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章

民建乡

来源于: 中国云龙 发布时间:2018-12-11 15:27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民建乡


改革开放以来,民建乡党委、政府团结和依靠全乡各族干部群众,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迎难而上、担当作为,不断打牢和夯实发展基础,补齐发展短板,改革开放40年来全乡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决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乡情概况

民建乡位于大理州云龙县西部,介于东经98°52'~99°02',北纬24°40'~25°46'之间,地处怒江大峡谷畔,是大理、保山、怒江三州市结合部,全乡辖布麻、坡脚、只嘎、岔花、边江5个村民委员会,69个村民小组,78个自然村,居住着白族、汉族、苗族、傈僳族、彝族、傣族、哈尼族、阿昌族等8世居个民族。国土面积214.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15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8%。2017年,全乡年末总人口9079人,农业人口8407人,占总人口的92.59﹪;非农业人口672人,占总人口的7.41﹪;少数民族人口8183人,占总人口的90.13﹪,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2.29人。深藏于怒江大峡谷隐秘之境的云龙县民建乡,是大理州最西陲的一个山区贫困乡,乡政府所在地距云龙县城160公里,东邻大理州云龙县漕涧镇,南接保山市瓦马乡,西与怒江州上江镇隔江相望,北与怒江州老窝乡毗邻,是名副其实的“鸡鸣三地州”区域。境内高山巍峨,河谷交错,海拔垂直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最高海拔3550米,最低海拔730米,是大理州海拔最低的地方。


发展40年

改革开放40年来,发展的浪潮席卷中华大地,民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乡党委政府准确定位乡情,紧扣“解放思想、夯实基础、强工兴农、改善民生、构建和谐”这一发展思路,紧扣2018年脱贫摘帽、2020年同步全面建成小康这一主题;抓实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两个重点,突出建档立卡户优先、民生优先、生态优先三个优先,锁定整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怒江流域片区综合开发和党建扶贫“双推进”四个抓手,着力群众增收、产业发展、基础优化、生态修复、素质提升五大任务,建成“文明、团结、和谐、生态、幸福、美丽”六个民建,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主动服务和带入国家、省州县发展战略,努力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新路子,团结和带领全乡各族人民,以踏实的工作作风,强抓机遇,迎难而上,狠抓落实。全乡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富民强乡的“林果、畜牧、水电、矿冶”四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一)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改革开放40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达2.06亿元,年均递增20.55%;地方公共财政总收入达326.94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0704万元,年均递增10%,规模以上固定资产累计投资完成1.08亿元,增长10.2%;累计完成招商引资5792万元;农业总产值完成4886万元,增长1.1%以上;粮食总产量达8936吨,比上年增长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145元,增长7%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24元,增长9%以上。

(二)脱贫攻坚快速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民建乡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围绕年度目标任务,下足“绣花”功夫,举全乡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深入落实“2+4+N”政策体系,认真践行云龙县扶贫干部作风建设“十条”,扎实开展“遍访农户求精准、干群联心促脱贫”行动和“自强、诚信、感恩”暨“三问三讲”主题教育活动。严格按照“三评四定”程序,抓实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全年,通过两轮动态调整,共新识别贫困户74户276人,剔除8户31人,返贫9户39人,正常退出99户408人。至2017年底,全乡在册建档立卡贫困户588户2395人,其中已脱贫292户1233人,未脱贫296户1162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2.52%。

民建乡乡大坪子易地扶贫搬迁点

民建乡乡大坪子易地扶贫搬迁点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1.交通建设效果明显:抓住“五网”会战机遇,结合民建实际,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了大西公路二、三期工程、只嘎公路硬化、民建公路通畅和安保工程;总投资8000多万元的民建公路路面改造工程(布麻村通畅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年内可全面完工;累计投资3158万元,完成丙栗桥、红旗桥、金塘子桥、讲拐桥、利民桥等7座桥梁建设;总投资700多万元的“只金”公路建成通车;民建农村客运站顺利启动,预计年内投入使用;大西公路和民航路(民建至怒江机场)公路完成前期测设,积极支持、服务好怒江机场建设,稳步推进前期工作;开挖村组公路170余公里,完成村组公路新开挖26公里,拓宽82公里,全乡村组公路总里程达250公里,69个村民小组中有68个村民小组开通了公路,村组通路率达98%以上。

图片1丙栗桥新、老对比


2.电力等服务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完成电力投资903.08万元,第一轮农网改造全面实施完毕,全乡年供电量达227.54万度,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9.84%,供电可靠率达98.24%,供电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全乡农村电网改造率达85%以上。入实施宽带扩容和“宽带乡村”工程,实现行政村4G高速移动通讯网络、50户以上自然村光纤宽带网络和村级电子政务网络全覆盖。

图片2


图片3

升级改造后的农村电网


3.水利建设不断加强:总投资7000万元的大鸡茨坪小(Ⅰ)型水库,正在进行地勘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金塘子调水工程已完成投资170多万元;共投资800多万元,完成了34个农村人畜安全饮水项目、机关片区安全饮水工程、岔花村阿拉山片区安全饮水工程、火山坝塘建设和丙栗坝防洪U型三面光沟建设。完成爱心水窖建设200口,正在申报567户2324人饮水巩固项目,切实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全乡水利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畜饮水困难得到全面改善。

4.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布麻村大坪子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和边江村丙栗新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顺利完成入住,随迁户房建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正加紧进行,城镇化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投资180万元,完成了乡农贸市场建设,并顺利实现开街,解决了我乡长期无集市的问题,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投资400多万元,完成乡政府办公大楼建设,全面改善了办公条件;投资400万元,完成2000平方米的廉租房建设,全面解决了低收入城镇居民的住房难题;完成了信用联社民建分社的恢复重建和乡邮政所建设,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了方便快捷的金融和邮政服务。

图片5

  

  (四)产业培植不断发展壮大

1.种植业:积极开展泡核桃提质增效工作,通过发放有机肥、开展培训等方式帮助农户提高管护水平,在适宜地区大力发展泡核桃种植,在巩固和管护好原有泡核桃种植面积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六个一”标准,新种植泡核桃20000亩,全乡泡核桃种植面积达80000亩,人均超过7亩,年平均产量500多吨,年平均产值达1100万元,泡核桃产业真正成为全乡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稳步推进“整乡推进”项目,投资149.6万元,完成1548亩魔芋示范种植,并带动种植近1000亩;投入19.32万元,在布麻村打麻村民小组打造纹党参种苗培育基地;大力推广竹子种植,全乡共种植竹子6800亩,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有效改善了全乡生态环境。稳固粮食生产,全面完成大春播种2.85万亩,玉米栽种1.29万亩,粮食总产达8936吨。加强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引进适宜品种,发展红花、负子、辣木、雷竹、咖啡、枇杷等3000余亩,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图片6

(民建负子)


2.养殖业:建成生猪养殖示范区2个;扶持黑山羊养殖超百只的示范户50户;成立民建中蜂养殖合作社,发展中蜂3000群,年产值达60多万元;积极推进畜种改良工作,猪、牛、羊的改良率分别达60%、50%、90%以上,年末全乡大小牲畜存栏4.1万头(匹、只),出栏3.2万头(匹、只),畜牧业产值达3195万元。

图片7

(民建中蜂活框养殖)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教育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民建乡积极争取各级资金用于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全乡校舍总建筑面积达13270㎡,学校的教学及食宿条件明显改善。全乡中小学配备了远教接收系统,中学还配备了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以及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光纤接入,教育设施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民建中学、乡完小教学楼通过验收,中心幼儿园主体工程基本结束,各学校功能室建设有序推进。认真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和“营养改善计划”,辖区中、小学生分别得到补助88万元和69万元,发放贫困学生就学补助27.1万元,113名“四类重点人员”子女受到资助,全乡义务教育学生入学率达100%,巩固率100%,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县中上游。

   2.文化事业:投资50多万元,完成乡文化站建设;建成村级农家书屋5个,实现农家书屋全乡覆盖;全面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全乡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村民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完成只嘎背阴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岔花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在实施。

图片8

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民建文化教育2

民建文化教育


   3.卫生事业:全面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6%,全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91.6%,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3%争取上级资金30余万元,新建5个行政村卫生室,切实为群众提供安全、卫生、方便的公共卫生服务;投资150余万元,完成乡卫生院医技楼和职工住宿楼建设,就医环境不断改善。认真贯彻落实省州县健康扶贫30条措施实施办法,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农合、新农保完成100%收缴,建档立卡农户家庭医生签约率达100%。

(六)社会环境安定和谐

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乡,注重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民建”创建工作,建立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不断加强信访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调处率达100%。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社会治安管控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持续开展“围猎”专项行动和“三见一安”工程,圆满完成党的十九大安保维稳任务。以“敲门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反邪转化工作。创新开展“两站两员”“五小工程”建设,得到州县充分肯定。强化安全生产,注重防灾减灾演练,做好群众思想引导,辖区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群体性事件发生,社会安定和谐。

(七)人居环境不断提升

围绕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不断提升乡村人居环境,集镇建设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完善民建乡集镇规,完成新一轮集镇街道拓宽建设,抓紧实施集镇亮化工程,乡垃圾处理中转站完成建设,集镇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乡村建设力度持续加大。上只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完成建设,只嘎新寨“一事一议”项目投入使用,大坪子易地扶贫搬迁点公建部分有序推进。完成农村“四类对象”C、D级危房改造50户,新建卫生公厕1座。理顺边江村、岔花村垃圾处理运营项目,怒江河岸及“金六”公路路段沿线环境明显改善。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村庄保洁力度,人居环境明显提升。查违拆违力度明显增强。查处拆除“两违”建筑面积1088平方米,完成彩钢瓦整治4594平方米。严厉查处交通违法行为705起,有效遏制交通违规违法现象。

生态文明 (3)

民建乡景色


(八)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坚定不移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生存之基、发展之本,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正在申报国家级生态文明乡。“县、乡、村、组”四级河长制体系全面落实,全乡所有河流、水库河长设置全覆盖。实施完成退耕还林还草3000亩,退耕还林工程达到国家验收标准。低效林改造完成4700亩、天然林保护工程10万亩,新造林490亩,推广使用太阳能建设100台。实施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工程,发放补助资金100.48万元,完成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造林2452亩,森林覆盖率达68.5%。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