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文章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章

扶贫工作

来源于: 中国云龙 发布时间:2018-12-11 15:27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扶贫工作


从1978年至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整整40年的辉煌历程。这40年来,云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反贫困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为云龙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改革开放40年云龙反贫困成就斐然

1978年以前云龙半数以上的人还在为温饱问题发愁,如今,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云龙有12万多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为全面小康打下了基础。曾经,云龙是大理州贫困人口最多的县之一,而现在是减贫人口最多的县之一,在2019年将实现脱贫摘帽。我们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一)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云龙县农村贫困人口从2014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2736元贫困线以下的有)12.9万人,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有4.5527万人,下降到2017年的2.0772万人,减贫1.982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 26.8%下降到13.55%。到2020年,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走上小康之路。

(二)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并且,随着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的调高,人均消费支出也呈现了加快增长的势头。

(三)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过去,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尤其是交通不畅,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现在,这一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实现了村村、社社通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此外,贫困村通电、通电话、能接收电视节目的行政村的比例已达到100%以。可见,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四)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水平明显提高,文盲、半文盲率持续下降,劳动力素质明显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巨大改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贫困地区社会保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40年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就

    扶贫政策的有效执行。云龙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对贫困人口实施特惠政策,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与此同时,我国加快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统筹扶贫政策,整合各项资金,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十一五”期间

云龙县扶贫开发工作实现了“四个转变”:逐步实现了由扶贫部门单线扶贫向全社会合力扶贫转变;实现了由救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实现了由分散式扶贫向整体推进转变;实现了由等靠式扶持向启动内力脱贫致富转变。同时,在实践中探索积累了推进扶贫开发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经验。一是只有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科学决策、落实政策、加大投入、完善措施,才能保证扶贫开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胆尝试、总结经验、宣传典型、解决问题,才能探索出一条符合各地实际的扶贫开发成功之路。三是只有整合资源、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四是只有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五是只有动员和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才能构建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格局。“十一五”期间,云龙县扶贫开发工作瞄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这一目标,以农户“八有”、自然村“六有”、行政村“六有”的“866”工程为重点,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有效的改善了项目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群众的生产生活能力,使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一)基础设施得到了切实改善。2010年末,全县公路里程达3912公里,比“十五”末增加2590公里,自然村通路率由“十五”末的42%提高到86%。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土地整理项目扎实开展。以沘江为主的河堤建设、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和人畜饮水安全工程扎实推进,新增引水和蓄水工程2097件,改扩建农灌沟渠38.95千米,改善灌溉面积达10000多亩,使容易遭受旱灾的贫困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增强。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增加到580万立方米,解决安全饮水人口5.8万人。通过实施中西部农网完善工程、无电地区通电工程等建设,农户通电率由78%上升到96%。

(二)群众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达到58410人次,使贫困村农户掌握了一门以上种养业技术,提高了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率。同时, 9个村共发展经济林果面积62140亩,随着经济林果的种植,贫困村农户的经济收入将会逐年增加。

饲料包谷种植现场培训

饲料包谷种植现场培训


(三)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整村推进实施以来共建人饮120件,管道1162千米,项目村村民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建沼气池514口,节能灶8494口,使农村餐饮卫生明显好转。同时,实施了“三改三建”,其中:新建和改造房屋514户51400平方米,改厕4592户,公厕156座,改厩4262户43650平方米;庭院硬化3729户111870平方米;建设水泥路113370平方米,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明显得到了改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27期2版河南村美丽建设

河南村美丽建设


(四)劳务扶贫项目,实现了“输出一人,富裕一家”目标。共转移培训12043人,100%实现了转移就业,培训输出创收达到156万元以上,参训输出人员工资性收入月平均达2500元以上。

精准扶贫电工培训

精准扶贫电工培训


(五)项目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在坚持项目公示、公告切实赋予群众“三权”的基础上,县扶贫开发办、县财政局组织专人对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及时进行跟踪督促检查,保证了扶贫项目资金安全高效地用于扶贫事业项目。2010年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贫困村低收入人口已基本脱贫解困。

“十二五”期间

云龙县扶贫开发工作,紧紧瞄准贫困群体,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加大投入,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为扶贫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在专项扶贫政策、行业扶贫及社会扶贫等三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得到了全面的落实。

(一)专项扶贫支撑有力。通过加大专项扶贫投入力度,夯实整村推进平台,扎实推进产业扶贫、扶贫搬迁、雨露计划,推进两项制度衔接,充分发挥了专项扶贫的主力军作用。

(二)扶贫投入力度增强。2011年和2015年,全县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达25106.66万元,其中争取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6788.9万元,省级财政资金4217万元, 州级财政资金1088万元, 县级财政资金2982.76万元。在上级扶持的同时,县级每年安排的配套资金平均在600万元左右,为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产业扶贫投入超历史。扶持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是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通过财政投入、信贷支持等方式,投入产业专项资金1074万元和财政奖补资金703万元,扶持产业项目17个。已基本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产业布局。坚持按照“整村推进推到哪,产业扶持扶到哪”的原则,将整村推进村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的70%以上主要用于产业发展和能力建设;通过创新扶贫贴息贷款管理模式,将扶贫贴息贷款分配权下放到乡(镇),安排贴息资金3.2935亿元,拉动扶贫产业贷款规模60亿元以上;在全县18个村开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50万元,有效破解了试点村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筹资难的问题。产业扶贫投入力度之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关坪乡纹党参育苗基础

关坪乡纹党参育苗基础


云龙县长新乡金银花连片样板种植 (1)

云龙县长新乡金银花连片样板种植


(四)扶贫搬迁完成超计划。扶贫搬迁作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坚持把扶贫搬迁作为扶贫到户的重要举措,建立扶贫搬迁对象实名制,切实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搬迁计划,真正解决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贫困户的生产生活问题,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共落实扶贫搬迁资金356.5万元,共搬迁173户667人,完成计划110%。

苗族同胞喜迁新居

苗族同胞喜迁新居


(五)雨露计划稳步实施。2011以年,按照专项扶贫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明晰了工作重点、对象范围、补贴方式等,使雨露计划项目管理更加规范、简便、有效。通过实行补贴资金“一卡通”直补到户,既瞄准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又规范了培训资金管理,确保了资金安全运行。投入专项资金720万元,培训转移10000人,通过培训,提高了劳动转移对象的业务技能、增强就业能力,为推进扶贫纲要和规划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

(六)“两项制度衔接”扎实推进。在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衔接扎实推进的基础上,为加强对贫困人口识别的动态管理,2011年以来,建立了重点县农村贫困户信息系统,并在全县范围内推开;加强扶贫统计监测,不断提高扶贫统计数据质量,强化基础工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正确把握县情、乡情、村情,准确把握贫困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七)行业扶贫彰显合力。认真履行扶贫责任,强力推进行业扶贫,在整合资源、支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行业联动,合力支持扶贫攻坚的机制已基本形成。2011年以来,全县行业部门投入到片区和乡(镇)扶贫项目资金达到13.3亿元,为我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八)社会扶贫显现活力。通过不断完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社会扶贫帮扶机制,我县已基本形成党政机关定点帮扶、社会团体救助扶贫、公司企业共建扶贫的社会扶贫新格局,显现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

爱心企业向我县捐赠扶贫款

爱心企业向我县捐赠扶贫款


脱贫攻坚捐款仪式

脱贫攻坚捐款仪式


上海华侨摄影协会帮扶宝丰完小捐赠仪式(王文松摄)

上海华侨摄影协会帮扶宝丰完小捐赠仪式(王文松摄)


“十三五”期间

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期间最大的民生工程。我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上,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层层落实脱贫攻坚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16年以来,云龙县坚持精准、问题和目标导向,强化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抓实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等工作,全现投入各类扶贫资金达7亿多元,47772个贫困人口可望实现脱贫,脱贫攻坚工作再获阶段性成效。

(一)聚焦精准,抓实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按照“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应扶尽扶”要求,认真开展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贫困对象实现了从基本精准到比较精准到全面精准,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下坚实基础。全县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2649户47772人,已脱贫6352户24787人,未脱贫6292户22985人,贫困发生率为13.55%。

(二)聚焦住房,抓实贫困户安居工程。为切实保障贫困户有安全稳固住房,通过实施“搬、改、兜”(即易地搬迁一批、农危改一批、兜底保障一批)解决贫困户住房问题,实现年度脱贫人口都有住房保障。第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象654户2360人,集中建设安置点17个;第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象903户3466人,集中建设安置点4个。搬迁任务均可在规定时限内完成; 通过实施整村整乡推进安居工程、扶贫搬迁、抗震安居、特困户住新房等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全县农村农民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2009年至2016年共实施了23823户的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项目,其中D级危房改造实施了14562户,C级危房改造实施了9261户,共投入补助资金15046.8万元; 通过实施“户户排危”工程,解决住房安全有保障农户20530户。

深沟箐安置点

深沟箐安置点


(三)聚焦收入,抓实产业扶贫。按照“因地制宜、长短结合、短能脱贫、长能致富”的思路,创新推广“党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等模式,着力增加贫困群众的资产性、工资性、经营性收入。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持48.6万亩的同时,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截至目前,全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48.27万亩,实现粮食总产13.84万吨,建成泡核桃基地130万亩、生态茶园4.2万亩、麦地湾梨4.9万亩、花椒6万亩;中药材产业方面重点发展金银花5万亩、红豆杉4.9万亩,附子7300亩、纹党参9600亩、滇重楼5400亩、油牡丹1000亩、百合1200亩、滇红花1500亩,灯盏花1000亩,秦艽、滇龙胆草、金铁锁、天麻、三七、白芨、防风、桔梗、白术、珠子参等中药材种植面积快速增加,全县中药材动态保有量达15万亩;成功推广藜麦400亩、辣椒4000亩、车厘子4000亩、香橼300亩、魔芋2000亩,葡萄、枇杷、火龙果2500余亩。其中:泡核桃产业涉及农户44283户农户、麦地湾梨产业涉及13015户农户、茶叶产业涉及农户3458户、花椒产业涉及农户13453户、金银花产业涉及12987户农户、纹党参产业涉及1262户农户,带动了   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实现了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建立了风险补偿金制度,筹措风险补偿金1150万元,确保有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户每户可获得3万元至5万元的小额贷款,2017年共发放产业扶贫贷款2亿元,其中13048户贫困户获得到户贷款支持,产业扶贫贷款已全面完成我省下达的任务,贷款数额全州第一;筹措互助资金2019万元,组建互助社68个,累计发放借款2754万元,累计受益农户1926户。通过产业扶持、小额贷款、互助借款,农村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脱贫实力不断增强。


泡核桃 (1)

泡核桃 

矮脚鸡养殖

矮脚鸡养殖


富民产业—花椒

富民产业—花椒


富民产业—肉牛养殖

富民产业—肉牛养殖


黑猪

黑猪


(四)聚焦健康发展、严格落实“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通过“五重保障”,确保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严格落实“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符合转诊转院规范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兜底保障五重保障后,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际报销比例达9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个人年度支付符合转诊转院规范的医疗费用不超过当地农村可支配收入。截止目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累计就诊人次75045人次,累计保障支付2505.35万元。其中:门诊就诊70211人次(含特殊、慢性病),医疗总费用420.15万元,统筹支付230.67万元,一般诊疗费全额支付;住院4834人次,总费用2291.98万元。五重保障基金支出:基本医疗保险1719.74万元、大病保险372.06万元、补充保险147.94万元、兜底34.94万元,累计支付2274.68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各项医疗保障待遇的落实,有效解决了“因病返贫”的问题。

(五)聚焦教育发展、全面落实控辍保学。一是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层层签订控辍保学责任状,落实“双线六长”责任制,健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教育,扎实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义务教育适龄子女“一个不少”保障工作。通过进一步落实职责、工作推进,控辍保学成效明显,截止7月5日共劝返回校就学的辍学学生23人,劝返率88.5%%;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辍学率为零,初中辍学3人、辍学率0.04%,建档立卡贫困户适龄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保持“零”辍学。二是有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6年9月我县启动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工作,全县规划征地318.5亩、土建项目363个及设备设施采购,总规划投资3.12亿元,其中征地费用0.2亿元、前期工作费用0.2亿元、设备设施采购0.6亿元、土建项目2.12亿元。三是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结合各级资助政策及《云龙县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办法(试行)》,认真开展2018年春季各项学生资助。2018年春季实施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共1193人,资助17.895万元。普高助学金969人,资金110.325万元;普高免学费、住宿费2018年春季实施970人,资金44.972万元;普高建档立卡生活费补助753人,资金94.125万元。中等职业免学费实施1565人,资金156.5万元;助学金实施5607人次,发放资金 112.14 万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润雨计划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7-2018学年资助62人,资金12.4万元。同时全面落实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两免一补”等义务教育普惠政策。现阶段已开始“生源地助学贷款”电子化合同贷款工作和新学年学生资助工作,学生资助有序进行。

图1   原汤涧完小全景

原汤涧完小全景


图片1 新建汤涧九年制学校中学教学楼

新建汤涧九年制学校中学教学楼


(六)聚焦发展,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紧扣贫困县、贫困村脱贫退出标准要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健全项目资金整合、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等工作机制,加快贫困地区水电路网建设。全县整合资金7.048亿元,建成水利设施16件,修建沟渠43公里,实施中低产田改造662.33公顷;铺设饮水管道95.13公里,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得到全面提升,基本解决全县农村饮水安全;架设农村通电线路44条1678公里,自然村实现全部通电;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为5180公里,其中国道1条136.9公里,省道3条168.113公里,县道9条207.787公里,乡道94条810.576公里,专用线1条8.193公里,村道1111条3848.431公里,公路桥梁86座3243.77延米。全县通乡公路实现100%的沥青路面或水泥路面,11个乡镇86个行政村已全部通硬化路,全县有1372个自然村,均通公路,自然村通公路率达100%;完成11个村级文化室,建成11个标准篮球场;通过有线、无线、卫星等覆盖方式,全县所有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贫困乡村基础设施短板不断补齐,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村庄道路硬化

村庄道路硬化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如今,一项项富民产业风声水起,一座座扶贫搬迁新居拔地而起,一条条平坦的富民路直达家门。随着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推进,云龙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幅富裕和谐的美丽画卷正逐步绘就。

(县扶贫办)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