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章

宝丰乡

来源于: 中国云龙 发布时间:2018-12-11 15:27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宝丰乡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乡上下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州县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茶叶之乡、文化古镇、幸福宝丰”的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全乡村村通了水泥路,户户用上自来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初具规模,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衣食住行极大改观,教育、医疗、卫生、通讯等公益事业蓬勃发展。


基本情况

宝丰古镇地处澜沧江支流沘江下游,地势北高南低,沿沘江呈狭长形状,境内“崇峰铁坎,重罗山外之山;澜津带河,叠裹水中之水”,是山峦连绵、峡谷纵深的高寒山区,白、彝、傣、汉、阿昌等民族沿沘江依山聚居。全乡国土面积474.74平方公里,最高海拨3296米,最低海拔1239米,年平均温度16℃,辖宝丰、南新、大栗树、福利、东山、庄坪、金麦7个村委会,140个村民小组,2个居民小组。2017年,全乡年末总人口18066人,其中农业人口16902人,非农业人口1164人。


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

(一)经济指标持续平稳增长。2017年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57.34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95亿元,工业增加值1.76亿元,增长26.9%;固定资产投资达3.41亿元,完成非电固定资产投资9000万元;招商引资3050万元;农业总产值达2.18亿元,增长8%;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170元,增长10%;粮食总产量达14620吨。

(二)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交通方面:改革开放之初,宝丰乡没有公路,群众生产生活主要靠人背马驮,外出只能靠步行,4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各族人民挖修路、建桥,目前全乡村组公路达760公里,共有 13 座桥梁,实现组组通,7个行政村实现水泥路硬化,并建成了云永线县城至宝丰二级路。2017年启动宝丰至大栗树段二级路建设和宝丰客运站点建设。2017年、2018年实施了农村村组公路拓宽337公路,随着交通事业不断推进,群众改善出行条件不断改善,出行有了安全保障。农田水利方面:改革开放初期宝丰乡农村饮水都是靠人挑、马驮,饮水非常困难,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通过农村安全饮水各个项目工程的建设,基本解决了宝丰乡大部分的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全乡共有 11 条农灌沟、建成马鹿塘水库、炼灯水库、金麦水库小(二)型水库3个;修建了水窖 6000 口。目前继续投资2.55亿元的铁扇门水库建设,积极做好上国房小(一)型水库、石竹塘、后箐、石夹村3个小(二)型水库前期工作,实施农业园区供水及宝丰古镇消防用水工程,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电力方面:改革开放以前宝丰乡境内都未通电,照明基本靠柴火及部分的煤油灯。改革开放后,1989  年建成新桥电站, 2005年建成县城电站,2011  年建成石房电站。1991年至1997年宝丰乡7个行政村除了大栗树村笨江小组外,先后全部通电。“十一五”期间实施10千伏以下农村电网完善和无电人口通电工程,总投资320万元;启动实施庄坪、金麦、东山、福利10千伏农网改造33千米,投资285万元;完成大栗树35千伏变电站建设,投资700万元;启动实施客店片区10个村民小组农网改造增补项目,投资400万元。“十二五”期间完成宝丰35千伏变电站建设项目,完成南新村、东山村、福利村和大栗树村农网改造工程。2018年启动建设投资894.53万元的金麦、庄坪12个小组的农网改造项目。目前全乡 99  %农户通电,所有行政村覆盖移动4G信号。

(三)支柱产业不断壮大。改革开放初期,受温饱问题限制,宝丰乡产业生产还是以稻谷、包谷、麦子等粮食种植为主,整体产量低。改革开发以后,各级党委政府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致力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改革开放40年期间,我乡立足优势抓特色不断探索发展产业,抓好新机遇培植新产业,以增加群众收入。在改革开放至“十二五期间”着力培植烟叶、林果、畜牧、茶叶、小水电等富乡富民产业,积极培植中药材、文化旅游后续产业;2016年以来着力培植发展中药材、热带水果、麦地湾梨、小米辣、香橼、蔬菜等高原特色产业。目前,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粮食总产量达12238吨;烤烟总产值1307万元;畜牧产值达8764万元;泡核桃种植面积达11万多亩,麦地湾梨、热带水果等种植面积达12000亩,林果产值达3500万元以上;强力打造“茶叶之乡”, 全乡茶园面积近2.7万亩,产值实现4000万元;以沘江沿线小水电开发为主,加大服务力度,完成新桥电站扩容改造,实现水电税收950万元;加大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力度,完成宝丰旅游规划编制。 2013 年启动集生态、高效、富民、观光于一体的云龙县宝丰高原特色示范园区建设,2017年完成宝丰农业园区纹党参加工厂建设,现在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良品种的推广,科技措施的支撑,农民收入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四)古镇及集镇建设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前宝丰集镇荒凉萧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宝丰集镇建设不断推进。目前,西岸古村保留原有历史风貌,东岸新区面貌一新。近几年来宝丰乡党委政府以宝丰古镇为重点,积极推进集镇建设,宝丰古镇是全县最具代表性的古镇名村之一,宝丰乡以“保西开东”的思路,2007年宝丰村被命名为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2012年宝丰古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抓好宝丰古镇保护和集镇开发建设总投资1.4亿元,一是加强古旧建筑修缮与保护。实施宝丰古旧民居建筑修缮、古巷道修复和部分基础设施改造,建设石牌坊,推进古照壁、古盐井修复。二是启动宝丰新区开发和建设。建成综合办公场所、公租房、敬老院、信用社、派出所、体育活动场所、力格高文化广场等;几年来,先后完成沘江两岸的河堤建设、红砂石路面铺筑、石栏板(杆)建设、农贸市场建设、宝丰集镇路段改造等基础工程建设。现在有序推进财政“四位一体”建设项目,推进宝丰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农特产品展示中心、村级便民服务站、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及董泽文化园建设。三是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古镇。以打造古镇3A级景区为依托,加大旅游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力度。加强挖掘民俗风情、历史遗迹资源,保障传统文化的传承,将部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保护对象,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白族力格高传承基地” 建设等;全面开展文物单位和重点保护单位调查,加强文保单位保护。先后对文物单位和文保单位调查,现宝丰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保护完好的民居院落51院,寺观庙宇遗址54座(完好14处)。启动对董泽大院回收收购,完成前两院陈列布展工作,恢复重建孔庙,支持三崇庙、魁阁、白衣阁、静觉庵、古戏台、接佛堂等古建筑的检修和修缮,支持抗战名桥小铁桥、功果桥移迁至宝丰的各项协调和服务工作。

DSC07644

2005宝丰古镇.

2009年

不同角度赏古镇

2011年

建设中的宝丰古镇

2014年

夜景2

2016年

(五)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教育方面:改革开放初期宝丰乡学生就学条件差,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率底。改革开放40年期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规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地发展壮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宝丰乡学校教育硬件、软件条件逐渐改善。目前全乡有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1所、有完全小学4所、教学点2个、幼儿园3所(宝丰村、南新村、大栗树村)。

卫生方面:改革开放初期医疗卫生条件非常落后,群众看病难问题相当明显。近年来,通过加大对乡村级软硬件卫生设施的投入,全乡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7个村都已有卫生室,基层急救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乡有卫生院1个,村卫生室7个,病床20张,每千人有病床1.1张。文化方面:近几年来随着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不断投入,实施“文化工程”了,文化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乡文化站、行政村文化室、文化广场等,并实施了“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各类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群众的“文化幸福感”不断提升。目前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99.1%,建成“白族力格高传承基地”,全乡有 9 个文化广场、 7 个文化室、 21 个文艺表演队。

(六)脱贫攻坚有力推进。2015年全面打响了精准脱贫攻坚战,宝丰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指示精神,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乡有建档立卡931户3341人,全乡有4个贫困村(其中东山村、庄坪村属深度贫困村)。

(七)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改革开放初期及后来的很长一段时期,群众基本都居住在垛木房、土坯房中,农村“脏、乱、差”问题非常明显,人居环境质量差。近年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居环境工作,加大人、财、力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2017年完成宝丰浪泥场、福利上国房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环境卫生上,以“两污”处理项目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集镇、重点村庄污水治理工作。建成垃圾中转站1个、垃圾焚烧池(炉)47个,配置移动式垃圾箱48个、车载垃圾箱20个及垃圾运输车3辆,并于2015年6月份开始将集镇垃圾运至县城垃圾场进行集中处理,几年来集中处理垃圾211.2吨,减轻垃圾终端处理矛盾。推进厕所革命,各行政村公厕覆盖率达100%,公厕全部免费开放并安排专人负责清洁,保持清洁卫生。聘请保洁员10人,清洁实行“网格化”管理,并启动实施垃圾收费工作机制。目前,全乡村容村貌得到改善。

(八)生态建设取得实效。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处于探索起步时期;20世纪70 年代,环保意识开始觉醒;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中全会后,我国的环境保护进入立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基本形成时期,期间解决生态危机成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主题,并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走向成熟时期,期间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宝丰乡顺应时代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实施退耕还林、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项目,森林覆盖率达73.6%。并在在全乡范围内推广沼气池,用沼气代替柴火,用来做饭、照明等,建成农村能源服务网点1个。同时开展滑坡、泥石流治理工程,完成投资1900多万元的宝丰小河箐和东山箐地质灾害泥石流治理工程,完成投资340万元大栗树船口和投资140万元南新下科浪地质灾害泥石流治理工程。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持续开展私挖滥采、采石取砂等非煤矿山专项治理。目前,已完成省级“生态文明乡镇”创建,正积极做好“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时光如梭,岁月如歌,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迈入新时代,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将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上,紧盯追赶超越目标,大力实施经济转型、乡村振兴、城乡提质、生态优化、民生提升、党建引领战略,统筹推进稳增长,为奋力实现幸福宝丰、宝丰和谐,全面步入小康而努力奋斗!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