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来源于: 中国云龙 发布时间:2020-06-04 10:03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怒江东岸的“这根线”是一根输电线,点亮了3户苗族群众的生活,“一个圈”就是一个“句号”,“这根线”为大理州云龙县整乡分布在怒江大峡谷的民建乡户户通输电线路划上了一个“句号”。
电力扶贫,云龙县努力做好的一项工作就是实现边远村寨和边远农户的户户通动力电网络,精准扶贫以来,云龙县累计实施了 “金太阳”改造、新增户通电、农网改造等边远山区6376户群众的通电工程,国家投入超过1亿元。如今才架通供电网络,许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更算不上是什么新鲜事,但对于生活在怒江、澜沧江、沘江大峡谷之中的云龙县边远山区群众而言,拥有动力电网就是新鲜事,等了多少年、盼了多少年,这个电来得特别不容易!
云龙县民建乡岔花村小庄寨是一个苗族、白族、汉族杂居的村落,地处怒江东岸的半山腰,共有农户60余户,农户居住在深山峡谷,而部份田地却在怒江边上,相距两个多小时的步行里程,寨子里先后有3户苗族群众自行搬迁到了怒江边上的金塘子安家,最先搬下山的熊丙龙家已有33年历史,杨发祥家搬迁了25年,建档立卡户熊新扬家2019年才搬下了山,农户搬下山,图的就是交通便利。杨发祥说:“家在半山腰而15亩田地却在怒江边上,栽种粮食长年在下山上山的路上奔波,山陡路险,特别辛苦,尤其是每年收包谷要花一个月时间,人背马驮,一天只能背运3个来回,每天都是两头摸黑的”。杨发祥还说:“搬到了金塘子,下面几十米的地方就有一个怒江边上的渡口,对岸就是怒江州沪水市上江镇的集镇,生产生活出行都很方便了”。
搬迁了,出行便利了,但成了“单村独户”,用电就成了一个大难题,熊丙龙说:“当年我们搬家的时候小庄寨还没有电,十多年后才通了电,好羡慕没有搬迁的乡亲”。通不了电,几户人家晚上只能靠蜡烛、煤油灯照明,每到夜晚,怒江对岸的上江镇集镇灯火通明,有电该有多好。
十多年前,云龙县对通不了动力电的边远户实施“金太阳”工程,全县实施了366户,金塘子的熊丙龙和杨发祥家也用上了光伏电,每户可用电450瓦,只能照明,阳光充足的时候每天还可看上几个小时的电视电。
2019年是云龙县脱贫摘帽之年,民建乡确定了电力扶贫的新目标:建档立卡户和非建档立卡都要如期实现通动力电,无论多分散、多边远,都不能落下一户人家。大理云龙供电局积极帮助争取项目,逐一解决边远户通动力电难题。金塘子3户苗族群众的通电工程总投入35.6万,工程从2019年5月10日开工,受雨季交通不畅等因素的影响,工程到11月15日才竣工,共架设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2.14公里,安装变压口器1台,拉了低压线路644米。
今年春节前夕,金塘子建档立卡户熊新扬等3户苗族群众都通了电,民建乡终于实现了未通动力电农户“清零”目标。通电了,金塘子3户苗族群众有感恩、有感慨、有变化,家家用上电饭煲、电磁炉、洗衣机、电冰箱等电器,砍树少了,用柴少了,电视机也能时时刻刻播放了,拥有安全稳定动力电的日子真好,熊丙龙说:“自己最喜欢电冰箱,过去家里以吃腊肉为主,今年春节前家里杀了两头年猪,冰箱里装满猪肉,平时不上街也随时可以吃上新鲜肉了”。妇女们还要承担更多的家务,有了电的感觉真的不一样了,杨发祥的妻子说:“以前加工粮食要步行背运到村委会所在地的红旗坝,来回一趟少说也要耗时一个半小时,遇上怒江涨水季节小路时常被淹没,还要绕道前往,现在家里购置了碾米机、磨面机,闸刀一合上粮食就加工出来了,省工、省时、方便,人住得多远输电线路就有多长,曾经不敢想的事情,如今都一一变成了现实”。
文/图:李少军 左东敏 杨虎飞
本期编辑:杨学禹
审 核:尹剑斌 吴建平
投稿邮箱:yljryl@163.com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