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章

云龙县新农村建设纪实

来源于: 中国云龙 发布时间:2018-12-11 15:27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新农村建设

 

2007年至2015年,按照省委、省政府“一村一名指导员、一乡一支工作队、一县一个总队长”的基本要求,云龙县连续九年选派九批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到全县各建制村指导新农村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派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广大指导员主动作为、认真履职、成效显著,赢得了群众认可、社会认同、组织认定,为云龙县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谱下新篇章。

IMG_2200

美丽乡村


加强领导  高位推动

为强力推动云龙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县委、政府成立以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总队长任副组长的云龙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委政研室,为工作稳妥有序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严格执行“硬抽人、抽硬人”的要求,把一批优秀干部选派到基层,并采取党委部门包“弱村”,经济部门包“穷村”等做法,按需选人、因村定人。九年中,县委、县政府从县级及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9批463名干部担任指导员,与省州下派的243名指导员一并组建工作队,派驻到全县11个乡镇、86个行政村(社区)。全县落实好县工作队总队长兼任县委副书记、乡镇工作队队长兼任乡镇党政副职,任命乡镇党委专职副书记为副队长,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驻村开展工作搭建了平台。在指导员安排上,尽量做到驻村与派出单位的扶贫联系点挂钩。在经费上,以财政预算为主的方式,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全县累计安排100余万元保障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工作开展。领导组和县委新农队办每月不定时间、不打招呼,深入各村督查指导员工作开展情况,并在全县书面通报督查情况,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抓促有力,成效显著。

田园如画

田园如画


白石镇松水村太阳能路灯

白石镇松水村太阳能路灯


注重培训  提升能力

为帮助指导员提高履职能力,我县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全面加强每批指导员的教育培训。一是扎实开展岗前培训。坚持对每一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进行新农村建设政策、基本县情、工作职责、工作方法等知识培训,让指导员对驻村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二是将指导员纳入农村基层党建员范畴进行培训。结合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干群心连心” 等主题实践活动,把指导员作为培训对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业务培训,提升技能,固本强基,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三是编发指导员学习培训教材。结合实际,编制简明易懂的《农村工作200问》、《指导员培训资料汇编》等,提供给指导员学习。四是坚持横向交流互动。坚持每年组织指导员外出交流学习,吸借鉴先进地区在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农产品流通、乡村旅游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找准自己的特色谋发展。 


严格管理  促进落实

着力搭建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制度,营造氛围,助力指导员驻村开展工作。一是严格落实“五个一”要求。云龙县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县委、政府始终把下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始终坚持“有一名分管领导、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一批专门的管理人员、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一笔专项工作经费”,为工作推进提供坚实保障。二是抓制度建设与落实。制定出台了《云龙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及指导员工作实施意见》、《云龙县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管理办法》,完善了指导员驻村帮扶承诺制度、请销假审批制度和外出报备制度等管理制度,明确了乡镇党委、每支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每位指导员年度工作计划以及派出单位帮扶计划落实的工作要求,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及指导员工作日常管理规范、纪律制度严明。三是抓分类指导,注重发挥指导员优势。针对指导员各自不同的工作经历、专业特长、选派单位优势等方面的情况,开展分类指导,促进办实事。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驻村后,在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致富上下功夫,在村庄整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素质培训、产业结构调整、群众文化活动、救助困难群众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激发了广大农户建设家园的热情。四是抓协调联系,争取后盾支撑。坚持“骨干驻村、单位包村”的工作机制,实施机关领导干部挂钩行政村“八个一”工程,强化派出单位的帮扶责任,充分发挥部门的坚强后盾作用。派出单位认真研究解决指导员遇到的困难问题,积极解决工作经费,让指导员安心扎根农村,勤恳干事。五是抓宣传引导,新农村建设深入人心。注重新农村建设的舆论宣传,形成人人知晓新农村建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鼓励指导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心得体会,在简报、报刊杂志、媒体网站专栏上进行交流。九年中,全县共在省、州、县有关媒体和刊物上刊登各类信息120多条,印发工作简报150多期;在云龙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开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专栏,拓宽信息交流渠道,畅通信息交流平台,展现我县指导员风采,彰显农村建设新面貌。

“送和谐新风”——大理学院学生在汤涧村进行文化墙建设

“送和谐新风”——大理学院学生在汤涧村进行文化墙建设


山村文化长廊 杨利军摄

山村文化长廊 杨利军摄


茶山2

茶山


扎根乡村  倾情奉献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驻村后,尽快实现从机关到基层、从干部到“村民”的角色转变,融入基层,深入调研,立足实际,发挥优势,主动融入农村。九年中,共深入走访农户9.2万户(次),结对联户2800多户,发放《民情联系卡》,撰写民情日记;制订驻村工作计划900个,帮助所驻村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完善发展规划,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时,积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以调解纠纷和维护稳定为重点,帮助处理和解决好库区移民、征地拆迁、山林土地纠纷等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涉及面广的热点难点问题,消除了大量不稳定因素。九年中,指导员累计参与调解矛盾纠纷3700多起,有效调解2900多起。指导员驻村后走村串户,和群众拉家常,与农民做朋友,帮助群众理思路、办实事,认真履行“八大员”职责,在春耕生产、抗旱救灾、森林防火、困难群众的帮扶、基层党组织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换届选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组织的认可。

宜 居环境

宜居环境


助力发展  成效显著

云龙县属高寒、民族、偏远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九年中,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目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省级重点建设村项目为平台,积极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多方争取整合项目和资金,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指导员深入调研,全面掌握群众的愿望后,组织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新农村省级重点建设村、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中低产田地改造、农村交通通达和通畅工程、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五小水利”工程、财政奖补“一事一议”等事关农村生产发展的基础性项目建设,切实解决群众的吃水难、行路难、灌溉难、活动难等现实难题,为农村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九年来,共实施66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省级重点村建设项目,省级补助资金1920万元;九批指导员争取到大小项目870多个,涉及项目资金2.7亿多元,有力地推动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加速提升,农村面貌深刻变化。

云龙县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参与三清洁行动

云龙县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参与三清洁行动


DSC00209

志愿者


-1283

三清洁


同时,全县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有600多人次在村“两委”中任副书记和常务书记,有80多人担任“第一书记”,他们积极配合驻村党组织扎实抓好农村党建工作,协助驻村乡镇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积极协助村“两委”班子建章立制,完善了党务、村务公开、“一事一议”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村级组织做到按章理事、按规程办事,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给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指导员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自己,在基层实践中提高自己,一大批优秀的干部受到了省、州、县各级表彰,在农村第一线工作中脱颖而出,走上领导岗位,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队伍的健康成长。据统计,我县下派的950多名指导员中有130多名得到了提拔使用,约占下派指导员总数的14%。


一次次调研、一项项规划、一条条思路、一件件实事、一笔笔资金,为新农村建设描绘了浓墨重彩的图画,镌刻在云龙大地。这一路,他们洒下了每一滴汗水,都从村民群众心底开出最美好的鲜花,如今,已是一片花海,壮美如画。这一路,他们真情走来,用行动和身影撩动了群众的心弦,唱出了党和群众心连心的和谐乐章。

(县委政研室)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