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来源于: 中国云龙 发布时间:2018-12-11 15:27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团结乡
团结彝乡位于云龙县东南部,东靠洱源县西山乡,南与漾鼻县富恒乡毗邻,西至永平县北斗乡和云龙县宝丰乡,北接云龙县关坪乡。全乡国土面积302平方公里,下辖5个村民委员会,92个村民小组,106个自然村,有3768户11134人。境内居住有彝族、白族、汉族、苗族、傈僳族等12种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2%。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团结彝族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奋发有为,有效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2017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达1.42亿元,增长10%;财政收入504.5万元,其中地税收入334.5万元,国税收入170万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6900元,增长15%;粮食产量达8720吨,与上年持平;农业生产总值 1.31亿元,增长10%;工业生产总值完成3482万元,增长15%;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490万元,增长44%;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764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全乡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0%。
明确思路是方向。思路决定出路,方向引领道路。团结彝族乡党委政府立足集边远、民族、贫困、山区、高寒为一体乡情实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为奋斗目标,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制定了全乡发展思路,坚持“优化生态、打牢基础、培植支柱、专业合作、科教兴智、强农促工、构建和谐”为发展思路,围绕“树好党建一面旗,打好民族、生态两张牌,咬定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三个重点,争取扶贫开发、城镇建设、社会管理、农副产品加工四个突破”,推进美丽、生态、富裕、和谐、活力、幸福新彝乡建设。
班子团结是核心。人心齐,泰山移。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硬如铁。在县委政府有正确领导下,团结彝族乡党政领导班子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通、弄懂、做实上下功夫。站在新时期彝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高度,讲政治、讲团结、讲正气、讲能量、讲规矩,以“五个过硬”即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为标准,以增强“八个本领”即增强学习本领、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增强驾驭风险本领为努力方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围绕定好的工作思想,一届接着一届干,一批接着一批做,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彝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共同提升。
深化改革是关键。针对农村群众农产品生产难、销售难的困境,河东村党总支率先成立“三农服务中心”,现河东宏达农业产业协会前身。针对农村群众出行难,出行不安全的现状,团结乡党委政府致力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涌现出“路乡长”先进个人,在全省作交流,形成平安出行“1+1”工作机制。针对农村集体林权和土地确权登记改革,团结乡在全县率先以河东和河南村为改革试点,为全县工作推广走出第一步。针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作为民族乡之一的团结乡,积极探索示范创建工作,主动承担起大理州首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宣传月工作,并圆满举办,目前团结乡正努力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进军。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先进性教育活动,团结乡党委创新实行干群心连心和挂村包组工作机制,密切联系干群关系。
补齐短板是基础。团结彝族乡作为集边远、民族、贫困、山区、高寒为一体的少数民族农业乡,也折射出全乡农业基础设施脆弱、交通通行能力滞后、农业产业结构不优、乡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团结彝族乡党委政府以脱贫攻坚为主线,以“两不愁、三保障”为目标,以“河南村乡村振兴”为试点,举全乡之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积极致力于全乡基础设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乡共投入2100万元资金,解决3000户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实现群众住有所居。投入1100多万元,实施了河东(过佳喜)和新宅道冲(托孜八甘)两个易地扶贫搬迁点,解决了75户239人居住环境问题。投入1000多万元,拓宽了农村村组公路320多公里,极大方便群众安全出行。投入2000多万元,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巩固及五小水利工程,极大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投入2000多万元规划启动了5个村卫生室建设,基本实现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投入2000多万元完成全乡五村农网改造工程,极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投入250多万元新建51个议事场所,解决了群众议事无场所现象。投入1000多万元实施了团结民族文化广场。投入1700多万元实施了河南村土地整治项目等等,通过财政的投入和基础项目的实施,目前团结,以乡政府驻地为中心、串连佬倵新村、教育小区、佬倵民族文化广场、村级议事活动场所这条线,突显各族群众特色民居这个面,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地方图腾文化、建筑风格、民族习俗彩绘等工作融入到移民新村、新农村建没、整村推进和美丽乡村建设中,达到以点串线通面的效果,在视觉直观上一目了然地彰显民族民居建设。同时通过安居、硬化、亮化、净化、文化工程的实施,切实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处处呈现出“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景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新画面。
培植产业是支柱。在民族特色产业培植中,团结彝族乡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以培植特色产业为根本,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生态优势,坚持按“五个一”的产业发展思路,即:巩固一片烟、管好一棵树、养好一头畜、采好一叶茶、种好一棵药,坚定不移地走“产业生态化,农工一体化”的路子,把地方土特色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建设民族特色产业示范。同时积极引导各村党总(支)部探索“支部+协会+合作社+基地+农户” 高效运作模式,先后组建了8个农村实体经济组织,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让彝乡的一座座荒山变为青山,青山变为“金山”。全乡上下呈现出“绿树成荫,果满枝头,金叶飘香,牛羊成群”的新景象,坚定的走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推进美丽彝乡建设。截止目前全乡发展泡核桃面积种植已达11万多亩,产值4800多万元;大小牲畜存栏8.02万头(匹只),出栏12.64万头(匹只),实现产值5400多万元;茶园面积种植达12600亩,建成5个茶叶初制所,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种植各类中药材达10000多亩。
茶叶加工
关坪乡烤烟移栽图片
民族文化是灵魂。团结乡作为少数民族乡之一,不仅是彝族佬倵人的核心聚居区,也是彝族佬倵人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中心,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民族特色鲜明,有具传统民居建筑垛木房,有传统技艺工艺纸扎、彝族刺绣、民间织布,有传统音乐彝族山歌、清筒音唢呐,有传统舞蹈“卢鹿整”和民俗火把节、立夏会、农历七月十四等。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民居建筑垛木房几乎绝迹,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年青一代中,基本没有人会唱、会跳,也不愿意去学习、去传承,加之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增多,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也逐渐衰败,如何传承和保护自己民族的传统生态文化也提上议事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团结彝族乡突出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点,以挖掘佬倵文化为依托,以民族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弘扬传承为目标, 紧扣“七个一”的文化发展思路,倡导各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即:成立一个学会。成立了以县彝学学会会员为骨干的乡彝学活动小组,每年定期开展彝学研讨活动;建设一个广场。在乡集镇驻地建好一个占地面积为10000多平方米的佬倵民族文化广场,为日常民族文艺活动开展搭建一个平台;修缮一个墓碑。修缮好明朝万历年间修建的“字君偕配墓志铭碑”及字文才墓,现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建一个展廊。先后修建了河东、河南两个佬倵农耕文化展览廊,乡文化站新建佬倵民俗文化展示馆,对佬倵服饰、生产生活用品、民风民俗、传统工艺等进行展示;办好一个节日。筹办好每年彝族传统的火把节,传承好彝族山歌、清筒音唢呐、舞蹈“卢鹿整”、纸扎刺绣、彝族创世史诗舞“细古细”等;编辑一本画册。编辑了《幸福彝乡》画册,从和谐彝乡、幸福彝乡、魅力彝乡三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彝乡风釆。制作一盘歌碟。制作发行了首张《佬倵人》十首歌专辑,让更多的群众唱佬倵歌,说佬倵话,穿佬倵服,坚定树立文化自信。目前,团结彝乡已成功申报为大理州彝族佬倵人文化传统生态保护区,团结乡“河南村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于2017年2月列为云南省第四批非遗项目。
团结火把节
社会治理是护航。一是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思想。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任、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个必须”责任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二是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按照“串百家门、听百家言、知百家情、解百家难”的工作思路,制定完善了矛盾纠纷调处12项制度,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疑难问题不出乡、民族矛盾不激化”的“四不”目标。三是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让“千里眼”24小时守护着群众安全。以政府集镇主街道、政府院内、各单位院内为中心,建设社会治安防控网络,逐渐以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为目标,深入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切实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四是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在河东村创新实行“一村两县一家人”工作机制,实现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交流交往交融;在团结村彝新组创新实行“脱贫和脱邪”双脱工作机制,努力实现脱贫与脱邪双脱目标,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同时道路交通方面,制定推行道路交通平安出行“1+1”制度,实行干部职工“一盯一、一帮一”机制,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公益设施管理方面,倡导制定公益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各村组自行制定公益设施劳动日,开展以修路、管水为主的公益劳动,全乡上下自觉形成政府出资,自己路自己养、自己水自己管的工作格局。
新时代新征程,新气象新作为。过去的辉煌属于人民,未来的征程依靠人民。团结彝族乡党委政府始终和人民紧紧连在一起,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