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来源于: 中国云龙 发布时间:2018-12-11 15:27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思想领航 舆论支撑 精神铸魂 文化惠民
——云龙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改革开放40年综述
改革开放40年来,云龙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沐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始终秉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在改革中推进、在开拓中前行,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新突破,不断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紧紧围绕“两个巩固”根本任务,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扎实推进理论武装、内外宣传、文明建设、文艺文产等各项工作,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云龙提供了扎实的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和文化条件。
云龙县人民广播电台开播典礼
举旗帜,理论武装常抓不懈
40年来,全县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始终把深入学习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根本任务、头等大事,持续在武装干部、教育群众上下工夫、求实效。
坚持以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龙头,大力推进中心组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1986年10月,县委成立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由县委常委,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县政府党员副县长组成,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由宣传部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坚持集中学习制度。随后,全县各级党委(党组)相继成立理论学习中心组,引领组织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理论知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龙头,狠抓理论学习、理论宣传、理论研究,把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等作为理论武装的中心内容,结合贯彻中央、省州县党委重大决策部署,精心设计选题,不断促进学习成果转化,2013年来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34次,编印《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资料汇编》30期。
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18年第二次集体学习活动
扎实开展学习教育宣讲活动,把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原原本本地传达到广大干部群众心中。1979年中旬开始,在全县进行真理标准大讨论补课,端正思想路线,树立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肃清极左思想流毒,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1991年初开始,在全县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普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知识。2000年3月,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5月,在全县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005年,在全县深入开展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树起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中国人民的精神旗帜。我县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云龙县委宣讲团,充分发挥乡镇(部门)宣讲团(宣讲小分队)作用,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宣讲工作机制,县委宣讲团开展集中宣讲和专题辅导30多场次,全县各级各部门开展宣讲300多场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聚民心,做大做强主流舆论
40年来,全县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为全县人民提振了士气、振奋了精神。
坚持抓实基层宣传文化阵地、主流媒体阵地、互联网阵地建设,宣传阵地得到拓展,宣传覆盖面不断扩大。2001年2月,成立云龙报社,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创办《大理日报·云龙版》免费赠阅到全县各级各部门。2002年,建成“云龙公众信息网”。2003年7月,成立县委外宣办、县人民政府新闻办。12月,撤销云龙报社,组建《大理日报》云龙记者站。2004年2月创办《今日云龙》,为内部资料性刊物。2006年9月,成立《今日云龙》编辑部。2007年12月,《今日云龙》编辑部更名为云龙县新闻信息中心,为股所级事业单位。2010年,云龙公众信息网升级改版,更名为“中国·云龙网”。2013年5月,开通《云龙手机快讯》,一周五期。2013年2月,开通新浪微博“中国—云龙”。2015年6月,开设 “新华社云南通云龙县发布”。2015年11月,开通微信公众号“云龙关注”。至2018年11月,《今日云龙》出版722期,《云龙手机快讯》发布1346期,新浪微博“中国—云龙”发布2291条,微信公众号“云龙关注”发布468条。为讲好云龙故事、传递好党的声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网上宣传阵地
各级主流媒体对云龙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强。2009年5月24日,《云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云龙团结乡党员干部挂村包组架起‘连心桥’——串百家门、听百家言、知百家事、解百家难”,专版特别报道“探秘功果桥水电站移民工作”功果桥电站移民工作,对创造了同类规模电站建设速度新纪录和“岁月留给桥的故事”“去诺邓村上演一出千年穿越的剧”“云龙:党建引领 奋进跨越”“ 有500余年历史的白族吹吹腔”等的宣传报道。《解放军报》刊发“云龙的盐和茶”“ 诺邓,会说话的史书”。《北京日报》刊发“热爱与忏悔”。《四川日报》刊发“活着的诺邓:有盐味的火腿历久弥香”。《云龙:掀起你的盖头来》《透过“八三街”看云龙发展》、“三一三五”群众工作法、“党建+”、脱贫攻坚、生态文明等系列深度宣传有成效。2012年,央视《大春耕,春耕地图》在云龙首次实现电视直播。2012年,被誉为东方踢踏舞的白族舞蹈“力格高”首次走进中央电视台参演《2012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乐盛典主题晚会》。2013年5月,中央电视台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一套、九套热播,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播出了云龙县的诺邓火腿,由此将云龙诺邓火腿推向了全国,更多的人知道了诺邓,了解诺邓火腿,带动了云龙文化旅游的发展。2014年成功组织举办“百名记者云龙行活动”,全国145名各类报纸副刊记者深入云龙采风。《人民日报》刊发“云龙天池再现1级保护动物林麝” “时光深处的诺邓” “诺邓古村的岁月雕痕” “ 诺邓·探索居民原村经营” “ 古村落,留得住还要活得好”等大篇幅宣传云龙。《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古道时光” “云龙太极” “云龙归来不看桥”。新华社客户端发布“云龙诺邓:打造古村景观 争创3A级景区” “云南云龙:大山深处彝族小学” “砥砺奋进的五年,滇西山区白族群众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影像” “以初心凝聚磅礴力量——云南在脱贫攻坚中推进党的建设记略”。新华社内参刊发“云龙云龙:以脱贫之剑力克邪教之害”。“大达白族吹吹腔戏” “云龙白族吹吹腔音乐艺术风格特点及其形态特征”两篇文章入选国家级音乐类核心期刊《广播歌选》。香港《文汇报》专版报道“云南诺邓:千年古村因盐而来”。 2017年,央视新闻联播“两学一做”重在实效中宣传报道云龙县检槽乡哨上村“党支部+合作社+党员示范户+贫困户”的扶贫新模式和检槽乡党员干部深入村村寨寨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云南日报融媒体走进国家级天然自然保护区,全方位报道天然保护区,在《云南日报》开设专栏,刊登了14篇报道。2018年,央视新闻直播间播出“云南: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熊猴现身漕涧林场” “云南三块被盗明代梵文墓碑安全回家” “云南大理 云龙天池保护区发现两只白尾海雕” “大理云龙天子山云海日出壮观影像” “云南:滇金丝猴动态监测收集粪便样本,建基因档案库” “云南:滇金丝猴动态监测种群数量有增加,生太廊道待建设” “云南大理:‘不速之客’迷路熊猴闯校园” “梨花飞雪万亩梨花齐盛放”等多条新闻信息。
舌尖上的中国诺邓火腿
央视《走遍中国》栏目到云龙摄制《年味》_副本
央视直播:太极图上绘秋收
强化专题宣传,多形式、多渠道强力推介云龙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自然气候和旅游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2001年发行“云龙风光”邮资明信片一套六枚1万套。2002年3月18日,日本文化厅邀请检槽乡白族婚谷“耳子歌”参加在日本举办的“2002年度国际民俗艺术表演节”活动,“耳子歌”是中国参加这次活动的唯一节目。2005年,制作《云龙县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光碟。2009年,制作广为传唱的《爱我云龙汽车CD音乐专辑》。2010年,制作本土原创歌曲《偷走云龙》。2011年,制作《云龙本土歌曲3》。2014年,制作《大山深处的故乡》音乐专辑。2015—2018年,中央电视台先后播出《请你欣赏·大理专辑》《悦食中国》《远方的家》《诺邓:自然馈赠》《云龙:拯救古村》《留住古村的手艺》《千年诺邓古村》《天涯厨王·云龙味道》《美味乡土之寻味云龙》《城市1对1》栏目播出《隐世小城,中国·云龙——西班牙·龙达》《自然馈赠 千年积淀》《裹着泥巴卖的诺邓黑猪》《矮脚鸡是只富贵鸡》等专题片。央视西语频道到我县采风并直播了《品味云南诺邓火腿》《云南大理茶叶基地》专题。云南电视台、大理电视台分别刊播《千年古井之谜》《墓地里的聚餐》《耳子歌》《云龙今昔话古桥》《大理•一见钟情》《聚焦三农》《诺邓古村(3集)》《古镇生活》《草甸人家》《同名秀:晋松》《家住云南》《我从远方来:诺邓故事》《炸不断的桥——功果桥》《大口马牙周末秀·走进云龙》专题片。山东电视台刊播《云龙古桥话今夕》,广西电视台刊播《寻找金花》,湖南广播电视台金鹰卡通卫视《童趣大冒险》栏目到云龙取景拍摄。先后制作完成《云龙经济文化综合片》和《云龙形象专题片:太极之地》《云龙—等你来》《沧江出明珠》《文化云龙 健康山城》《中国白族吹吹腔》等外宣片。制作电影《遥远的诺邓》《福源》《缉毒警》、微电影《最后一场戏》。
美丽云南 穿越自然保护区走进天池大型融媒体采访
育新人,培育弘扬核心价值观
40年来,全县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加大宣传教育,强化实践养成,注重典型示范,完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有力弘扬。
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工程。坚持理论阐释通俗化、大众化,充分发挥县委宣讲团的作用,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景区、进企业、进军营。2017年,在沿江公园、腾龙广场等公共场所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主题广场,推出了一批创意新颖、吸引力和感染力强的公益广告宣传。2018年,在革命老区检槽建成云龙县首个党员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先进集体和先进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结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以及道德模范等评选命名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宣传、主题宣传和典型宣传中,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县上下落地生根。2010年—2018年,共开展了五届道德模范评选,命名93名云龙县道德模范,其中关坪乡的字许英以及民建乡的何文光、何丽权夫妇被表彰为云南省道德模范。2014年,民建乡的何文光、何丽权夫妇被评为“中国好人”。2015年,团县委书记李海龙被评为2015年全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宝丰完小校长杨雄军被评为2015年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个人。
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工程。坚持贯穿结合融入,突出落细落小落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使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成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永恒主题,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等内容和载体开展宣传,不断增强全县干部群众的爱国情怀、国家意识和集体意识。坚持全民行动,营造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风气。坚持干部带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坚持从家庭做起,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以家庭的“小气候”温润社会的“大气候”。坚持从娃娃抓起,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崇德向善的力量,做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2010年—2018年,积极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9所,各乡镇积极组织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才艺展演,广泛开展道德宣讲工作,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明显。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大力推进以和善亲切、谦虚随和、理解宽容、热情诚恳、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提高公民自身道德修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充分发挥凝聚、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公民参与道德建设,使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道德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扎实开展“文明云龙·美德先行”主题实践活动。
实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文明行业创建活动。进一步修订完善了《云龙县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行业创建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创建管理工作。2017年,县委、县政府共命名46个文明单位、24个文明村镇、2个文明行业。2018年共有7个单位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5个村镇被命名为省级文明村镇,18个单位被州委、州政府命名为州级文明单位,5个村镇被命名为州级文明村镇,宝丰完小被命名为州级文明校园。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传承良好家风家训,以良好的家风支撑起良好的社会风气,5个家庭命名为州级文明家庭。截至2018年,全县共命名十三批文明单位(村镇),精神文明创建成果喜人。
实施社会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实施移风易俗客事从简工作,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以移风易俗客事从简为抓手,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客事少办,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有效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深受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和支持,乡风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大力实施脱贫攻坚群众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深入贯彻落实《云龙县文明委关于在全县脱贫攻坚战中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工程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政策法纪素质、科技文化素质、持家治家素质、生态环保素质提升“五大工程”,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并举,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健全整治不文明闹婚的工作机制,对不文明闹婚行为进行依法整治和处罚,使不文明闹婚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实施乡村文化氛围营造,以喜迎党的十九大、宣传党的十九大为契机,把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与实施喜迎党的十九大、宣传党的十九大乡村文化氛围营造工程紧密结合,以乡村文化更直观、更通俗地宣传、解读、阐释脱贫攻坚政策和“自强、诚信、感恩”精神。2017年来,全县共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历、“习总书记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宣传画以及脱贫致富感党恩对联3万多份,为喜迎党的十九大、宣传党的十九大和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深入实施了“文明餐桌行动”“文明礼仪行动”“文明旅游行动”“网络文明行动”,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2017年,全县共组建58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推动全县形成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创建、移风易俗、脱贫攻坚群众文明素质提升、乡村文化氛围营造等工作,进一步树立文明新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促进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有力助推云龙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兴文化,增强百姓文化获得感
首届中国白族吹吹腔艺术节
40年来,全县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诞生了一大批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创出新的局面。
云龙县首届民族民间文艺大会
文化队伍不断壮大。改革开放以来,云龙涌现出张长,陈青云,杨泽文,赵敏,杨卓如等一批作家、学者,他们的著作在省内乃至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2013年9月,成立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0月,云龙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审议通过云龙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选举产生了云龙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及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等,成立书法、美术、文学、诗词楹联等4个分协会。2014年5月,成立音乐、舞蹈、摄影家、民间艺术4个分协会。2018年,县文联各协会会员共300余人。
云龙县首届民族民间文艺、体育汇演全体代表合影
文化平台健康发展。1979年,《天池》创刊。1988年,《云龙文化》创刊,由县文化馆主办,为不定期刊物,至2014年共出版19期。1998年10月,《云龙诗联》创刊,作为《云龙文化副刊》发行,至2014年共出版15期。2014年《云龙文化》由县文联主办,共设置太极神韵、山地风情、比苏诗韵、图说云龙、云龙史话、校园新芽、天池艺苑七个版块,至2018年出版16期(总期35期)。
文艺创作持续繁荣。1988年来,先后出版发行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云龙卷》《云龙风物志》《云龙往事》《诺邓洞经音乐》《古镇旧州》《云南近代高等教育、金融、航空先驱董泽》《董泽略传》《云龙风物志》《千年白族村诺邓》《古镇宝丰》《记忆大井》《云龙风景名胜诗联选》《诺邓传统对联拾遗》《云龙气象》《云龙百年人物》《世界桥梁艺术博物馆:云龙桥梁》《云龙桥梁文化》《中国莲瓣名兰之乡:云龙名兰集》、《“太极之地和谐家园”云龙风光图册》《文化旅游摄影集》等一大批具有云龙特色和影响力的文艺精品。2013年—2018年,文联各协会先后开展“丹青翰墨缘,同绘中国梦”书画活动、“老有所为”书画活动、“抒写秘境云龙”文学采风笔会、“走进秘境云龙”书画采风、“生态云龙•醉美天池”摄影大赛、“重走盐马古道”文艺创作活动等一系列文艺创作活动,创作一批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
文艺活动精彩纷呈。1997年来,每年由宣传部牵头,科级、教育、卫生、文体、司法、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在全县联合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科技推广。2010年9月,以“弘扬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举办首届云龙传统文化旅游节。2012年9月,举办云龙县宝丰完小百年校庆系列活动。2016年1月,大理州2016年“三下乡”示范活动在云龙启动。2016年11月,以“文化云龙·健康山城”为主题举办迎州庆暨太极文化旅游系列活动。2017年4月,举办首届“太极—天池”山地自行车爬坡赛。2018年4月,举办太极文化旅游暨天池万亩梨花周系列活动。
“2012年新视角.魅力云龙”摄影赛颁奖晚会
生态云龙 醉美天池摄影大赛
太极文化旅游系列活动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云龙县文化产业开始萌芽,并取得一定程度的恢复性发展。2012年8月,成立县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文化企业的快速发展。2013年来,每年组织县内相关企业参加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对云龙特色文化产品等进行宣传推介。2015年来,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突出“民族团结、安全节俭、欢庆祥和、还节于民”的指导思想,持续引导民间团体、企业等组织开展好祭孔、火把节等民族传统节庆,在弘扬特色民族文化、聚集人气凝心聚力的同时有力助推了全县文化产业发展。2016年来,完成11个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2018年,全县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至101家。
县城火把节
(县委宣传部)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