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2日一早,记者来到云龙县团结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临时防疫监测点,看到几个身穿迷彩服、橘黄色马褂的一线执勤人员正在收拾桌凳、帐篷、被褥等物资,他们橘黄色马褂上的“云龙民兵”四个字格外显眼。在这支队伍里,一个身材高大、精神抖擞的老人正在和身旁的几个青年人交代,接到县上的通知,这个临时防疫监测点要取消,大家在收拾东西的时候注意安全,要把所有的物资拿回去收好,虽然监测点撤了,但不是说疫情结束了,回到村上要继续做好周边群众的宣传工作,思想不能放松,要把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到最后,同时要在思想上做好准备,随时做好参加应急处突工作。

说话的是云龙县团结乡党委委员、武装部长施玉雄,1964年出生的施玉雄,1984年入伍,1988年退伍,今年已56岁,是云龙县年龄最大的乡镇武装部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一直驻守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第一线。

大年初一,施玉雄接到乡里的电话,得知要设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临时防疫监测点,施玉雄及时召集团结乡民兵应急分队民兵15人,当天就同公安、卫生等部门投入疫情防控一线。从大年初一(1月25日)到2月14日,施玉雄只回过2次家,其余时间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施玉雄说最难做的工作的就是劝返工作,记得在1月30日那天,从大理方向进入云龙的一辆自驾车被拦截下来,女的老家在云龙团结乡,一家四囗从男的老家昭通回云龙过年,看着风尘仆仆的一家人,临到家却进不了家门,确实于心不忍,可在疫情面前,任何人都不能讲情理,这特殊时期,实在是没有办法,这家人大概是下午3点多到,直到下午6点多他们才返回昭通。施玉雄说,做工作中自己多次和他们说这里有方便面、火腿肠、矿泉水,你们肚子饿可以吃,可他们也没有吃。最后,得到了他们一家人理解,并返回昭通。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伍军人、一名民兵干部,施玉雄所有事都亲力亲为。他一边收拾被褥,一边说这里就是平时我们执勤人员轮流休息的地方,大家比较辛苦,已经坚持二十多天了,但是大家齐心协力,认真做好检测检查工作,做到不漏一车一人。

团结乡派出所所长段建旭这样说:“团结乡民兵应急分队,是一支能吃苦,能战斗的队伍,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令行禁止,在执勤期间,为我县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配合到支持,疫情防控路上每一天都发生这样那样的感人故事。

在诺邓镇疫情防控一线同样有这样一支民兵小分队,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出现在哪里,从2月20日开始,诺邓镇将民兵队伍的阵地重点转向县城人口比较集中的车站、集贸市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小区,在这些地方每天都能看见一群穿迷彩服、橘黄色马褂的民兵在巡逻、检查。在县人武部的统一组织下,全县11个乡镇都组建了一支不少于10人的民兵“突击队”,负责执行各辖区内整体防控的力量补充、防疫物资分发、帮扶困难群众、舆论宣传引导、维护稳定辖区社会秩序、恢复生产生活的任务。
22日上午,记者来到云龙县汽车客运站,几个民兵在车站外巡逻,乘客正有序进出车站进行扫码。诺邓镇民兵突击队队员杨永文告诉记者:“我们从20日开始就在县城车站、农贸市场、医院、商店、小区、街道等人员密集地方巡逻、检查、劝导,发现没有戴口罩人员,告诉他们出门要佩戴口罩,看到佩戴口罩不标准的,就教他们怎样正确佩戴口罩,提醒广大市民进出超市扫码等。
据诺邓镇党委书记李进驷介绍,诺邓镇还动员广大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在各条战线上参与到全面的企业复工复产、恢复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工作当中,让全镇的人民群众不恐慌、不畏惧,积极投入到正常的生产生活当中。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云龙县每天有200多名民兵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挥力量,他们是疫情防控一线“最可爱的人”。县人武部部长陈长举说:"我们积极响应习主席号召,闻令而动,充分发挥民兵队伍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和语言通、分布广、执纪严的特点,组建民兵突击队,争当主力军,广大民兵充分发挥6个方面的作用,认真履职尽责,为云龙县实现‘零确诊、零疑似’的‘双零’目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来源于《云龙关注》公众号
文/图:李维丽 李继明
本期编辑:杨学禹
审 核:尹剑斌 吴建平
投稿邮箱:yljry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