓村接壤,西与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是大理州乡村振兴25个试点村之一。

微信图片_20200624091431

微信图片_20200624091435

杨利民(右二)在苗尾乡水井村考察麦地湾梨“母树”

果色鲜艳、肉嫩汁多的麦地湾梨,因原产于苗尾乡水井村的麦地湾而得名,是云龙特有的晚熟、耐储藏地方优良品种。1992年,杨利民随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的专家到水井村考察,从粗壮的老麦地湾梨“母树”上,剪回枝条进行嫁接改良,建成了100亩的梨园。


据村民孙自武介绍,以前家里穷,只种了点包谷,根本没有产业收入。1993年,20岁的他跟着杨利民种了30亩梨树。去年,麦地湾梨卖到了3.5元一市斤,一家3口人卖梨收入10万多元。“现在嘛,房子建漂亮了,路也修宽了,家里买了辆小货车,生活应该是小康啦!”孙自武说。

微信图片_20200624091440

微信图片_20200624091445

和孙自武不一样,作为“第二代种梨人”,党员张利斌早年曾在村里当过文书、跑过运输、做过生意,后来在杨利民的引导下,种了梨树700多颗、苹果1000多颗。几年前,他第一个在村里开办了农家乐“天池人家”。“乡村生态好,林果采摘带动旅游消费,客人多时6个人都忙不过来,一年毛收入三四十万。”张利斌坦言。


2000年,杨利民创办了天池林果场,2011年注册了“麦地湾”梨商标,2014年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林果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第三代种梨人”也长大了。梨园基地里建起了可供钓鱼、休闲、旅游接待的农家乐庄园,他干脆让二儿子杨海波接管了林果场。如今的天池林果场,已发展成集麦地湾梨种植、加工、经营、销售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麦地湾梨基地1200亩,产量达1200多吨,产值400多万元。


2016年,林果场成立了非公党支部,杨利民的三儿子杨鹏波任党支部书记。也就在这一年,杨鹏波被选为天池村委会主任,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带领乡亲们种好麦地湾梨,发展致富产业。

微信图片_20200624091450

党员张利斌在介绍情况

近年来,天池村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以“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协会)+农户(贫困户)”的模式,不断将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转化为致富带富的生产力和影响力。2019年,天池村共有麦地湾梨1万多亩,有38户建档立卡户通过发展林果种植实现脱贫致富,果农户均收入近2万元,预计2020年果农户均收入将近3万元。


三十年就种一棵树,一棵树就富了一个村。立足麦地湾梨的优势和特点,天池村不断做大做强“麦地湾”梨品牌,辐射带动全县11个乡镇6000多农户种植麦地湾梨4万多亩,投产2.5万亩,2020年产量预计达2万吨。同时,天池林果场还直接为周边群众提供固定就业岗位46个,每年增加群众务工收入140多万元。



文图:段学兵

本期编辑:杨建萍

审      核:尹剑斌  吴建平

投稿邮箱:yljryl@163.com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