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章

文体广电事业

来源于: 中国云龙 发布时间:2018-12-11 15:27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文体广播电视


云龙县首届民族民间文艺、体育汇演全体代表合影_副本

云龙县首届民族民间文艺、体育汇演全体代表合影


1984年,县文教局分设教育局和文化局。文化局下属有文工队、文化馆、电影管理站、新华书店5个单位,职工54人。

1996年,县级行政机构改革,县文化局、县体委、县电影公司3个单位合并成文化体育局(电影公司曾于1993年并入广电局),下设文工队、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社会文化市场管理股、体育股。2005年4月,文体局改为政府设置的事业机构,名称“云龙县文化体育事业局”,共有职工38人。

2011年8月,县文体局、县广电局、县旅游局三家合并,成立云龙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下设办公室、文化股、体育股、广播影视股,旅游股、综合执法股。下设云龙县文化馆、云龙县白族吹吹腔艺术团、云龙县图书馆、云龙县文物管理所、云龙县老年人体育协会、广播电视台和11个乡(镇)广播电视工作站。

2015年11月云龙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单设,加挂县新闻出版局、版权局牌子,是县人民政府正科级组成部门,内设机构5个股室:办公室、文化股、体育股、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广播影视股5个股室,核定行政人员编制11名,现有在职人员14人。部门领导职数4名:局长1名(正科级),副局长3名(副科级);内设机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队长1名(高配副科)。

局下属7个事业单位:云龙县图书馆,核定编制6名,现有在职人员6名;云龙县文化馆内设太极文化健身活动中心,加挂云龙县少体校牌子,核定编制11名,现有在职人员10名;云龙县吹吹腔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团,核定编制9名,现有在职人员9名;云龙县老人体育协会,核定编制1名,现有在职人员1名;云龙县广播电视台,内设记者部、编辑部、技术部、中波台、村村通办,核定编制20名,现有在职人员20名;云龙县博物馆,核定编制2名,现有在职人员2名;云龙县非遗中心,核定编制3名,现有在职人员3名。全局事业单位总核定编制66名,现有在职人员65名,公益性社会购买服务30人。其中党员35人。云龙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承担着全县的新闻宣传、文物保护、文化市场管理、群众体育、公共文化、非遗保护、艺术工作,指导十一个乡镇文化站文化体育广电工作。


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一)认真普查,提高文物保护级别。改革开放以来,乘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我县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认真开展辖区内文物普查工作,将老祖宗留下的珍贵文物遗产登记造册,积极申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提高文物保护级别。通过努力,文物保护级别实现飞跃式的突破。目前,全县共有45个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7个点位,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个,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个。全县共有9个文物收藏单位,可移动文物总数达573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27件。

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战国长銎人面回纹铜斧

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战国长銎人面回纹铜斧


(二)积极争取文物修缮项目,确保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有效保护。针对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残损严重的现状,积极争取和稳步实施文物修缮项目。实施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一期修缮项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沘江古桥梁群之小铁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功果桥、望江楼搬迁项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沘江古桥梁群之青云桥抢险修缮项目、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虎头山道教建筑群王母寺大殿修缮项目、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消防“一项一策”项目、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大达戏台、汤邓戏台、旧州段氏土司祠堂修缮项目。正在实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消防项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沘江古桥梁群一期修缮项目;正在争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沘江古桥梁群保护利用实施项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沘江古桥梁群之义风桥修缮项目。目前各级文物修缮及附属工程总投资约5000万元。

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沘江古桥梁群之通京桥

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沘江古桥梁群之通京桥


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之玉皇阁

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诺邓白族乡土建筑群之玉皇阁


(三)落实责任,细化文物安全管理工作。每年都深入全县各乡镇,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及时和分管文物工作的地方领导签订《文物保护安全管理责任书》,营造良好的文物保护氛围。指导文物属地各乡镇完成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落实责任,做好文物古建筑火灾防控工作。按制度对全县辖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重点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整改。


群众文化工作

1984年云龙县老年人体育协会成立大会全体同志合影

1984年云龙县老年人体育协会成立大会全体同志合影


云龙县文化馆于1952年成立,内设文娱宣传、文学、图书、资料室等;1978年,设文艺宣传、群众文化、文学创作、图书、文物考古(后改称文物管理)等工作室;1984年后图书室、文物管理室相继从文化馆分离成立云龙县图书馆、文管所。云龙县虽然地处高寒贫困山区,但上级领导和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群众文化事业,不断加大对云龙县文化馆的投入。2002年投资新建建筑面积3421平方的宣传文化中心;2006年云龙县文化馆搬入新建的云龙县宣传文化中心,占地面积1800平方。

群众文化—文化馆全貌

群众文化—文化馆全貌


文化馆现有职工11人,内设文学创作、戏剧创作、音乐创作、群文指导、美术书法摄影等六个工作室。

云龙县文化馆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原则,坚持全周对外免费开放服务。经常开展“文艺三下乡,送戏进农家”活动,常年深入基层,辅导各项业余文艺活动开展;常年坚持文化阵地宣传,举办各类培训班,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群众文化—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演出

群众文化—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演出


三下乡慰问演出

三下乡慰问演出


云龙县文化馆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每年都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积极派人到省、州馆参加举办的各项专业技能培训,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职工队伍,不断促进和提高了文化馆服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文化馆事业得到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2002年,由文化馆组织编导创作的“云龙山地白族‘耳子歌’”赴日本参加第四十四届国际民俗节收到国际友人的普遍赞誉;云龙山地白族打歌舞“力格高”于2012年10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等单位举办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盛典”演出,积极组织每年大理“三月街”文艺节目,喜获各类奖项,节目精彩纷呈,受到群众喜爱。

群众文化—举办农村花灯培训班

群众文化—举办农村花灯培训班


群众文化—举办山地白族广场打歌舞“力格高”培训班

群众文化—举办山地白族广场打歌舞“力格高”培训班


云龙县公共文化馆对外实施全面免费开放,免费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共空间实施场地的免费开放;二是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财力的增长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而发展变化云龙文化馆免费开放的主要内容包括:多功能厅、展览厅(陈列厅)、宣传廊、辅导培训教室、计算机与网络教室、舞蹈(综合)排练室、独立学习室(音乐、书法、美术、曲艺等)、娱乐活动室等辅导培训教室、计算机与网络教室公共空间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普及性的文化艺术辅导培训、时政法制科普教育、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公益性展览展示、培训基层队伍和文艺骨干、指导群众文艺作品创作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为保障基本职能实现的一些辅助性服务如办证等。

云龙县文化馆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全年演出80多场次,涉及全县11个乡镇,演出内容丰富多彩,有歌、舞、戏、乐器等表演;形式上积极创新,与当地各文艺队联合演出,做到大家乐的收获。

云龙县文化馆积极做好三区志愿者工作,自2013年该项目实施以来,云龙县共派出6批70多人次的文化志愿者,服务我县11个乡镇,在县文化馆的带领下文化志愿者积极开展工作,组织各类培训班,辅导班,开展文艺演出等等,在繁荣、活跃我县文化生活做出积极贡献。


民族文化艺术工作

云龙县吹吹腔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团前身为“云龙县山区文化工作队”成立于1965年,1969年改名为“毛泽东思想文艺工作队”,1978年更名为“云龙县文工队”编制39人,2000年再次更名为云龙县白族吹吹腔艺术工作团,2012年随着文化艺术院团改革深入艺术团被撤消原有编制人员和工作职能划入文化馆,2016年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下恢复文工队人员和编制命名为云龙县吹吹腔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团。

云龙县首届民族民间文艺大会

云龙县首届民族民间文艺大会


改革开放40年来艺术团成绩突出硕果累累,1979年来云龙县文工团先后在州级以上各类文艺汇演和赛事活动中荣获38次金奖和130多次其它奖项。2012年文工团创作的白族舞蹈“力格高”作为党的十八大献礼节目到央视演播大厅进行演出,2017年艺术团对力格高再次提升打造并在云南省第十四届民间歌舞乐展演中荣获彩云奖金奖,同年在云南省首届戏剧展演中艺术团上演的白族传统吹吹腔小戏《火烧磨房》荣获传承奖和优秀汇演奖。2018年艺术团在大理州三月街民族节文艺汇演中包揽了大赛组委会设置的歌、舞、戏三个唯一的金奖。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云龙县吹吹腔文化艺术工作团,坚持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突出云龙特色,奏响时代强音,创作艺术精品,打造文化品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为我县四个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新常态下为构建和谐云龙,挖掘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文化遗产,提升云龙文化品位,树立云龙开明开放的形象作出积极贡献。

艺术团—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嘁嘁嚓》获银奖

艺术团—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嘁嘁嚓》获银奖


县图书馆工作

云龙县图书馆的前身是文化馆图书室,1984年图书馆正式成立。1994年参加第一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首次获得三级图书馆。1996年图书馆大楼建成,1997年投入使用,建筑面积810平方米。2006年从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划拨120平方米作为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用房。现有藏书5.2万册,内容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图书及部分古籍。有外借室、综合阅览室、资料室、儿童阅览室、多媒体室、农村流动图书室、电子阅览室7个服务窗口,166个做席。计算机35台,宽带接入20Mps,选用CSLN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2012年完成图书馆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实现了全馆无线网络全覆盖和图书馆管理的全自动化。并于2011年12月起,面向社会实行全免费开放,广大社会大众可免费借阅我馆的各类资源。提高了图书馆文献资源和设施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公益文化职能,使社会大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图书馆—图书馆全貌

老图书馆全貌


图书馆—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

图书馆—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


全民健身工作

(一)云龙县认真落实《全民健身的纲要》和《全民健身条例》。全县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开展“信合杯”男子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门球、地掷球比赛,民族健身操比赛,还开展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驽、秋千、陀螺比赛,开展了全县“太极拳”推广培训和比赛,大力宣传了我县民族、文化体育特色活动的开展。

(二)认真申报推进云龙县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我县现有86个行政村,现已完成了64个行政村标准篮球场建设,安装了21条全民健身路径,发放了112副篮球架,120张乒乓球桌,23个文化体育活动广场。

(三)云龙县场馆建设。我县“十二五”到“十三五”规划以来,现已完成了云龙县二中的400米田径场和一块标准足球场,宝丰中学一块标准田径场,完成了4块标准门球场,2块标准地掷球场。

已启动我县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5400万元,占地面积17.38亩,建成以后将弥补我县县城还没有公共体育场馆的缺陷,奠定实施我县全民健身活动坚实的基础。对举办我县大型文化体育活动,加快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将起到积极作用。

太极游道

太极健步走


我县举行首届“太极—天池”山地自行车爬坡赛

我县举行首届“太极—天池”山地自行车爬坡赛


非遗工作

云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于2016年12月。成立时间虽短,但非遗工作工作已开展了十多年。2004年,根据《云南省文化厅关于文化馆设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岗位的通知》要求云龙县文体局在文化馆设立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岗位,正式启动“民族文化普查工作”。普查工作有序开展,参加了2005年和2006年的省、州两级第一批名录申报。只因直接负责项目的领导因公殉职、业务人员工作调动、单位没有办公电脑等特殊情况,基本没留下什么质料。 2008年,通过文化馆原在职人员协力查找、专家组成员凭借记忆推介,重新立项调查、收集、整理开始了为期8年的申报工作。从2008年开始至今,一共组织各级申报23次,其中国家级申报3次,省级申报7次;州级申报8次;县级5次。申报结果有46项337人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建立健全云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形成完整的四级名录体系一览表。云龙县非遗工作长期挂靠文化馆,虽有专人负责,但人少事多,长期以见子打子的工作模式应对非遗工作,所以工作局面一直没有打开。2016年12月通过申请,县委政府同意成立云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人员编制3人,为非遗保护工作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7年开始“耳子歌”展示室建设正式启动,各乡、镇传习所工作稳步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

非遗—全县非遗展演

非遗—全县非遗展演


广播电视工作

(一)单位历史沿革。云龙县的广播事业起始与20世纪50年代。1956年11月,成立县广播站。1988年8月成立县广播电视局,1996年9月成立县广播电视事业局。2006年1月通过“事转企”改革,有线电视网络从广电局剥离出去,成立云南广电网络云龙支公司。2010年12月,县广电局与县文体局、旅游局合并成立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2015年11月成立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下设广播影视股、云龙县广播电视台,承担全县广播电视新闻宣传、事业建设、安全播出、行业管理等职能。

广播电视台—采访报道烟农卖烟叶情况

广播电视台—采访报道烟农卖烟叶情况


(二)主要发展成就

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新闻宣传不断迈上新台阶。

广播《云龙新闻》自办节目从未间断,始终坚持每天播出一组,每周五组,广播每年播出稿件数量从1978年的268件增加到2018年的1800多件。电视《云龙新闻》开始于1987年,围绕不同时期宣传重点开设相应专栏,2014年3月实现每周播出五组新闻,每年播出新闻稿件1200多条,2017年全面实现高清采访、制作、播出,云龙电视台通过27、131、299(高清)三个频道传输,每天播出时间从最初5分钟到现在16个小时,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不断提升。

广播电视台—云龙新闻录制现场

广播电视台—云龙新闻录制现场


在办好办活《云龙新闻》等自办节目的同时,突出云龙特色亮点,不断加大向中央省州媒体的投稿力度,对外集中向宣传云龙故事、传播云龙声音、提升云龙形象。1997年至2018年期间,在大理电视台每年播出稿件到200条以上,在州广播电台播出160条以上。1998年,云龙电视台与大理电视台合拍的《云龙天池》、《云龙虎头山》两部专题片先后在云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和美国斯科拉电视台播出,2007年云南人民广播电电台播出云龙稿件299篇,用稿量居全省县级广播电台第一位,2000年在云南电视台播出稿件80多条,用稿量居全省县级电视台第一位。2000年和2017年,我台记者采访拍摄反映我县文艺下乡慰问演出的《山间马铃送戏来》和反映检槽乡哨上村脱贫攻坚的《云南:党建带扶贫 释放新动能》和检槽乡白坡村宣讲十九大精神的《新时代新征程:不忘为民初心 创造美好生活》3篇稿件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中播出。2015以来,我县在大理电视台的外宣排名连续四年位居12县市前列。

2、面向农村,扩大覆盖,事业建设惠及千家万户。

云龙县广播事业先后经历了专线传输、调频发射、中波发射和调频发射四个阶段。1979年全县建有县城到乡镇的广播专线96公里,农村广播事业一度达到高潮。1984年10月通过果郎干塘山转播台向县城及周边乡镇发射调频广播。1996年1月,云龙人民广播电台在鸡尾山建成开播。2008年以来,先后投资300万元实施中央、省、州、县四级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及基础设施改造工程,信号覆盖诺邓、检槽、长新、宝丰、关坪、团结等7个乡镇。

电视事业起步相对较晚。1982年12月通过果郎干塘山电视差转台县城第一次收看到电视节目。1986年云龙开始采用地面卫星收转站。1993年4月县城地区开通有线电视,2003年1月实现了广播电视县乡联网,实现省、州、县、乡有线电视四级联通格局。1989年至2005年,以行政村、50户以上自然村为覆盖重点,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2017年9月完成15716座地面卫星接收设施转星调整。2010年至2012年,全面完成37891套“村村通”直播卫星建设任务,2012年至今,完成21345套“户户通”直播卫星建设,2015年完成10个乡镇应急调频广播、85个行政村广播“村村响”建设。2017年全县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99%以上。

(三)单位、个人获州级以上表彰情况

“大家乐”体育健身操、广场舞获金奖

“大家乐”体育健身操、广场舞获金奖


2017力格高、瓜七七广场舞获金奖

2017力格高、瓜七七广场舞获金奖


2017三月街大型开幕式获最佳表演奖

2017三月街大型开幕式获最佳表演奖


舞蹈“力格高”在云南省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获彩云奖金奖

舞蹈“力格高”在云南省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获彩云奖金奖


1、单位受表彰情况。

1995年被省人事厅、省广电厅评为全省广播电视系统先进集体,

2001年被省计委、省广电局评为全省“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先进集体,

2003年被省广电局评为全省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先进集体,

2、个人受表彰情况。

1992年,杨素娟被省人事厅、省广电局评为先进工作者,

2004年,李跃增被省人事厅、省广电局评为全省广电系统先进个人,并记三等功,

2006年,李跃增被省广电局评为云南省“村村通”工作先进个人,

2007年,杨建雄被省广电局评为云南省广播电视十七大安全播出先进个人。

2009年,王效东被评为全省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先进个人,2010年被评为全省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典型。

(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