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章

数字里的辉煌——统计数据见证改革开放40年云龙经济社会发展辉煌成就

来源于: 中国云龙 发布时间:2018-12-11 15:27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数字里的辉煌

——统计数据见证改革开放40年云龙经济社会发展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40年(1978年—2017年),是全县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进,锐意改革创新,不断取得经济社会发展辉煌成就的40年。


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地区实力明显增强

201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26909万元,比1978年的2141万元,增长245.10倍,年均递增1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226万元,比1978年增长71.75倍,年均递增6.5%;第二产业增加值255722万元,比1978年增长808.25倍,年均递增18.7%;第三产业增加值187961万元,比1978年增长275.01倍,年均递增13.5%。2017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25369元,比1978年人均135元,增长186.92倍,年均递增13.8%。

1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科技的推广以及各项惠农政策的实行,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17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41000万元,比1978年的1972万元,增长121倍,年均递增13.11%;其中农业种植业总产值62805万元,比1978年增长53.24倍,年均递增10.78%;林业总产值81133万元,比1978年增长779.13倍,年均递增18.62%;牧业总产值96660万元,比1978年增长135.14倍,年均递增13.43%。

3

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农产品的增长。2017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139681吨,比1978年的31190吨,增长3.48倍,年均递增3.92%;油料629吨,比1978年增长3.34倍,年均递增3.83%;核桃53200吨,比1978年增长94.17倍,年均递增12.39%;水果6405吨,比1978年增长4.69倍,年均递增4.56%;蔬菜83011吨,比1978年增长11.23倍,年均递增6.63%;茶叶495吨,比1978年增长40.25倍,年均递增10.00%;各类肉产量46797吨,比1978年增长40.25倍,年均递增10.06%,其中猪、牛、羊肉43038吨,比1978年增长41.49倍,年均递增10.09%。

4


5


6


7


工业增长迅猛,成为云龙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全县工业形成国有、集体、私营和个体多种经济形式发展的格局。201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28766万元,比1978年的548万元,增长598.94倍,年均递增17.82%。

2


在流经云龙县域的澜沧江地段,2011年底功果桥电站建成投产,2017年底苗尾电站建成投产,云龙县电力发展取得辉煌成就,2017年全县发电量达到368054万度,比1978年的265万度,增长1387.88倍,年均递增20.39%。精制茶叶、水泥、电解铜等工业产品从无到有,2017年精制茶叶151吨、水泥94.41万吨、电解铜742吨。

工业经济成为云龙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引擎。2017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46158万元,比1978年的264万元,增长552.63倍,年均递增16.6%,工业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5%,居各产业之首。


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极大改善了群众生活和地区发展条件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云龙县加快建设的四十年,四十年来,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93.10亿元。我们以每10年为节点看发展历程:1978年—1987年的10年,投资累计0.71亿元;1988年—1997年的10年,投资累计3.19亿元,比前10年增长3.49倍,年均递增19.36%;1998年—2007年的10年,投资累计23.35亿元,比前10年增长6.32倍,年均递增24.75%;2008年—2017年的10年,投资累计365.85亿元,比前10年增长14.67倍,年均递增35.76%。四十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断提高,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国家主要加强了交通、教育、卫生、水利、电力、通信等方面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活和地区发展条件。

8


2017年末,全县通车5110公里,比1978年的249公里,增长19.52倍,年均递增8.06%。四十年来,随着一条条公路建成和改造升级,使云龙人出行越来越便捷,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出行需求。四十年前,云龙公路屈指可数,且等级低,货物运输主要靠人背马驮;四十年后,到处可见水泥路、柏油路、跨江大桥,运输难、出行难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

四十年来国家加强教育投资,2017年全县教育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159万元。四十年里,随着逐年的投资建设,全县137所学校土木危房已经全部撤除重建,走进学校常常可见钢混的教学大楼和学生宿舍、规范的体育场地、绿化的校园。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县委、政府始终从千家万户群众健康需求出发,高度重视卫生事业发展。在各医院加强门诊部、住院部等硬件建设、医院环境不断美化的同时,医疗设备逐年更新,医疗技术不断进步。2017年卫生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93万元,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全县已经形成县、乡、村各级医疗机构共同为群众服务的局面。

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经过四十年的建设,全县水库由1978年的7座,增加2017年的31座;水库库容量由1978年的59万立方米,增加2017年的39530万立方米,增长669倍,年均递增18.16%;水利工程供水量由1978年的408.93万立方米,增加2017年的7487万立方米,增长17.31倍,年均递增7.74%。到2016年完成的水利建设项目,使全县总受益灌溉面积达到3.8万亩;2017全县年共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75件,解决17个贫困村2.252万农村人饮水安全问题

 随着功果桥电站和苗尾电站的投产发电,云龙县成为大理州电力生产的重点县,实现了从缺电到电力输出的飞跃,为工业经济的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奠定了坚实基础。

邮政、通信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各行业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生活。2017年全县邮政、通信业务总量达到11735万元,比1978年的16.14万元,增长726.08倍,年均递增18.41%;2017年末全县电话用户达到143300户,比1978年的173户,增长498.30倍,年均递增17.27%。


市场繁荣和财政金融增长

经济发展,助推市场繁荣和财政金融的快速增长:

(一)市场经济繁荣

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水平低,市场上物资缺乏,粮食实行城镇居民定量供应,猪肉、酒、糖、粉丝、棉布、肥皂等日常生活物资凭票供应。1975年9月,有一位大理州委领导到云龙进行市场物资供应调研(当时是县城街天),他认为:云龙市场的主要特点是“四多”,即橄榄多、菜丝多、草鞋多、明子多。当时“四多”的现实,反映了生产力水平低、市场物资缺乏、群众生活贫困。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市场上物资逐年丰富,特别是随着国家废除了“凭票供应”制度,市场上粮食、肉食、蔬菜、水果等各种生活物资应有尽有,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1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639万元,比1978年的959万元,增长135.22倍,年均递增13.43%。

9


(二)财政金融快速增长

2017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909万元,比1978年的175万元,增长192.77倍,年均递增14.46%;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5291万元,比1978年的352万元,增长582.21倍,年均递增17.74%。金融机构各项存款531232万元,比1978年的540万元,增长982.70倍,年均递增19.33%。

14


城乡居民生活显著变化

衣、食、住、行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诸多方面的情况,构成群众生活,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成效,必然体现在群众的生活消费与消费结构。改革开放四十年,是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显著的历史时期。我们以改革开放10年(1987年)、20年(1997年)、30年(2007年)、40年(2017年)为节点,展现城乡居民生活的变化。

(一)饮食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低,城镇居民生活主要靠国家粮食定量供应和酒、肉、粉丝以及棉布、肥皂等日用品的凭票供应,在供应制的条件下,居民生活中的物资数量非常少,生活质量难以提高。无论城镇或乡村,群众生活都普遍困难。在农村,缺粮成为普遍现象,大多数农民为填饱肚子而发愁。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村粮食逐渐充足,人民生活逐步迈向温饱。每年冬季,农村家家户户杀年猪,准备过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城乡居民在物资生活方面开始注重讲求营养,干部职工早餐大都在街上选择自己喜欢的饮食,或到饮食店就早餐,中餐、晚餐不愿意自己做的也选择餐馆,在县城居民家庭办“喜事”和“丧事”开始包席,本世纪初,乔迁、生日等宴请也开始包席。农村中餐、晚餐以大米为主食,偶尔辅之以麦面、玉米粉等,豆类主要作为蔬菜食用。进入21世纪,人民生活由温饱逐渐步迈向小康。城乡居民吃上鸡、鸭、鱼肉不足为奇,饮食上讲究有无营养或者是否符合口味?平常生活中,居民买猪肉要挑瘦的,买鸡和鸡蛋要选老品种,就是买蔬菜也要求是施用农家肥种出的(称“绿色食品”)。大米是城乡居民生活中的主食,过去的“杂粮”和“野菜”反而成为时尚食品。城镇居民家庭宴请嫌麻烦的,开始选择一定档次的餐馆包餐;不愿去餐馆就餐的,只需打个电话,所需的饭菜准时送到。县城大街小巷设各式各样的小吃摊点和食店,经营种类和名目繁多,家常菜、回族饭店、火锅应有尽有,烧烤摊点随处可见,经营通宵达旦。

1.粮食

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土地承包到户,但农业实用技术跟不上,农村粮食产量普遍较低,部分群众仍然不能自给自足,不足部分依靠杂粮和蔬菜补充。从全县总人口和农村人口占有粮食平均数据看,1978年全县人均占有粮食194公斤(原粮),农村人均有粮食203公斤,较低的粮食生产水平,使城乡群众的生活处于困难之中。随着农业科学实用技术的推广,群众生产积极性的发挥,全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人均粮食不断增加,为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切实的物资保障。1987年,全县人均占有粮食217公斤,农村人均占有粮食230公斤;1997年,全县人均占有粮食393公斤,农村人均占有粮食428公斤;2007年,全县人均占有粮食453公斤,农村人均占有粮食498公斤;2017年,全县人均占有粮食670公斤,农村人均占有粮食890公斤。改革开放的40年中,全县人均占有粮食增加476公斤,增长2.45倍,年均递增3.23;农村人均占有粮食增加687公斤,增长3.38倍,年均递增3.86。由于各级政府加大农业的投入,农业部门引导农民大力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农户家中存粮充足,上市粮食丰富,价格平稳,城镇居民可在市场上自由选购粮食。20世纪中期,食粮品种以大米为主,进入21世纪,粮食品种逐渐多样化。农村无论地理条件优劣,也不再担心粮食问题,而且不再用玉米、洋芋和其它杂粮充当主食,玉米成为主要的猪饲料,洋芋成为城乡居民(特别是儿童)的一道家常菜。

2.肉食

改革开放初期,县内城镇居民凭票购买猪肉,数量非常有限,只能定期开荤解馋。农村须交售国家派购的生猪任务,剩余的猪才能宰杀“过年”,平常很难有肉吃。每年“过年”腌制的腊肉,主要在生产大忙季节才吃,农闲时以主食、蔬菜为主。1978年,肉类产量1114吨,人均占有6.9公斤;1987年,肉类产量3063吨,人均占有17.1公斤。 20世纪90年代,县委、政府将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快发展,1997年,肉类产量14265吨,人均占有量达到73.1公斤;2007年,肉类产量31593吨,人均占有154.9公斤;2017年,肉类产量46797吨,人均占有224.4公斤.改革开放的40年中,全县人均占有肉食增加217.5公斤,增长31.52倍,年均递增9.34。进入21世纪,人们对牛、羊和鸡、鸭、鹅、鱼等低脂肪肉食的需求量逐年增大,畜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进一步繁荣,畜禽产品能满足市场需求。

3.酒类

云龙境内白酒生产源远流长,酒文化厚重,“无酒不成席”成为城乡传统习俗,酒的消费贯穿于各种庆典和人们交往的全过程。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粮食生产水平低,酒的生产量受到限制(县内的生产企业只有大井坪酒厂一家),酒的消费量自然少。80年代后期,随着粮食的增多,酒的生产和消费也逐年增加,到2007年县内消费自产的品牌酒有五粮醇、清风酒、醉天池、云龙醇、苦荞酒、大麦酒、五味子、土扒露等。改革开放初期,县内每年人均白酒消费不到1公斤;1987年,农村白酒消费量达到人均3公斤(农村住户调查资料,以下皆同);1997年,农村白酒消费量达到人均5公斤;2007年,农村白酒消费量达到人均6公斤;2017年,农村白酒消费量达到人均8公斤。

(二)服装变化

服装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也反映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群众经济收入少,加之布匹实行供给制度,只有凭布票才能买布,群众的服饰在数量有限的同时,在质量、花色、品种和式样方面都没有选择余地。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县取消凭票供给布匹制度,市场上布料和成品服装逐渐增多。城镇居民衣着打扮开始发生明显变化,多数人脱掉传统的中山服、对襟衣,穿上符合自己职业或身份的制服,很多家庭的缝纫机开始闲置,服装由过去主要靠量体缝制向购买成品过渡。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服装市场进一步开发,人们在穿着上更讲究质量与款式,流行穿西服、皮衣、夹克。21世纪起,男性服装相对固定,不同年龄、职业略有区别,穿皮装的人渐少。春秋季节,部分公职人员、企事业单位人员和有生活情趣的人,在公共场合穿西装、打领带,显得格外庄重;年轻人以穿夹克、休闲服为主。夏季,年轻人多穿T恤衫,方便、易洗涤;冬季,老年人多穿休闲棉衣或羽绒服,轻巧、暖和,年轻人则穿保暖衬衫,外套西服或休闲服。女性服装的变化尤其大,市场经营者根据不同年龄、职业采购的服装多种多样,花样不断翻新。职业女性购买衣服根据审美需要,有的同一季节要购买多套服装,有的只穿一两次就视为过时品。女性穿着以追求时尚为主,式样不受限制,中老年有的穿港台时装,有的穿韩式时装,少年男女普遍穿牛仔裤,少数年轻妇女赶新潮,喜欢奇装异服。服装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和公职人员着装越来越高档化,男性买服装主要看品牌,女性买服装主要看款式。由于服装数量增多,质量提高,多数人一般不穿旧衣服。

(三)居住环境变化

13


1.县城民居

改革开放初期,县城内居民居住的主要是木片为屋顶的栅片房,整个县城居民区的屋顶黑鸦鸦的一片,消防安全无法保障,容易发生火灾,雨天屋顶漏雨成为普遍现象,少数居民户住老瓦房,新瓦房就更少。县城国家机关以瓦房为主,当时人们的居住只要屋顶不漏雨,心里就满足了。单位职工以住公房为主、私房为辅,公房大部分铺水泥地,私房大都为土泥地,部分经济相对宽裕的住户铺“三合土”,居住条件十分有限,民居多为3开间,中间为堂屋,一边为卧房,一边为厨房,没有卫生间。单位公房面积有限,一个单间铺床2张至3张,一个大院共享一个公厕,有时上厕所要排队。没有洗浴设施,洗澡用烧温水。厨房大多是在屋檐外搭建简易棚。1994年实施住房制度改革,单位公有住房转卖个人,至此,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再建职工宿舍,实行集资建房。2001年初,单位住房推行部分产权向全部产权转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虎头山南山片区开始给职工划地基建房,90年代初,大寨田片区给职工划地基建房之后,上登坝片开始售宅基地,90年代中期气象新站片区开始划地建房,大寨田片区销售第一批商品房,90年代后期大西坡片开始划地,2003年初,城区部分机关干部通过有偿转让方式购开发区宅基地。随着大寨田、上登坝、气象站、大西坡、开发区等片区的进一步开发,县城城区不断扩大,交林路、玉龙湾、太极商住城、沘江园等片区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的开发进一步提高了县城居民的居住质量。到2017年底,无论私房还是商品房,设计更美观、大方和适用,客厅、餐厅、卧室、卫生间配套,设施齐全,有的一套还设两个客厅、数个卫生间。装修不断高档化,地面铺地板砖、木地板、大理石等,墙面刮仿瓷,吊顶追求美观,强调线条清晰、层次分明,部分经济富裕的人家建别墅。总体上,广大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2.农村民居

县内民居以村、寨聚居为主,大都依山就势,高低错落,表现出独特的、与地形地貌和大自然相融合的建筑形态。改革开放初期,广大农村主要有垛木房、栅片房、茅草房三种房屋类型,房屋陈旧、卫生条件差,是农村居住环境的主要特征,多数群众以填饱肚子为生活目标,根本没有能力改善居住环境。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田地包产到户和各项富民政策的逐步实施,群众的生活条件初步得到改善,有的开始建新房。90年代中后期,农民手里的钱除了能保障基本生活和供子女上学外,主要用于修房建屋。进入21世纪, 全县紧紧围绕改善农业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发展目标,坚持不懈地加大投入,进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农村居民建房选址不再循规守旧,大多因地制宜,注重交通、水源等条件,并注重建房与解决自来水相结合的建设方式。建筑式样也呈多样化,完全打破了传统民居的模式,多采取少占地多楼层,建的房屋宽敞明亮,讲究内部装潢。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许多在外打工挣到钱的农民工纷纷回家修房建屋,或在城镇购地建房,但无论城镇还是农村,新建房屋大多注重实用性和艺术性,既考虑生产生活需要,房间宽敞,综合考虑卫生条件,又讲究房屋式样,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

(四)出行变化

1978年,县革委和武装部配备小车(北京吉普),县级机关单位拥有为数不多的货运车,少数集体经济组织配备拖拉机。县内的运输主要由县车队经营。全县公路里程249公里,漕涧、旧州、检槽、长新、白石、团结等主要干线定期有班车,由于经济困难,平时坐车外出的人少,城乡群众赶集、干部进城开会、学生进城或到校读书,以步行为主。走访调查中一位退休的老同志说:“那时进城开会,多数时间靠步行。若能在沿途搭乘拖拉机或货车,是一件很高兴、很幸运的事。去下关要两天,在永平住一夜;下关到昆明要两天,在南华或楚雄住一夜;就民建到石门开会,路途也需要两天,第一天民建到漕涧,第二天漕涧到石门。”农民进城采购生产、生活资料,基本靠肩挑背驮,搭乘拖拉机或货车的机遇极少。自行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极少数人有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自行车。

20世纪80年度中期,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人口流动、人员往来和物资交流进一步扩大,县车队发往各乡镇的班车也逐步增加。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属国家或集体经济部门所有的客车、货车开始承包经营,拖拉机承包或变卖给个体经营户,少数单位开始购置小车和摩托车。单位领导下乡,到省、州或外县出差用小车,工作人员出差一般乘坐客车。由于公路路面质量差、弯多路窄,沿途经常发生堵车,尽管早发车,经常晚点到达,到2017年,随着黄金公路改造为二级公路和县域内公路等级的提高,白石到石门、石门到下关一线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石门到下关乘客一般需要三个小时,白石到石门一般需要一个半小时。由于城乡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增大了人流和物流,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开始购买小车和摩托,一些个体户开始进行客运和货运。到2017年,全县拥有各类载客汽车5427辆(含微型载客汽车辆),拥有载货汽车1525辆,拥有摩托车15638辆,汽车和摩托车的大量增加,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县城和乡镇所在地个体户的“摩的”,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

(五)通讯和家电变化

1.电话

从改革开放初期,县乡机关单位、部门“摇把子”电话很少,干部职工和居民打电话必须通过邮电总机人工转接,操作极不方便。遇急事打电话还得到县邮局或乡镇邮电所排队等候,如打过来的电话告知当事人,需跑步通知,一个电话耽搁和浪费的时间很长,当时人们相互联系常用的方式是写信,遇到急事常到邮局发“电报”。

1994年,县城开通程控电话,按有关规定,副县级以上领导配备“大哥大”(手机),一些领导和部分经济宽裕的个体户由单位配给或自配寻呼机(BP机)。那时候,拥有一部“大哥大”或寻呼机往往是某个人身份的象征。程控电话开通后,县城部分居民开始安装座机。到1998年,全县各乡镇都开通程控电话,从县城到乡村用手机的人逐步增多,进入21世纪程控电话以有线座机和无线座机两种形式安装到乡村农户,移动电话使用量增大,各式各样的手机相继进入市场。2000年,全县拥有固定电话7034部,拥有移动电话4054部。随着市场的繁荣和服务的完善,手机进一步普及,不仅一般机关干部配备,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也使用。2008年,全县拥有固定电话15053部,比2000年增加1.14倍,年均递增10.0;拥有移动电话48851部,比2000年增加11.1倍,年均递增36.5; 2017年全县拥有固定电话149200部,比1978年增加518.9倍,年均递增17.39。特别是移动电话拥有量增长迅猛,2017年全县拥有移动电话143300部,比2000年增加34.3倍,年均递增23.3。我县通讯迅猛发展,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2.电视

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人没有见过电视。20世纪80年代中期,县城少部分单位拥有黑白电视机或彩色电视机,普通百姓家庭没有电视机,当时群众到单位看电视,就象看广场电影一样拥挤。80年代后期,黑白电视机始入家庭,城乡居民购买一部黑白电视机实属不易。由于群众文娱活动较少,收看电视成为大多数人茶余饭后的普遍选择,但不是每个家庭都买得起黑白电视机。某户有电视机,左邻右舍晚饭后自带凳椅,几十个人围观,有说有笑,还随着剧情变化,不时点评,或解释或感叹,气氛热烈。电视收接信号多使用室外天线,靠人工移动方位自行调节,虽然收视效果较差,但也感到很满足。20世纪90年代初,彩色电视机开始进入百姓家庭,收视信号质量有所改善,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农村家庭拥有黑白或彩色电视机不足为奇,姑娘出嫁电视机成为嫁妆。21世纪初,城郊居民开始选购大屏幕彩色电视机,画面清晰,收视节目也增多,选购电视机已由原来的普通彩色电视机转入CRT平板、液晶电视等。随着国家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县城及乡镇所在地均安装数据电视线,收视信号稳定。到2017年,全县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8.6,数字电视入户1.18万户。 

3.录像

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次由个体户租房在老街(彩云饭店)上放映录像,因画面大,立体感强,放映少见的港台功夫片,吸引大多数年轻人。到1988年,电视录像放映户逐渐增多,各乡镇所在地都能看到录像,录像带主要有港台功夫片和一些生活片,在县城“八三街”期间,按群众需求放映录像通宵达旦。20世纪后期,电视进入普通家庭,录像放映在重点乡镇政府所在地辐射,县城广大家庭户自购放像机,在家中放映;进入21世纪,有些农村家庭也开始购放像机,在家中放录像,电影院变得很冷清,城乡电影院、录像放映厅被家庭VCD、DVD取代。

4.音响

改革开放前后,全县各公社党政机关、学校均安装高音喇叭,主要用于群众会和学生集体做广播体操。县城虎山(南山)片安装4个高音喇叭,每天清晨6点30分至8点、中午12点至13点、傍晚18点至20点,准点播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新闻,促进广大居民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20纪世80年代中后期,单(双)卡手提式(台式)收录机进入居民家庭,成为男女青年婚嫁的家电首选。这一阶段,拥有一部收录机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事。晚饭后,一家人聚在一起收听或欣赏歌曲;一些年轻人外出,手提收录机,音响开得很大,一路高歌,很是自豪。

20世纪90年代初期,县政府招待所设有卡拉OK歌舞厅;到90年代中期,沿江环城路和车站附近出现了几家卡拉OK歌舞厅和茶室,一些乡镇也开始出现卡拉OK歌舞厅和茶室;进入21世纪以来,歌舞厅、茶室经营者增多。在县城和一些乡镇的公共场所,中老年人在茶余饭后组织太极拳和健身舞蹈使用高质量音响;个别家庭自购成套音响练习唱歌或供家庭聚会,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5.全民健身运动和文化娱乐活动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生产力低、物资缺乏、群众生活困难,人民群众的主要的思想是发展生产、改善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全民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健身舞蹈、歌咏和太极拳、乒乓球运动成为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全民健身运动。1991年5月,建立云龙县健身站,当时有52人参加健身运动。随着生活水平和健身意识的提高,健身运动成为全民的运动,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到2017年全县86个村委会(社区),共有170个健身队,参加运动的人数达到8670人。

(2)全民太极拳运动。1996年,云龙县健身站开始进行太极拳培训,当时参加运动的有45人。太极拳运动逐年普及和发展,2017年全县开展“万人太极”活动,太极拳运动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全县参加运动的人数达到11256人。

(3)球类运动。1995年我县的部分退离修老干部开始开展地掷球、门球运动,当时参加活动的有28人;1997年8月,成立“云龙县老体协乒乓球分会”,有75人参加乒乓球运动,每年都到下关和其他县市参加球赛。到2017年参加乒乓球、地掷球、门球运动的人数达到254人。

(4)群众歌咏活动。在石门社区,在退休教师的组织下,1992年6月,成立了“老年合唱团”,当时参加活动的有45人,到2017年合唱团成员发展到72人,年龄最大的接近90岁。2017年5月在县城石门又成立了“太极合唱团”,有174人参加活动。

改革开放带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意识、生活面貌焕然一新。无论在县城还是乡村,每天都能看到参加舞蹈、体育运动、麻将竞技和象棋娱乐的人群,人们不再为吃、穿困难而发愁,工作之余想的是如何享受美好的生活、参加愉快的健身运动。

6.电冰箱、洗衣机、抽油烟机、太阳能热水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电冰箱、洗衣机、抽油烟机、太阳能热水器成为群众生活的必然需求。20世纪80年代后期,电冰箱、洗衣机、抽油烟机逐步进入城镇居民家庭,到90年代居民家庭拥有电冰箱、洗衣机、抽油烟机、太阳能热水器逐步增多。进入21世纪,电冰箱、洗衣机、抽油烟机已经成为县城和乡镇所在地居民家庭的普通电器,多数居民家庭都按照耗能低、效能好的标准选购品牌,少数农村家庭户也开始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以改善生活和卫生条件。

7.燃料燃具

改革开放初期,全县农村和城镇家庭生活燃料都以柴为主,农村家庭烧大灶、烧柴取暖,城镇居民烧三角灶,由于缺乏节能环保意识,柴的燃烧量很大,农村以春季作为砍柴季节(要砍足一年生活所需的柴),城镇居民在街上购买一部分外,要自己上山砍柴。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饭锅、电炒锅的使用,90年代中后期城镇居民开始烧蜂窝煤和液化气,这些因素使柴的燃烧量逐步减少,进入21世纪,城镇居民生活中烧柴的家庭已经很少。改革开放以来,节能环保始终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县林业局节能办的有关资料表明:从1978年—2017年,全县共投入改灶经费199.96万元,完成节柴改灶2.54万户,占总农户的47.74%,按每户每年节约2立方米计算,每年可节约薪柴5.1万立方米;1978年—2017年,全县共投入沼气池经费1296.1万元,建成沼气池1.909万口,占总农户的38.9%,按每户每年节约1.5立方米计算,每年可节约薪柴2.86万立方米。进入21世纪,城乡居民燃料、燃具呈现多样化,燃料选择主要有柴、蜂窝煤、沼气、液化气和电;燃具主要有土灶、液化灶、煤炉、电磁炉、微波炉等。

(六)生活环境与生活卫生

群众生活环境与生活卫生状况如何,既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反映群众生活质量,改革开放的40年,既是我县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历程,也是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与生活卫生状况不断得到改善的历程。

1.生活环境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从县城到乡镇的街道和各类公共场所建设比较差,街道主要是泥土路面;饮水困难普遍存在,家家户户排队挑水,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人们的生活环境根本谈不上卫生、清洁,有的街道没有路灯,雨天泥泞路滑,夜晚漆黑一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县城区域扩大的同时,各主要街道的建筑房屋向现代化水平设计和建设,大街小巷都是水泥路面、灯火辉煌。到2017年,县城狮尾河畔建有5公里长的绿色长廊,长廊旁边栽种绿茵茵的树木,长廊顶上一年四季叶绿花红,春天观赏美景,夏天遮阴乘凉,秋天避雨,人们茶余饭后作为休闲地点,走在长廊上令人心旷神怡。县城中心的腾龙广场成为音乐广场,每天晚饭后播放音乐,喷泉在灯光的映照下五彩斑斓,成群结队的中老年人翩翩起舞。会务中心的文化广场成为文体活动中心,大型会议和文艺晚会都在文化广场举行,文化广场旁边是图书馆,人们在这里借阅书籍、阅读报刊。每天早上、傍晚在音乐声中,有很多中老年人在文化广场做健身操、跳舞,文化广场成为集文体活动、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娱乐场所。石门社区成为另一个活动场所,每天傍晚有很多中老年人在这里娱乐、休闲、唱歌。县城有多个娱乐活动场所,音乐、舞蹈、休闲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其他乡镇的生活也是日新月异。

2.生活卫生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在生活上只能力求低标准的温饱,居住环境差、饮水困难,没有条件讲究卫生,那时的人们衣着破旧,衣服上长虱子是常有的事;多数人家的卧室里还有壁虱,到冬天壁虱叮咬,秋天蚊虫叮人;由于烧柴,多数人家的厨房内的墙壁一片漆黑。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了崭新的生活,衣着讲究品牌时尚,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卫生间、太阳能热水器的运用改变了人们的卫生条件,过去的虱子、壁虱已经灭绝。厨房内,液化灶、电磁炉的运用,使厨房卫生清洁;客厅地板砖的铺垫、沙发的摆设,使人接触的地方都卫生清洁。在农村,经济富裕的人家生活卫生也同城镇相近,到2017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47.38%。生活卫生的改善,降低了传染病的发病率,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2017年全县传染病的发病率由1978年的13554.20/10万,下降到290.56/10万。

(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

养老与医疗涉及每一户群众的切身利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生产力的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事业发展,把养老和医疗作为社会福利,并惠及每一用户城乡居民的重要举措。

1.养老保险

1988年开设职工养老保险,当年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有1902人,到2017年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达到13986人(含退休职工),年均增长7.12%。

2011年开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当年城镇居民参保人数2437人,农村居民参保人数117008人。2017年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0236人。

2.医疗保险

2011年开设职工医疗保险,当年参保人数5750人, 2017年参保人数10796人(含退休职工),年均增长11.08%,各年度参保率均达100%。

2006年开设农村居民医疗保险业务(新农合),当年参保人数159914人,参合率87.2%;2008年开设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业务,当年参保人数4726人,参保率44.1%。2017年合并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88070人,参保率95.0%。

(八)经济收入与消费结构

改革开放的40年,既是我县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40年,也是群众经济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不断增加、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40年。

1.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与社会购买力

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配收入为48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元(按当前口径倒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9万元;到改革开放后的10年,198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0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3元,分别增加1.51倍和4.46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76%和20.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25万元,增加2.15倍,年均增长13.61%;到改革开放后的20年,1997年城镇居民配收入为349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45元,分别增加6.29倍和25.79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02%和18.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58万元,增加7.51倍,年均增长11.93%;到改革开放后的30年,2007年城镇居民配收入为749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12元,分别增加14.61倍和37.77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94%和13.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00万元,增加30.39倍,年均增长12.62%;到改革开放后的第40年,2017年城镇居民配收入为2845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027元,分别增加58.28倍和230.46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03%和14.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639万元,增加135.22倍,年均增长13.43%。

11



经济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增长的同时,党和政府对在岗职工的生活非常关怀,在岗职工的工资收入也逐年增加。1978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581元,到1987年的10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179元,增加1.03倍,年均递增8.18%;到1997年的20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5799元,增加8.98倍,年均递增12.87%;到2007年的30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1874元,增加36.65倍,年均递增13.33%;到2017年的第40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91474元,增加156.44倍,年均增长13.85%。 

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1978年,我县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为214万元,到1987年存款余额为982万元,增加3.59倍,年均增长18.45%;1997年,我县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为13172万元,增加60.55倍,年均增长24.21%;2007年,我县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为50782万元,增加236.30倍,年均增长20.76%;2017年,我县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为306554万元,增加1431.50倍,年均增长20.48%。

10


12


3.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

消费水平反映生活水平,消费结构反映生活质量。反映生活质量的统计指标,国际上通常用恩格系数,即:食品消费价值占总消费价值的比重来衡量人们的生活质量(比重越低说明经济富裕,生活质量高;比重越高说明经济贫困,生活质量差)。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群众生活普遍贫困,恩格系数在70%以上,生活极度贫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经济逐年发展,农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88年恩格系数为61.04%,1998年恩格系数为58.69%,2008年恩格系数为56.34%,2017年恩格系数为34.74%,群众生活接近小康水平。

(县统计局)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