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章

白石镇

来源于: 中国云龙 发布时间:2018-12-11 15:27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白石镇


四十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祖国大地强劲吹起。白石镇这块极度贫困的土地也得到了改革开放春风的滋润。四十年过去了,今日的白石,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灿烂光辉,伴随着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景象。

白石镇集镇全貌

白石镇集镇全貌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开展干群心连心、党的群众路线、忠诚干净担当、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及常态化教育实践活动等,白石镇广大领导干部带领全镇各族人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全镇村村通了水泥路,户户用上自来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初具规模,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衣食住行极大改观,教育、医疗、卫生、通讯等公益事业蓬勃发展。近年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紧扣“2018年脱贫摘帽退出,2019年持续巩固提升,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和工作目标,突出抓好精准帮扶、整体推进、安居建设、金融扶贫、雨露计划、扶贫党建6项重点工作,全镇经济社会得到很大发展,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这些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动力就是两个字——改革。党的改革开放,给白石镇带来巨大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尽管各级党委花了很大的气力大抓“以粮为纲”,但事关民生的粮食问题始终未能解决,加上穷山僻壤的地理环境,白石公社一直是缺粮大社。1975年共有1821户8285人的白石公社粮食总产只有138余万斤,那时候分配给农民的年人均口粮只有167-192斤左右,而且这个数字中杂粮、洋芋要占大部分,农民一年四季是吃了杂粮吃洋芋。大米饭只有在逢年过节才能享用,遇到灾年,尽管如此粮食也只够吃上半年,大多数人要吃国家三四个月的供应,好多家庭都填不饱肚子,只能上山挖野菜勉强可以充饥。在那个买布要有布票,买粮要有粮票,买油要有油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度底下的年代里,广大群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社会现实非常明显。

1978年,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帷幕,白石公社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白石轰轰烈烈开展,分到土地、耕畜、农具的农民如获至宝,起早贪黑地在自己的土地里劳作,年底家家户户获得较大丰收,粮食总产量从1975年的1387.1吨增产到1979年的8259.5吨,基本解决了吃饱肚子的问题。1982年,全公社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以搞集体、评工分到包产到组、包产到包户,最后全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彻底改革。这一改革最根本的变化是从生产方式上改变了过去“一平二调、一大二公、大锅饭”的平均主义问题,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增加了,收入也随之增加,整个白石经济社会发展非常明显,1988年3月撤区设乡,2001年7月撤乡建镇。

截止目前白石镇辖云顶、云头、顺荡、松水、中和、双龙、白石7个行政村、93个村民小组、116个自然村,全镇总户数4677户,14248人,其中农业人口12017人,占总人口的84.34%;非农业人口2231人,占总人口的15.66%;少数民族人口14141人,占总人口的99.25%;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44人。全镇境内居住有白族、壮族、傣族、傈僳族、汉族等7个少数民族。生产总值达4.32亿元,农业生产总值达1.7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650元,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

360截图16640320554681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交通上,改革开放之初,白石没有公路,群众生产生活主要靠人背马驮,外出只能靠步行。1988年投资25万元建成长27千米的白石至兰坪的第一条简易公路。1996年黄金公路开通,中和、松水、顺荡村三个村公路开通;1998年3至六月,总投资12万元,建成长11千米的白石、双龙两个村公路。1995年1至11月投资15万元建成长16千米米的云头、云顶公路,但晴通雨阻现象十分明显,群众出行相当不便。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秉承“要致富先通路”的理念,致力于农村交通设施条件的改善,2005年开始开通村组公路,截止2015年所有村民小组全部通公路,乡镇到7个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公路全部硬化。2017年完成村组公路拓宽公路170公里,其中中云公路、大黄山、大炼奉、大江登村组公路完成硬化。2014年完成投资75万元的香木土桥、柳场桥建设,2015年开始建设龙潭桥,目前处正在建设阶段,2016年建成松场桥、大华山桥等一批桥涵设施。电力上,1972年全镇境内仅中和村有个水轮泵发电,装机容量为50千瓦/时,只够供中和村下片的小部分农户照明,白石境内其他地方都未通电,照明基本靠柴火及部分的煤油灯。改革开放后,1984年开始起建白石电站,装机容量为150千瓦/时,1986年投产运行,基本能满足中和村下片农户及政府机关的照明用电。1989年白石集镇区开始通检槽电站供应的“云龙并网电”,1991年至1997年白石7个行政村先后全部通电,随之而来的是电影、电视的逐渐普及,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日渐丰富起来,截止目前已完成全面完成全镇7个行政村,93个村民小组的农网改造工程,农村用电质量、用电安全得到有效保障。2017年完成投资122万元的白石镇3个易地扶贫搬迁点供电工程。水利上,改革开放初期白石农村饮水都是靠人挑、马驮,饮水非常困难,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通过1986年至2016年的农村安全饮水各个项目工程的建设,基本解决了白石镇大部分的人畜饮水安全问题,截止目前还有601户2306人(其中建档立卡214户823人)未完成,但已列入项目库建设,正准备统筹解决;1997年到2016年共修建470口水窖解决了大部分缺水地区农业生产用水问题。2003年至2004年修建云进大沟,解决了云顶、云头、顺荡三个村的生产生活用水;2008至2012年完成投资153万元的白石下村沟等6条沟道硬化建设,解决4000多亩农田灌溉用水;2011年开始进行白石三岔河水库改扩容及除险加固工程2013年底全面完成,基本解决白石外片区及中和集镇区的人畜饮水。2013年通过建设大炼坡烟水工程基本解决了白石、双龙村大部分的农业生产用水。2015年开始建设投资430万元的银盆水库项目,目前已进入扫尾阶段;投资840万元的箭大坪水库目前处正在建设阶段。2017年完成投资1110多万元的白石村五小水利重点县项目工程,解决了白石村农业生产用水问题,2017年投资1.25亿元的小菜园水库白石涉及干支渠、施工便道、输水隧道项目已进入实物指标调查阶段,2017年修建投资2.8亿元的云华水库正在施工。投资700万元的大骨地水库和投资600万元的春坪水库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投资580万元的中和农村集中供水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到户管网项目正在进行设计。

白石镇易地扶贫搬迁白石下村点

白石镇易地扶贫搬迁白石下村点


村组公路拓宽照片

村组公路拓宽照片


云华水库动工仪式

云华水库动工仪式


其他项目建设上,2006年至2013年完成7个行政村第一轮整村推进工程;2018年至2017年完成顺荡、云头、白石、双龙、云顶五个村第二轮整村推进工程。2012年完成云顶云松易地移民工程。2010到2015年投资1390万元完成松水、顺荡和云头土地整理开发项目;投资180万元完成集镇人行道和亮化绿化建设工程;投资480万元完成廉租房和公租房建设;2015年投资150万元完成集镇垃圾处理站和污水处理站建设;投资220万元的集镇文化广场启动建设目前已完成;完成顺荡古村古亭恢复、石板路一期工程建设及松水藤桥观景台建设。2016年规划投资1.67亿元的白石镇整乡推进项目完成;行政村实现4G网络全覆盖。2017年实施宽带扩容和“宽带乡村”工程,实现50户以上自然村移动信号和宽带网络全覆盖。实现电子商务村级全覆盖。改革开放到现在白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大力改善,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交通便利、饮用水方便安全、电力有保障全镇人民的幸福感日渐增强。

白石镇易地扶贫搬迁白石下村点

白石镇易地扶贫搬迁白石下村点


——产业结构有效调整。改革开放初期,白石产业种植基本是祖辈沿袭下来的稻谷、包谷、麦子老三样,整体产量低,群众自身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改革开发以后,各级党委政府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致力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1989年开始进行烤烟试验种植,1990年开始玉米良种推广,做到杂交包谷新品种一步到位,大幅度提升了玉米产量。1996年开始我镇对产业结构进行大型调整,通过加大投入、加强领导、农业科技推广和加大培训力度等措施,在白石镇松水村石河场组开始开展水稻良法推广(肥床旱育稀植);在全镇范围内开始推广包谷拉线条播;1997年开始推广地膜包谷,积极发展芸豆截止目前全镇将近种植了5000亩;1999年以前白石镇工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只有一个小水电站和1个小型木材加工厂,1999年建成飞龙实业有限公司白石电解锌厂,随后的几年是白石经济发展最活跃时期,全镇生产总值达1.2亿元。2000年开始发展蔬菜种植,全镇目前为止共发展大棚蔬菜128棚,蔬菜产业正逐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2016年顺荡村成功申报为国家级传统村落,松水藤桥种植100亩油菜花,服务业稳步发展;烤烟产业从1989年的3户5亩,发展到2017年的14462担,实现烟叶税468.83万元、烟农收入达2131万元,全镇共建设密集式烤房240座,烤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烤烟产业成为白石镇的支柱产业,是广大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林果业上,继续做好泡核桃管护,提升泡核桃、麦地湾梨为主的林果业,截止2018年新发展种植车厘子1300亩、花椒5000亩,麦地湾梨2000亩。培植生物业,2015年镇人民政府响应县政府号召,开始推广种植金银花,截止2017年全镇已种植金银花9500亩,该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不断发展,正逐渐成为白石镇另一大支柱产业,其他以重楼为主的中药材业产业不断发展,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粮食生产的良种、良法、化肥、农药等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也极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重楼产业发展

重楼产业发展


现在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良品种的推广,科技措施的支撑,基本农田里有的种花、种菜、种中药材 ,种植粮食的并不多,但粮食自给不成问题。

——社会民生全面发展脱贫攻坚上,2015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完成第一轮“挂包帮”、“转走访”工作。白石镇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的主线,找差距、补短板,精准施策,举全镇之力打好住房保障、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行业扶贫、基础业务、作风建设七大攻坚战,层层传导压力,细化责任落实到人,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挂钩领导具体抓,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共同抓的工作格局,通过2017、2018年动态调整后,目前全镇建档立卡1147户4279人,其中已脱贫691户2670人,未脱贫456户1609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为12.7%。目前正按照脱贫计划、脱贫攻坚任务清单,细化措施、强化落实,对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做到及时安排、跟踪到位,确保实现2018年镇退出,云顶、云头、松水、中和、白石、双龙6个贫困村出列,1312个贫困人口脱贫退出的目标任务。教育卫生上,改革开放初期白石境内都是庙宇办学,学生就学条件差,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率底,1981年在县委政府、县教委的大力支持之下,云龙县白石初级中学建成,结束了白石乡初中庙宇办学的历史,开启了学校教育的新篇章,白石中学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地发展壮大,顺利地完成了“普六”“普九”,不断地缩小与发达城市间的差距,成了白石地区人才辈出的摇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白石镇1所中学及7所完小教育硬件、软件条件逐渐改善,目前总投资1289万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正在实施,学校附属设施建设正在推进,建档立卡户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实现零辍学,教育事业稳步提升。1978年白石卫生所从现在的白石村搬迁至集镇所在地中和村,各村都有赤脚医生,但医疗卫生条件非常落后,群众看病难问题相当明显。近年来,通过加大对镇村级软硬件卫生设施的投入,全镇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乡镇卫生院配备了救护车、引进彩超及全自动深化分析仪,7个村都已有村级卫生室,目前已完成云头、顺荡、白石、双龙4个村卫生室的达标创建,云顶、松水、中和三个村正在开展创建工作,基层急救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人居环境上,改革开放初期及后来的很长一段时期,白石境内从农村到机关都无一间砖混、钢混结构房,群众基本都居住在垛木房、土坯房中,居住条件差。各个村都无垃圾处理、环境卫生整治制度,人居环境卫生条件差,农村“脏、乱、差”问题非常明显。近年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居环境工作,加大人、财、力投入力度,在全镇范围内以拆除重建、加固改造、修缮提升三种方式,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以“三个一批”方式整体推进(兑现政策自建一批、加强服务建设一批、整合资源兜底建设一批),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目前全镇危房存量1361户,4类人员危房有447户;非4类人员危房有214户;修缮提升700户,力图通过2017、2018两年时间全面消除危房存量,目前各村农危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中。2016年至2017年完成白石下村、云头新庄两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建设工作,目前正在开展安置点拆旧、复垦复绿和配套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兑付工作;申报云龙县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集中安置县城佛堂安置点57户226人。环境卫生上,现已建立中和集镇环卫综合管理体制,成立保洁中心,全镇7个行政村100个自然村已建立村庄保洁制度,3个自然村已实行生活垃圾清运收费制度,购置钩臂式垃圾清运车、垃圾箱,建设公厕等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双龙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和沘江流域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成效明显。“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已通过省级评审。生态文明上,20世纪70 年代,我国的环保意识开始觉醒,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中全会后,我国的环境保护逐步进入了法制化进程,随着全球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20世纪90年代如何解决生态危机成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主题,随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应运而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白石也顺应时代要求,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最明显的就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渐改变,改革开放初期,白石各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现象很明显,砍树造垛木房,砍柴作柴火,对森林资源造成很大的破坏。1999年至2002年期间白石在全镇范围内推广400多口沼气池,用沼气代替柴火,用来做饭、照明等在发展了清洁能源的同时也保护的森林,保护了环境。2002年开始实行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1500亩),2015年到2017年实行第二轮退耕还林工程(5000亩)。2002年至2006年在1982年林改的基础上实行林权改革,实现林权的确权、登记、颁证,进一步加强了我镇林业的管护工作。2009年开始对沘江沿岸的24235亩森林资源实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助,有效的保护了沘江沿线的森林资源及水土保持工作。不断落实好天然林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政策,强化饮用水源地、水源林和天然林保护,到2021年争取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  

白石镇人居环境提升购置挂壁式垃圾箱

白石镇人居环境提升购置挂壁式垃圾箱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四十年,也是白石镇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四十年,我们应当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开拓进取,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白石与全国省州县全面同步实现小康社会不懈奋斗。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