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章

云龙气象

来源于: 中国云龙 发布时间:2018-12-12 09:07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云龙气象


云龙县气象站始建于1957年,名称为“云南省云龙县检槽气候站”,位于云龙县检槽区(现为检槽乡)石坪村,1958年1月1日正式开始地面气象观测工作。1973年8月,改称为“云南省云龙县气象站”。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1977年1月1日气象站搬迁到云龙县石门镇(现为诺邓镇)红土坡。1990年7月14日,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云气发〔1990〕97号文件精神,云龙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更改县气象部门名称的通知》,县气象站改名为“云南省云龙县气象局”,既是大理州气象局的下属单位,又是云龙县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属于科技型基础性公益服务事业单位。2016年1月1日,县气象局再次搬迁到县城北山(现址)。

1980年以前,云龙县气象站以地面测报业务为主,还一直沿用建站时就安装了的那些人工仪器,观测项目有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雪深、日照、小型蒸发、地表温度和浅层地温。气象观测员用眼睛观云测天,用铅笔记录观测数据。气象预报则是通过算盘、计算器进行数据统计,加上预报员的经验,可以说是一种“统计加经验”的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云龙县气象事业得到跨越式发展,从“统计加经验”到智慧气象,成效明显。近4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稳步前进的十年(1981—1990)

这十年中,云龙县气象站的工作以基本气象业务工作为主,从以单一的积累气象观测数据,逐步发展到气象观测数据积累、天气预报、气象服务“三位一体”的综合气象业务。

气象服务材料实现了从手工复写到刻蜡板油印,气象资料的传输从通过邮电局发“明码电报”逐步发展到通过“甚高频”无线电传输,把年度“气候评价”纳入基本业务。通过收音机的专用频率每天定时收听记录“云南省气象台天气形势分析和探空观测指标站数据”,在专用地图底图上绘制出“简易天气图”,从“统计加经验”到“简易天气图”,天气预报工作从主观预报向客观预报迈出了第一步。

1981年12月在漕涧、旧州、天池水库设立了3个气象哨,1982~1984年县气象站完成了云龙县农业气候区划,取得较大成果,组织专家编写了《云龙县气候资源及区划》(9万2千多字)和《云龙县气候资源调查专题分析及气候资料》(9万3千多字)两本书,并分别油印了300多册公开发布。

1990年6月5日,县气象站为抢修新桥电站大坝,提供了准确、及时的预报,当时的县长评价说“天气预报是抢修大坝的关键,县气象站的准确预报为大坝浇灌工程立了大功”。

1990年7月,县气象站改名为“云南省云龙县气象局”。


第二个阶段,艰苦奋斗的八年(1991—1998)

这期间,县级气象台站的气象产品还没有具备商品的特质,不可能在当时“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发挥作用,导致县气象局连工资都难以发全。但气象职工没有怨言,一如既往地尽最大努力做好工作。同时还做到不“等靠要”,养猪、喂鸡、种菜,抽空到工地打零工或到街上做小经营活动,来补贴家用。但气象局职工克服困难,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认真做好气象观测和气象预报服务工作,为县乡两级政府提供决策气象服务,为抗旱防汛、护林防火、防范地质灾害、组织重大活动等工作提供专题气象服务。

1992年起,制作发布《重要天气消息》。

1992和1995年,在飞机播种造林过程中,提供了优质的现场气象服务,确保飞播任务圆满完成。

1993年云龙县遭受“8·29”特大洪灾、泥石流,1996年宝丰乡发生“8.16”特大泥石流,县气象局预报准确、服务及时,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评价。


第三阶段 快速推进的十年(1999—2008)

这期间,云龙县气象局按照“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三大气象发展理念推进工作,云龙气象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是以“三性”天气为重点,全力做好气象预报服务工作。县气象局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全力做好天气情况分析、中短期天气预报、短时临近预报预测、预警信息发布、灾情调查和上报、撰写专题服务材料等工作。尤其是在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服务工作中,预报准确、反应迅速、发布及时,跟踪服务措施得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灾害性天气所造成的损失。同时,为天池水库扩容、包罗水库、黄金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专题专项气象服务。

二是重视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升业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2002年2月,建成了“PC—VSAT”单收站,结束了云龙局没有电脑的历史,跨出了云龙气象现代化的第一步。2004年3月,把“16×20”的小观测场改造成“25×25”的标准化观测场。2005年9月,安装了9要素自动气象站,云龙国家一般气象站实现了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几代气象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2006年5月,县政府支持5万元,购置了包括两台台式机、两台笔记本和一台多功能激光打印机等电子设备,建成了MICAPS预报系统,业务、办公基本做到电子化。2006年6月,安装内部网络系统,搭建云龙兴农信息网,促进了“气象为三农服务”工作业务化。2006年7月,完成11个乡镇的两要素自动气象站建设,解决了无乡镇气象资料的问题。2008年9月,完成可视会商系统和观测场监控系统建设,提高了综合业务能力。

三是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齐头并进,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卓有成效。1999年6月,县气象局制定了创建文明单位规划。1999年11月,县气象局的档案管理越级达标,取得“省C二级”达标证书。2000—2001年,进行云龙县气象局庭院整治。2001年1月9日,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2001年,规范内设机构,设立局办公室、预报服务股、地面测报股、防雷减灾管理办公室,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2003年的六届县政协开始,气象局有了一个县政协委员席位。2002年,投资24.6万元建成296㎡业务办公楼,2003年6月投入使用。2005—2006年上半年,完成了“云龙县气象局围墙、大门和庭院改造”项目。2006年5月19日,“全州气象部门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在云龙县城召开。2006年11月19日,县气象局被州委、州政府命名为“州级文明单位”。

四是开展气象科研工作,提提供有特色的专题专项气象服务。2001年,县科委给气象局下达了“云龙县干旱气候分析”课题,于2001年12月结题,形成课题技术总结报告《云龙干旱气候分析及区划》,2002年2月获得县科技进步三等。2005年,通过深入调研分析,向县委、县政府和县烟办提供了《云龙烤烟气候概况》的调研报告,对云龙县烤烟生产健康稳步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在2000年的飞机播种造林过程中,现场气象服务人员改进服务手段,促成飞播工作实现从人工地面导航改为卫星导航,节约了较大的人力物力。

五是启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实现云龙县人影工作从无到有、健康发展。2007年10月,云龙县开始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以人工增雨为主,在干旱时期内抓住有利的天气过程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增加了降水量,有效地缓解了干旱和降低了森林火险等级。


第四个阶段 跨越发展的十年(2009—2018)

这期间,县气象局积极实践“创新驱动、注重特色、能力提升、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狠抓气象业务现代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党建工作和气象文化建设,云龙气象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是大力提升综合气象业务质量,重大气象服务工作跃居全州前茅。县气象局按照“一年四季不放松,一次过程不放过”的要求,在提高预报准确率上下功夫,努力为防灾减灾提供气象服务。2013—2015年,实施了“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理清了云龙县6条中小河流、68条山洪沟、74条泥石流沟、232个滑坡点的基本情况,普查结果得到省气象局的高度评价。2013年洱源县“3.03”地震波及云龙、2014年我县功果桥镇的民主村发生“7.09”重大泥石流、2015年境内的沘江因山体崩塌在县城上方形成堰塞湖、2016年和2017年县境内出现了5.0和5.1级地震,在这一次次的重大气象服务过程中,气象局预报准确、预警及时,提供了一系列优质的气象服务,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2014—2017年,县气象局连续四年被省州气象局表彰为“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

二是推进综合气象观测网络建设,强化气象现代化建设。2011—2012年,通过实施总投资152.5万元的“山洪地质灾害气象保障工程”项目,在漕涧镇、功果桥镇、白石镇建成了3个六要素自动气象站,在28个行政村建成单雨量自动站,建成县级数据处理中心和县级业务平台,购置了1套用于应急气象服务的便携式移动气象站。2013年5月,安装了“数字化天气小雷达”。2013—2014年,通过实施“洱源3.03地震云龙受损区域自动气象站恢复重建”项目,建成了团结、关坪、长新、诺邓、宝丰、检槽、苗尾、民建8个乡镇的六要素自动气象站。2012—2015年,在云龙国家一般气象站先后安装了两套DZZ4、DZZ5新型自动气象站,为省内唯一同时有两套新型自动气象站互为备份的国家一般气象站,同时还实现了能见度、降水天气现象的自动观测。2015年,同步接入电信和移动两家光纤并组合成“负载均衡”模式的现代通讯网络系统,并建成“北斗卫星气象应急通讯系统”作为备份,使得气象局的通讯网络系统超前于县内的乡科级部门。2016年,安装了大气电场仪。2018年,在气象局新址安装了全方位视频监控系统,建成了高性能的人影作业指挥平台,其中的大屏显示终端超前于县内的乡科级部门。

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

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


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推进气象现代化夯实基础。为解决我县探测环境保护和加快县城发展之间的矛盾,按照县委、县政府及上级气象部门的统筹安排,2012启动了云龙国家一般气象站迁新址建设工程。2012—2018年,累计投资900多万元,完成了新址观测场、7米道路、业务楼、围栏、大门、挡土墙、停车坪、绿化美化、灯光亮化等一系列项目基础设施。

四是大力推进“三农”气象服务工作,做实气象科研。县气象局逐步开拓了短信、微信公众号、电视天气预报、“云南气象”手机客户端APP和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手机客户端“阿里钉钉”,等等一些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努力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缓解干旱和降低森林火险等级。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气象条件分析和农业气候资源调查,与国土、民政、水利、农业等部门共建、共享、共用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云龙县农业气象服务专家联盟作用,与县农业局联合推进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作,积极引导申报组织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建设乡镇。2016年,在11个乡镇建成气象信息服务站。2017年,实施“云龙茶”精细化气候区划及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在天池鸡尾山“麦地湾梨”连片种植区内建成了10要素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在功果桥镇和漕涧镇自动气象站增加了土壤水分观测设备。2017年12月,诺邓镇被中国气象局评定为“全国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

云龙国家一般气象站观测场

云龙国家一般气象站观测场


五是全面推进党建工作,组建县气象局党支部。县气象局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积极推行“党建+”工作,认真组织学习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确保基层党建工作与部门工作、中心工作有效融合。2016、2017年连续两届被县委、县政府考核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优秀单位”,2017年被州气象局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优秀单位”,2016年、2017年先后被云龙县县委、县政府和大理州委、州政府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2010年之前,县气象局一直只有一至两名党员,2014年才成立了云龙县气象局党支部,当时仅3名党员,到2018年已经发展到8名党员。党支部按照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基本活动、基本保障的五个基本抓实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防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均卓有成效,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

六是持之以恒地做实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提高文明单位的含金量。县气象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积极推进气象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扎实推进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努力塑造气象人新形象。通过抓实“党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精心组织“道德讲堂”,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大力弘扬正能量等方式,不断提高文明单位的含金量。在2006年被州委、州政府命名为州级“文明单位”的基础上,2009年、2012年、2015年连续被评为州级“文明单位”,2012年被省气象局评为“2009—2011年全省气象部门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2018年被推荐为省级“文明单位”。

云龙县气象局创建省级文明单位

云龙县气象局创建省级文明单位

(云龙县气象局)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