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章

长新乡

来源于: 中国云龙 发布时间:2018-12-11 15:27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长新乡


历史沿革

长新乡位于县境东北部,东与洱源县乔后镇接壤,南与关坪乡、诺邓镇相连,西与检槽乡毗邻,北与白石镇和剑川县象图乡交界,乡政府驻地在沘江中上游河畔,驻地海拔1890米。明代,为十二关土巡辖地。清代改为关里。民国3年(1914年)属第二区(区治诺邓)。民国19年(1930年)改属第三区(区治诺邓)。民国28年(1939年)改为关里乡。1949年底改永和分区。1950年属第二区,1950年改为长新公社,1962年改为区,1970年改为公社,1984年改为区,1988年改为乡。长新乡是全县革命老区之一,1949年11月11日,中共云龙县工作委员会(现中共云龙县委)在关里乡(长新乡)大包罗村李荣家里秘密成立,为全县开展革命斗争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乡至今保留了大量的革命遗址。解放战争时期,滇西北人民自卫队“边纵”第7支队在长新乡发展组织,建立革命游击区,广泛开展革命活动,1999年被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为全省革命老区之一。长新素有“古桥梁艺术博物馆”之称,桥梁种类多,造型巧,结构精。古桥梁是古代经济、文化繁荣的象征。最富有历史文化厚重色彩的“通京桥”,古称“大波浪桥”,是一座伸臂式单孔覆瓦木梁雨桥,桥长40米,宽4米,净跨29米,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当时盐马古道及清代白羊厂银铜矿运银通道经此,取名“通金桥”,后来人们认为金子是运往京城的,便更名为“通京桥”,1987年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长春“安澜桥”,全长60多米,是云龙县现存跨径最长的一座古桥,是长新乡驻地东西两岸群众的主要通道。同时,长新是全县“白族吹吹腔艺术”之乡,至今保留有箐干坪、大达等古戏台。长新还是全县的石雕、木匠和刺绣之乡,全乡有白族民间石雕、山地白族民间刺绣、山地白族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了全乡深厚的历史民族文化。

1长新乡集镇建设全貌

长新乡集镇建设全貌


改革开放40周年发展成就综述

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那时起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长新乡同全国、省、州、县开始了改革开放发展道路的探索,随着1980年中央1号文件作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试点决定,并于1981年至1982年全面推开,1983年实行两山(责任山、自留山)的划定,极大地调动了农村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13年长新乡被列为全省51个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实施乡之一,迎来了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发展的新时代。40年来,一曲曲乐章讴歌了改革精神的伟力,一组组数据记录着发展的奇迹!2017年,全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亿元,农业总产值3.05亿元,粮食产量1.13万吨,工业总产值412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03元,完成财政收入1894万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85万元,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200万元,完成招商引资2697万元。长新,已然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夯实基础,打通改革发展“大通道”。过去,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长新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建设成本高,农副产品因公路晴通雨阻销售难成为群众发展的一块心病。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新乡党委政府树立大发展、大困难,小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更困难的理念,积极采取争取项目,不断改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1987年争取到8万元资金对永镇桥恢复重建,安澜桥、通京桥、阳春桥、豆寺桥等一批古桥的翻修,1993年“8·29”洪灾后,省计委能源交通处拨资对通京桥、安澜桥进行了再次修复,进一步保护了桥文化,同时也方便了群众出行。1993年云龙县与兰坪县县际黄金公路境内过境线里程20千米开工挖通,长新境内通三级毛公路,2002年改造成柏油路。1992年开挖了云剑公路过境线毛路11.8公里,不仅缓解了长新乡北部地区交通紧张的现状,而且打通了云龙、剑川两个县之间的交通联系。2000年投资58.7万元,架通了佳局吊桥,新建了松炼桥。1997年开始加强乡村公路建设,各级投资160万元,先后开通了永香、新和、新塘、豆寺、丰云、新松、丰华7条公路,改造了丰胜公路,通路里程达67千米,1999年底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标。1979年开始投资建设包罗电站,装机容量200千瓦,还有永香、马渡登、佳局3个水轮泵抽水带发电,共装机300千瓦,通电4个村599户。1988年架设了第一条检槽河口至长新包罗10千伏高压输电线,进一步缓解了电能紧缺的现状,1993年有6个行政村实现通电,随后各村逐步拓展。1995年县、乡两级总投资22万元长春至永香10千伏9公里输电路线工程完工,解决了长新乡北部地区近5000多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1999年投资287万元,架设高压输电路线93.5千米,12个行政村已全部通电,有118个自然村、3570户用上了电。2000年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从1979年至1980年,用了两年的时间新开挖了永香末坪河到羊弓场22公里的农灌沟、新解决农业灌溉面积将近900亩,新改造永香上沟6公里,解决了新灌溉面积250亩。全乡在1979年1990间新增水库佳局村4个,豆寺木瓜树、棠梨登水库等2个,新寺山水库的首次改造,丰云佳登水库、丰胜下庄水库2个,永香黄花坪水库、松登大界登水库等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的建成,给全乡5000多亩水田灌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95年起各级共投资27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投资50.9万元,改造和扩修库塘17件,新建29件,建成烤烟小水窖(池)2562个,库塘、小水窖(池)蓄水总量达60.2万立方米,改造沟道14件,建成三面光沟9.7千米。2013年-2018年以扶贫开发为契机,投资6000多万元,完成了70多公里乡村公路水泥路面硬化,新开挖拓宽自然村组公路216公里。投资533万元建成松登索改桥,投资278万元,建成链接集镇新老街的长春大桥,投资30万元建成长春仁義桥。新开挖永香房上易地搬迁点公路8公里,打通新塘多依树至新和温柳树易地搬迁点7公里连接线。打通新和箐干坪至剑川丰登1.9公里连接线。打通新塘皮登至洱源新村7公里连接线。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群众出行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长期干旱缺水、“靠天吃饭”是长新乡最显著的特点,素有云龙县“旱老虎”之称,因为缺水,群众只能以种植包谷、烤烟为主,生产生活十分困难。面对群众的困难,乡党委政府积极筹资,坚持饮水困难在哪里、产业发展到哪里,水利工程项目就到那里,以水库建设为龙头、干渠配套支渠建设为骨架、五小水利工程为支撑、人畜饮水工程为脉络,着力提升发展的“支撑力”。完成投资2.56亿元建成包罗水库重点水利工程,投资1230万元新建包罗水库支渠富亿庄大沟,投资1182万元,完成了大地处和豆寺烟水工程、新松以工代赈片区开发项目、永香农开项目、丰华开坪沟硬化工程,完成三面光沟建设30多公里,完成了2230口爱心水窖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强化“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工程和管理体系建设,投资975万元,新建124个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各村组建立管水制度,聘请管水员,有效解决了15961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投资完成850万元的长春村集中供水项目。投资75万元建成佳局村千亩连片金银花管网工程,投资49万元建成包罗大歇场金银花管网工程,投资240万元建成长春村金银花管网工程,以水利工程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同时,认真抓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总装机12000万千瓦的千马山风电项目,完成总投资1757万元的35千伏变电站建设,投资2000万元完成了全乡149个村民小组的农网改造项目及57万元小城镇中心村改造项目,不断优化电网结构。“4G”惠民和“宽带乡村”工程深入实施,自然村光纤宽带网络覆盖率突破90%,家家户户拥有移动电话。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了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连接新老街区的长春大桥

连接新老街区的长春大桥


农村公路网

农村公路网


35kv变电站

35kv变电站


蓄满水的包罗水库

蓄满水的包罗水库


发展产业,实现造血功能大提升。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让群众有长期稳定的增收支撑,是长新乡党委政府长期思考的问题,始终遵循“长新奔小康,大农业上作文章”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胆尝试产业结构优化调整。1986年决定试种烤烟,派员到南涧、弥渡等地考察,首次在佳局赤福腊试验种植20亩,后来由政府引导逐村推开,1987年到1995年永香、包罗、丰胜、丰云成为重点种烟区,烤烟漂浮育苗试验成功,2000年种植总面积2000亩,交售4278.67担,产值134万元,2008年产量达到48000担,形成了长新创税千万元的支柱产业。1986年派员到丽江大研农场出资引进10吨大白花芸豆籽种,首批在新和、新塘、新松、豆寺等局部地区推广种植,1994年全乡白花芸豆总产量400多吨,产值达到130多万元。1986年至1988年间,长新乡还大力发展苹果、木瓜、花椒、泡核桃为主导的经济林果,将过去各地闲置的集体场子转让给私人发展成片的苹果园,龙子塘三七场、大地处三七场、永香秧坡三七场和大龙等一批闲置土地充分得到利用,共发放15万株苹果苗,种植面积达1500多亩。在高海拔新塘、新和、新松等地区还发展花椒和泡核桃种植,发放了5万多株花椒苗,发展了3万多亩泡核桃。2002年实施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再次加大泡核桃产业的发展,其产业支柱地位逐年得到巩固提升。1996年,全乡以畜种改良,科学饲养、加强防疫、市场建设为核心,同年11月投资35万元建成长新畜牧市场,养殖业从传统的散养散卖、自给自足开始走上市场化。2000年末,大小牲畜存栏57540(匹、只),出栏36136(匹、只)肉类总产量达3108吨;畜牧总产值2485万元,居全乡经济总收入的第二位。实施了350户畜牧扶贫示范户。1997年至1998年,全面推广应用水稻肥床旱育稀植浅插、包谷容器育苗规格化条栽两项骨干技术措施,种植面积实现100%的良种化,彻底改变了粮食品种老、差、乱、杂和传统的粗放耕作方式,充分发挥了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农民群众科技意识显著提高,水稻、包谷单产量得到大幅提升,解决了山区群众吃饭问题。同时切实抓好其他经济作物示范推广,2001年油葵种植达500亩,百合种植220亩,瓜子套间种3700亩,啤大麦400亩,油菜10亩,大棚蔬菜10亩,蓖麻1000亩。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了经济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经过多年产业优化调整历程的探索,在认真论证分析的基础上,2013年长新乡党委政府围绕“四个一”标准,提出了巩固“一片烟”、 养好“一头猪”、 栽好“一棵树”、 种好“一朵花”的产业培植思路,以产业的大发展推动扶贫大攻坚。巩固“一片烟”。完成了烤烟育苗点的征地工作,共收贮土地80多亩。全面推行干部职工包保烤烟生产责任制,狠抓科技兴烟各项措施。2017年,全乡交售烤烟35700担,均价达30.38元/公斤,烟农收入5636.66万元。烤烟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强乡的支柱产业。养好“一头猪”。按照山区、半山区养殖牛、羊,河谷地区重点养殖生猪的区域布局,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猪、黑山羊养殖,全乡成立生猪养殖协会1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8个,全乡养殖生猪1000头以上的养殖户4户,200头以上的养殖户150户,50至200头的养殖户656户,养殖黑山羊100只以上的养殖户25户,50至100只的养殖户276户,全乡大小牲畜存栏15.19万头(匹、只),出栏25.21万头(匹、只),畜牧业产值达1.2亿元,栽好“一棵树”。突出科技培训和日常管理,实现19.76万亩泡核桃提质增效。以新和、新塘、新松、丰云四个高海拔山区村为主,新种植花椒7800亩,进一步拓宽了高海拔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林果业产值达1400万元。种好“一朵花”。2013年针对干旱缺水、生态脆弱的乡情,乡领导班子在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好、经济价值高的金银花产业。在县委政府和县级相关职能部门的带领下,先后多次到山东和省内金银花主产区进行考察,并与山东平邑县九间棚农业科技园有限公司签订了“九丰系列”金银花产业发展合作协议。抓实增收产业,调动群众积极性是关键。乡党委政府召开了全乡金银花产业发展大会,组织全乡干部职工深入到各村组召开群众会,聘请专家教授到长新讲课、开展技术培训,向广大群众宣传发展金银花的美好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干、党员干部带头干的浓厚氛围。到2018年,全乡共发展了金银花20500亩,建成了佳局千亩连片示范基地和大歇场、长春、新松、丰胜等百亩连片示范基地,投资800万元的金银花初制加工厂投入使用,合作社办公大楼和厂区附属工程建设完成。产业发展了,致富增收路子多了,群众也有了盼头,如今烤烟成为了农民的“黄金叶”、生猪和黑山羊成为了农民的“钱袋子”、泡核桃和花椒成为了农民的“摇钱树”、金银花成为了农民的“致富花”、“幸福花”。

第一致富产业--烤烟

第一致富产业--烤烟


金银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金银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泡核桃种植

泡核桃种植


生猪规范化养殖

生猪规范化养殖


中药材种植

中药材种植


发展商贸,乡镇服务功能大提升。发展商贸综合体是城乡统筹的需求,长新乡党委、政府从实际出发,抓住市场发育先机,以小商品流通为主要发展的商贸业,开辟了一条商贸主导、联动发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特色发展之路,不断丰富和发展“兴商建市”内涵,促进了长新市场的转型升级,持续繁荣,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乡镇企业方面:1982年,在包罗白谷地建起第一个槽板木器加工厂,创造产值41万元。1987年建起长新乡皮革厂,员工最多时达60多人,年产值近100万元以上。2002年私人投资8000万元建设龙子塘电站,于2007年 7月建成投产,总装机8000千瓦。2015年,在扶贫开发整乡推进中,云南北花有限公司投资800多万元建成金银花初制加工厂。市场建设方面:随着长新畜牧业增量较快,畜牧交易和其他交易同在一个街场十分拥挤,1985年长新街出现千人经营羊汤锅、羊肉飘香万人街的繁华景象,给市场压力非常之大,1986年新拓展建立了独立的畜牧市场,曾经创造了全州农村第一的畜牧市场,1987年曾创造当天交易大小牲畜万头的好效益。1996年,因原有活畜交易市场无法满足不断发展壮大的市场需求,投资35万元在新坝小区建成新畜牧交易市场并投入使用,2014年因集镇规划开发需用,投资80多万元在上江桥旁新建成占地面积37.6亩的新畜牧交易市场,每年交易额达1亿元以上,成为全州交易最活跃的畜牧市场之一。1994年新开丰胜街,1995年新开大龙街,2004年新开炼场坪街,街场的建成为农副产品的交易提供了销售渠道,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个体工商户发展方面:1983年长新首批个体工商户开始出现,原来以供销社为主导,后来逐渐允许个体经营户发展,由起初的零星3至4户摆地摊逐步扩大到1987年底出现80多户个体私人经营户,长新市场开始活跃发展,后来经商人员逐步打入到检槽、白石等乡镇街场开展商贸活动,到2018年全乡个体工商户发展到582户,成为北三乡(长新、白石、检槽)街子天长新经商人员占80%以上的商贸发展格局。

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实现大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如何,直接关系生活质量。长新乡在新农村建设中,以行政村为单位、自然村为单元、农户为细胞,积极整合整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全力抓好行政村、自然村和农户“8个有”项目,指导群众建设以绿化、美化、亮化、硬化、文化五个基本元素为主的“五化”家园,营造了优美和谐生态人居环境。2009年-2016年,先后投资1200万元实施完成了全乡12个行政村的整村推进项目,实施完成佳局佳兴点、新和花三地、丰华汉谷登、新塘红栗坡、新松彝族等移民搬迁项目。投资4530.9万元,改造重建农村危房5149户,大多数贫困群众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2017年实施投资300多万元的长春村、大达村传统村落及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完成路面硬化4192米。投资100万元的新和花三地民族团结示范村项目建设。2018年启动实施投资1038.15万元的包罗村土地整治项目。全面推行河长制,逐步完善以农村两污治理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河湖库渠的源头污染,逐步提升改善河湖库渠的周边环境和水质。积极开展农药替代技术应用培训,累计收回集中处理农膜110吨。加强乡村垃圾清理和污水治理,启动12个自然村保洁示范村建设。完成了长春、豆寺、大龙、马渡登、仁茂登、佳局组、新坟组等村民小组的太阳能路灯亮化工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编制了长新乡村庄发展总体规划,实施豆寺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着力改善群众的“吃住行”、全力建设农村“洁净美”。全乡的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漆黑的山村变成了明亮村庄,过去危房连片的村庄变成了美丽乡村。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整合资源,突出抓好以沘江河道一线为主的景观河道建设、以长新街道一线为主的新区建设和老区改造修缮工作、以黄金公路一线为主的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作,全力推进集镇建设步伐。2010年新坝小区新政府驻地办公大楼附属工程及职工廉租房建设完成,并顺利实现搬迁。2013年至2018年完成总投资800多万元的集镇区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完成总投资500多万元的综合农贸市场,完成投资300多万元的新坝小区沿江路、客运站停车场建设,完成投资200多万元的老街沿江长廊建设,完成投资850万元的自来水处理厂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00多万元的白族吹吹腔文化广场建设,完成投资100多万元的下江桥至老街连接线水泥路面硬化工程。全面完成新坝小区地宗出让工作,建设集镇新区特色民居。成立了集镇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积极实施集镇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增加垃圾桶等环卫设施配置,加强集镇新老街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坚决遏制车辆乱摆乱放等不文明行为。启动实施集镇新区公厕建设,老街公厕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集镇及建制村驻地公厕覆盖率达100%。长春大桥、新区大道、新区沿江路的建成,使新老街区融为了一体。农贸市场的建成、畜牧交易市场的搬迁、客运站停车场的建成、金银花初加工厂投入使用,使长新集镇进一步扩容提质。河道治理、河道绿化项目的完成,让沘江流淌得更加欢快。新建的文化广场上,人们开始在舒缓悠扬的音乐中翩翩起舞。

保障民生,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道行致远,不忘初心。40年来,长新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增加群众收入、增强百姓获得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本着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群众,让全乡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长新乡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困有所助、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上持续发力,让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人心,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严格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始终坚持“六个精准”的标准,积极推进“五个一批”脱贫措施的落实,全力抓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以零错评、零漏评、零错退为目标,扎实推进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各项工作,全乡有新和、永香、长春3个贫困村和新松、丰胜2个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1589户5653人动态调整到2018年1757户6876人,截止目前已脱贫1128户4254人,未脱贫658户2485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为11%。2014年完成“3·03”地震恢复重建198户,修缮加固460户建设任务。2017年完成3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和1个分散安置点共96户368人的建设任务,完成“5·18”地震恢复重建400户,修缮加固2282户建设任务,完成“3.27”地震灾后恢复重建17户民房修复加固任务。2017年至2018年对全乡241户“四类重点”对象C、D级危房进行拆除重建和加固改造,一大批贫困群众的住房得到解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财产人身组合保险,切实增强贫困群众抗风险能力。扎实推进教育事业发展。1983年在县委政府、县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原长新完小附设初中正式成立为长新乡初级中学,开启了教育发展的新篇章,长新中学办学规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1998年实现“普六”教育,2001年实现“普九”教育,达到“两基”目标(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98年,为进一步扩大中学办学规模,巩固“两基”成果,在上江桥新征地20亩建设长新中学分部,于2001年投入使用,2015年长新初级中学整体搬迁至新校址,长新中心完小由长春坡搬至原址。2006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补助,结束了学生上学交费的历史,至此,义务教育学生上学不但不交费,还有生活补助。2013年开始,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生每天给予4元营养补助。2016年起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秉承“全面协调,均衡发展,重在基础”的办学思路,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加快学校建设和布局调整步伐。2017年完成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征地32.99亩,投资390万元的中心幼儿园已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2013年至2018年共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13所村级完小及中学教学楼、宿舍楼、综合楼和餐厅,全乡义务教育学生入学率达100%,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发展。2013年至2018年投资100多万元对豆寺、佳局、永香、长春4个村级文化场所建设,投资200多万元建设白族吹吹腔文化广场,投资40多万元建设文化站,积极开展以吹吹腔为主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扎实推进卫生事业发展。全乡有1个中心卫生院,12个村卫生室,2006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013年开始实施大病医疗保险,进一步解决了农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10年乡中心卫生院配备了救护车。2013年至2018年,加大乡村两级软硬件医疗设施的投入力度,引进一大批辅助检查先进医疗器械及新技术,全乡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提升。投资120万多元建设12个村级卫生室,目前各村卫生室达标创建工作正在推进实施。医疗队伍不断壮大,村级医护人员增加到33人,乡村医生增加到27人。认真落实好农业人口“奖、优、免、补”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优生促进工程稳步推进。扎实推进惠民政策落实。统筹推进社会救助、医疗救助、救灾救济、五保供养、养老助残、双拥优抚等民生社会事业发展。深入开展严打专项整治,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力打击,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新松完小新貌

新松完小新貌


村级老年活动室

村级老年活动室


集镇民族文化广场

集镇民族文化广场


强化保障,形成党建扶贫大协同。如何确保扶贫攻坚取得实效,关键是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强化措施保障。在改革发展中,长新乡党委政府始终秉承党建与扶贫大协同的理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突出抓好以深化“四群”教育、“干群心连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忠诚干净担当、“两学一做”常态化教育为重点的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推行“四有四先四评”群众工作法,12个驻村工作组深入各村组,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全面收集群众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建立了民情台帐,乡党委政府在认真分析民情台帐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按照“项目受宜群众提出申请、村委会审核、党委政府批准实施”的程序,科学合理安排项目,实现了变“群众找干部”为“干部访群众”、变“做干部所想”为“干群众所需”、变“群众问着干”为“与群众一起干”。探索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推行“党支部+产业合作组织+党员中心户+农户”的“1+1+1+X”的四级网络发展模式,打破传统的“一村一支部”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模式,探索在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等产供销环节建立党支部1个,把农村各类经济能人充分聚集到党组织中来。同时,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长新乡将向上争取畜牧业发展扶持资金100万元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以农户入股的形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永香村成立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水利管理委员会,集体经济已初见效益;佳局村成立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松炼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发展集体经济;长春村以畜牧交易市场集体土地纳入村级集体经济管理成效显著,彻底解决了全乡集体经济“空壳村”。使农村合作组织、集体经济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动力。建立了党员干部“民情责任区”,由每名乡村干部包保一个“民情责任区”,负责一对一、点对点做好项目协调对接、产业培植跟踪服务工作,切实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组织保障。同时,建立“党支部示范田”和“共产党员示范田”,以党员干部先行先试带动全民发展致富产业,使产业扶贫项目覆盖到户,实现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建立了“定人员、定任务、定责任、定目标、定时限”的“五定”工作机制,将扶贫开发的重点项目分解到部门、责任定到干部,做到每个项目有责任部门、责任干部和挂钩领导,确保各项工作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再次吹响,长新乡正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攻坚克难,乘势前进,确保如期脱贫摘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