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章

云龙县县委

来源于: 中国云龙 发布时间:2018-12-12 09:07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乘风破浪四十载 比苏大地铸辉煌

——云龙县改革开放40年社会经济发展综述


云龙县位于大理、保山、怒江3州市结合部,因“澜沧江上夜覆云雾,晨则渐以升起如龙”而得名。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比苏”县,后历代称尹州、云龙赕、云龙甸军民总管府、云龙州等,是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先后经历了汉代的农业开发、两晋后阿昌部落的农牧经营、南诏时期至大理国时期的诺邓盐井中兴、元代顺荡井的开发和云龙甸农牧业的兴盛。1913年改州为县,直属省,1950年属大理专区,1956年属大理,至今有2100多年建制历史。历史上曾涌现出杨名飏、王九龄、董泽等重要历史人物。境内怒江急湍奔腾、澜沧江烟波浩渺、沘江蜿蜒盘旋,由北向南纵贯全境,云岭苍茫巍峨、怒山高峻挺拔,“天然太极”世所罕见,“高原天池”秀丽典雅,高峡平湖截沧江云雨。县内生物、矿产、水能、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全县总面积4400.95平方千米,国土面积居大理州之首,全县有白、汉、彝、苗、傈僳、阿昌、回等8个世居民族,共25个民族成份,总人口20.8万人,辖7乡4镇86个村民委员会(社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7%。

抚今追昔,时光荏苒。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云龙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步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纪元、踏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吹响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号角,至今已走过40年岁月。40年的波澜壮阔,见证了奋进与探索;40年的沧桑巨变,诠释了传奇和梦想。
 

风雨兼程与时俱进改革路

40年来,在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云龙县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农村生产责任制开始,掀开了改革大幕,艰苦探索、务实苦干,谱写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绚丽辉煌的篇章。

1980年中国共产党云龙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_副本

1980年中国共产党云龙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合影


90年代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云龙县第六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云龙县第九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云龙县第九次代表大会


1979—1983年,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拉开改革序幕。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拉开了中华大地改革开放的序幕,云龙乘着全国的改革东风,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开始了“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的修复,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正确道路。开展了批判林彪、“四人帮”的伟大斗争;开展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平反了冤假错案、整顿了社会秩序,整顿党组织,破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政社合一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行以盈亏包干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制,探索调整所有制结构和计划管理体制。

1984 —1990年,农村改革加速前行,改革全面展开。这一时期,深入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二大、党的十三大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政治、经济及其他领域的改革。努力提高粮食自给,大力改善交通、电力和农田水利条件;以种植、养殖、采矿和加工工业为重点,健全农村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组织制定了《云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深化农村改革和工交商企业改革,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建立健全了党的民主生活制度,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加强了纪检工作,开展全县整党工作,开展了党的十三大理论和基本路线、改革开放总方针、维护安定团结和稳定大局等的再教育,拥护平息反革命暴乱再教育。

1991—1997年,改革进入制度创新阶段,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认真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五、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四大精神,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出台了《中共云龙县委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意见》,推出《云龙县县级综合改革方案》,实行了国有企业改制改革,招商引资实现历史性跨越,加快基础设施开发和基础工业建设。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加强,建立健全党员参与党内议事制度,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开展全县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黄金公路一期、石关公路、云剑公路、天池公路、沘江大桥相继建成通车。沘江新桥电站、检槽银铜矿配套技改、云龙锡矿28号矿体开拓、农田水利建设等一大批具有奠定云龙发展基础的项目实施或完成。

1998—2010年,改革进入攻坚克难阶段,各项改革向深层推进。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先后召开,“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肯定,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县域经济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实力大幅提升,项目建设推进有力,企业发展步伐加快,产业培植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成效斐然,人民生活日新月异,民生领域持续改善。

2012—2018年,改革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各项改革促成深层次的历史性变化。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对大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紧扣2019年脱贫摘帽、2020年同步全面小康目标,围绕脱贫攻坚、跨越发展两个主题,实施项目带动、区域联动、创新驱动三大战略,强化精准扶贫、深化改革、依法治县、党的领导四个保障,突出坚持生态优先、夯实五网基础、培植五大产业、构建城乡一体、增进民生福祉五个重点,建设活力、富裕、美丽、绿色、幸福、和谐六个云龙的“123456”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高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省、州发展大局,积极参与和推进区域合作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权责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推进政事分开、企事分开、管办分离。完成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实现县城环卫保洁市场化,健全乡村环卫保洁长效机制。大力推行移风易俗、文明丧葬,加快殡葬制度改革。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实施“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和民营“小巨人”培育等工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



腾飞跨越搏击风浪写华章

这40年,云龙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农村生产力不断解放、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各项社会事业腾飞跨越、对内对外开放巨大突破、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日益增强,腾飞跨越,奋力谱写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辉煌篇章。

40年来,彰显核心作用,统揽发展全局,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按照省州党委的决策部署,强化理论武装和常委会自身建设,党委科学民主决策和引领全县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先后开展了创先争优、“四群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际“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干群心连心、“党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整体提升,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战斗堡垒更加坚固。从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持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依法严肃查处腐败问题和违反党政纪案件,从严治党强力推进。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水平不断提高,法治政府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政协民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发展,党管武装工作全面加强,党的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和管理不断加强,政研、党史、机要保密、关工委、群团和老干部等作用充分发挥,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更加有力有效。


云龙县启动“干群心连心”暨村(社区)党组织常务书记体验式培训活动

云龙县“干群心连心”暨村(社区)党组织常务书记体验式培训活动


40年来,经济总量翻番跨越,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52.69亿元,比1978年的2141万元增长245.10倍,年均增长14.6%;完成农业生产总值24.10亿元,比1978年的1972万元增长121倍,年均增长13.11%;完成工业总产值32.88亿元,比1978年的548万元增长598.94倍,年均增长17.82%;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9亿元,比1978年的175万元,增长192.77倍,年均增长14.46%;40年来,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393.10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6亿元,比1978年的959万元,增长135.22倍,年均增长13.43%;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9027元,比1978年的39元增长230.46倍,年均增长14.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56元,比1978年的250元增长58.28倍,年均增长11.03%。


1

全县生产总值不断提高


40年来,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支柱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全县的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从单一的农业,发展到工业、商贸旅游文化服务业多元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初步形成高原特色农业、清洁高载能、旅游文化“2+1”产业发展体系。在能源产业上,装机90万千瓦的功果桥水电站、装机140万千瓦的苗尾水电站相继建成,清水朗山风电、华能漕涧梁子风电企业建成投产发电,全县电力装机达261.58万千瓦,形成了能源产业集群,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理州能源基地。在清洁高载能产业上,形成了云龙县银铜矿、华新水泥有限公司、铂翠贵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偶然电子芯片等项目为龙头的企业。在工业发展载体上,漕涧工业核心区建设稳步推进。在高原特色产业发展上,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工作深入推进,云龙茶入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云龙高原农特产品展销中心落户上海,开辟“云品出滇”新渠道,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新发展高原特色经济作物6.33万亩,高原诺邓黑猪全产业链开发项目、金银花等农工一体化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纹党参加工厂投产。在旅游文化产业上,成功创建诺邓3A级景区,启动诺邓4A级景区和宝丰古镇、虎头山3A级景区创建,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多元发展。



漕涧梁子风电机群

漕涧梁子风电机群


40年来,基础设施条件实现由薄弱到全面提升的历史性跨越。水利基础设施实现历史性跨越,坚持以民生水利为出发点,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以水利建设、水利管理、水利改革“三位一体”的思路,强化水利基础建设,突出农田水利建设,强化依法治水,积极争取实施项目,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难题同步解决。1978年,全县共有各类农田水利工程1331件,控水量331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007公顷。截至目前,全县建成水库29座(中型水库2座天池水库、包罗水库),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26座。深入开展小坝塘、小水池、小水窖、小沟渠、小水泵站“五小水利”建设,完成12条长125.9公里的干支渠防渗工程建设。勒子箐水库等水库水利工程正在建设。沘江河道治理等生态水利建设项目扎实推进,人畜饮水等民生水利建设得到全面改善。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统筹使用、形成合力”的原则,全面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2015年10月,成立了云龙县海晏水利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历史性跨越,从1949年的28公里滇缅公路过境,到贯穿全县的交通大动脉黄金公路建成通车,再到全线油路工程完工,黄金公路跃龙段二级公路的建成。石大线改扩建工程正在设施,功表公路、云剑公路、检槽公路、民建公路等一批县乡道路工程建成,路网结构不断优化。借助电站建设移民的机遇,高线公路、诺苗路等建成通车,建设了4座跨江大桥,澜沧江两岸实现了“天堑变通途”。截至目前,全县通车里程5280.32公里,通乡公路100%沥青路面或水泥路面,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自然村通公路率大100%。构建了安全、便捷、畅通的交通运输网路体系,境内形成了“三网一骨架、四大通道”的公路交通网络。2017年,大漾云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全县人民的高速路梦想正在变成现实。电力基础设施实现历史性跨越,从1978年开始,云龙县电力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电源建设更加合理,电力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用电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升。1978年,县境内仅有装机400千瓦的鹅脖子电站,截至目前,云龙电网建成110kV变电站为枢纽,35kV电网为骨架,10kV线路覆盖全县供电区域。县内有110kV变电站2座,主变容量111.5 MVA/3台;35kV变电站11座,主变容量49.1MVA/14台;110kV线路2条共115.54千米,35kV线路14条共280.14千米,10kV公用线路45条共1738.5千米,配变158.315MVA/1540台,全县供区用户64194户,户表改造率达到96.53 %,户通电率达到100%。2017年云龙县全社会用电量1.87亿千瓦时。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中国移动2G语音通信网络全覆盖率96.85%,中国移动4G高速无线数据网络全覆盖率94.08%。电信4G信号覆盖率97%,86个村委会、村完小、村卫生室(村卫生室除9个正在建设等待接入外)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全县宏基站建成537个,新建移动微站12个。移动4G使用人数达到 81431人,电信手机用户29931户,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民的生活,正在改变着云龙的发展。


包罗水库 (2)

包罗水库 


40年来,社会事业发展实现了从落后到繁荣进步的历史性跨越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40年沧海桑田,云龙教育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落后的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发展转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发展变化翻天覆地,谱写了云龙教育史上最辉煌的篇章。教育结构不断优化,学校布局更加合理,截止目前,全县共设置各级各类学校137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初级中学10所,九年制学校5所,完全小学62所,小学教学点25个,幼儿园31所。教育投入逐步加大,近三年来,全县预算教育经费分别为2.9亿元,3.05亿元,4.53亿元,教育投入稳步增长。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学前教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2所公办幼儿园发展到目前的31所,学前3年毛入学率为60.04%;义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全力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筹集资金,狠抓项目,先后实施了全面改薄、校安工程、幼儿园和教师周转房等一批项目,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城乡教育差距逐渐缩小,教育发展更加均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高中教育稳步发展,云龙一中、二中两所学校先后晋升为云南省二级一等和二级二等高中,2018年,全县应届高考学生744人,高考上线率100%,一本上线率和本科上线率分别为5.75%和47.62%,居全州第八、第九位。职业教育不断加强,云龙县职业中学毕业生就业率在97%以上。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103%。在教育方式上从教鞭加黑板的单一方式发展到多媒体、网络化、智能化教学,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发生了质的飞跃。



教育事业

课外拓展



四十年沧桑巨变,云龙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城乡群众共享各项改革红利,诊疗技术设备飞跃式发展,从最初看病三大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心电图、血球分析仪、CT、核磁共振”,医疗设施设备越发先进;从最初的“赤脚医生”、卫生员到如今的全科医生、坐诊专家,医疗人才队伍越发强壮;全县医疗机构实力逐步加强,基础设施逐步改善,1976年成立妇幼保健站,1989年建成了云龙县妇幼保健院,2016年11月,与云龙县计划生育服务站合并,组建了“云龙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003年8月,组建云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年在果郎新区新建业务用房;2014年,云龙县人民医院搬迁至果郎新区,占地面积85.89亩;2016年云龙县中医院挂牌成立。截至2017年,全县有17个医疗卫生机构,村级卫生室86个,卫生机构床位552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75人,具有专业执照及执业助理资格医师260人。从最初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到现在的大病医疗保险、新农合报销比例逐年提高,医疗政策越发惠民。

22、县医院医务工作者到农村为农民群众免费议珍

县医院医务工作者到农村为农民群众免费议珍


40年春风化雨,40年砥砺奋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普惠民生,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文物保护得到抢救性保护,全县共有45个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个,积极争取实施了一批文物修缮项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沘江古桥梁群之小铁桥、青云桥等得到有效修缮。群众文化工作有声有色,云龙文化馆改善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云龙县文化馆建设竣工,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文艺三下乡”等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开展,民族文化艺术硕果累累,1979年以来,在州级以上各类赛事中荣获38次金奖和130多次其他奖项。2012年,云龙县吹吹腔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团选送的白族舞蹈节目“力格高”作为党的十八大献礼节目走进央视演播大厅,2017年再次在云南省第十四届云南戏剧展演中荣获彩云奖金奖。云龙县图书馆藏书5.2万册,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实现了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占地17.38亩,投资5400万元的全民健身中心启动建设,篮球赛、乒乓球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射弩等民族体育活动、老年体育活动、太极拳等特色体育活动深受群众的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力度不断加大,46项337人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广播电视新闻工作成绩斐然,新闻稿件数量从1978年的268件增加到2018年的1800件。电视《云龙新闻》的制作水平不断提升,栏目不断丰富,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不断提升。先后有反映检槽乡哨上脱贫攻坚的《云南:党建带扶贫释放新动能》等3篇稿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播出。在全州外宣排名中名列前茅。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广播信号覆盖7个乡镇,从1982年县城第一次收看到电视节目至今2017年,全县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9%以上。



县城火把节

县城火把节


40年来,美丽云龙健康山城从小到好,城乡建设发展更加均衡协调。城乡发展规划建设更加完善,2013年完成了《云龙县县城总体规划(2013-2030)》的修编,乡镇集镇规划将要完成,省级示范村规划、传统村落规划、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专项规划编制等工作有序进行,城乡建设发展的蓝图更加精美、更加宏伟。1978年,云龙县城仍然处于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建设简陋的边远山区,县城占地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县城道路已达27.02公里,先后实施了绿色长廊、文化广场、江边公园、黄龙山公园、环太极游道、临极台等一批景观公园等建设,城市品质品位大幅提升,人民休闲娱乐去处增多,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城市交通桥梁由1978年前的2座,提升到目前的17座,城市的交通条件大幅改善。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蒸蒸日上,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自2007年开始,建立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等多层次、广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完成了城镇保障性住房投资4.6亿元,解决了5948户住房困难问题,城乡保障性住房条件不断改善。自2009年开始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以来,累计实施了23823户,累计投入财政专项补助资金1.76亿元,撬动农户投入9.5亿元。房地产开发掀起高潮,从2008年开始,先后引进7家企业,开发了大寨田茶马古道新区、交林小区、阳光小区、沿江综合小区、玉龙湾小区、太极商住城等7个项目,居住环境日益改善。目前,正按照以“文化云龙,健康山城”为主题,“一城两创七抓”的工作思路,加大“两违”整治力度、加快“厕所革命”进程,加快乡镇“治污”项目建设,着力建设“精巧、典雅、秀美、文明、宜居”的县城,改善提升全县农村人居环境,让云龙更加美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县城太极游道

太极游道


40年来,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全面建成小康云龙买进新征程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回顾云龙的扶贫开发工作从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开始至今,扶贫开发工作力度逐年加大,扶贫成效日益明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扶贫开发战略部署,结合县情实际出台了《中共云龙县委云龙县人民政府关于举全县之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和《中共云龙县委云龙县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脱贫攻坚战略部署的决定》。制定了锁定2019年全县脱贫摘帽退出,2020年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紧扣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植两个重点;突出基础改善、生态良好、农民增收三大实效;着力精准帮扶、整体推进、安居建设、金融扶贫、雨露计划、扶贫党建双推进六个抓手;构建社会力量参与、项目资金整合、挂包帮转走访、贫困乡村退出激励、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扶贫攻坚考核奖惩六项机制的“12366”脱贫攻坚思路。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经过识别,云龙县有4个深度贫困乡镇(占全州深度贫困乡镇的80%),47个贫困村(其中24个深度贫困村,占全州深度贫困村的15.7%),85个州市交界深度贫困自然村,居住人口13119人,主要为傈僳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24户4282人。云龙县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649户47772人,贫困发生率28.16%。2016年以来,坚持精准方略、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狠抓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全县投入各类扶贫资金7亿多元,农村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产业就业扶贫、安全饮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深入推进,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减贫成效非常明显,贫困地区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取得较快发展。7个贫困村出列,6352户24787人脱贫,目前尚有40个贫困村未出列、6297户22985人未脱贫,当前贫困发生率13.55%。目前,随着脱贫攻坚步伐加快,投入加大,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定要实现2019年全县达到脱贫退出标准,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州一道步入小康社会的目标。

贫困户在四方福种植专业合作社务工

贫困户在四方福种植专业合作社务工


40年来,民族团结进步社会治理有序,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改革开放40年来,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加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弘扬民族文化、鼓励发展生产,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改善,争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呈现出民族和谐稳定。十二五以来,县委、政府共表彰命名民族团结先进模范个人20人,先进模范集体20个。2015年,通过大理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考核验收。2016年至今,州委、州政府命名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66个。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强化平安创建、实行网格化管理,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维稳工作责任制,加强应急处置,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事故预防,社会和谐平稳发展的局面得到有力维护。


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月”启动仪式在我县举行 31期

2016年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月”启动仪式



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奋力再起航

40年风雨兼程,40年探索前行,40年走过的是一条不平坦的路。纵观云龙40年的改革,40年的发展,始终得益于始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总揽全局、把握改革方向;得益于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得益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得益于始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4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成就巨大、殊为不易;展望未来,前程似锦、辉煌灿烂。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21万云龙儿女将铭记党和国家恩情,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抢抓发展机遇。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既定的2019年脱贫摘帽、2020年同步全面小康目标,围绕脱贫攻坚、跨越发展两个主题,实施项目带动、区域联动、创新驱动三大战略,强化精准扶贫、深化改革、依法治县、党的领导四个保障,突出坚持生态优先、夯实五网基础、培植五大产业、构建城乡一体、增进民生福祉五个重点,建设活力、富裕、美丽、绿色、幸福、和谐六个云龙的“123456”发展思路,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乘势而上、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云龙扬帆起航!

(中共云龙县委)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