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理论实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理论实践

气象观测场的变迁

来源于: 大理日报 发布时间:2018-10-10 11:02 发布人:云龙管理员

□ 杨 丽 

 改革开放之初,我还是一个初中生,当时同学们课余饭后总是到气象站观测场边背书,看到绿茵茵的观测场上那个不停转动的风向标、洁白的百叶箱、排列有序的各种仪器,当时我觉得这些仪器居然能预知未来的天气,对这个神奇的观测场充满了好奇。 

九十年代初,我跨出气象学校的校门,回到了云龙县气象站工作,加入到气象这个大家庭中。看着眼前的一切,刚刚参加工作的我心里顿时凉了半截。气象站没有大门、围墙,办公室是3间小小的、低矮的平房,观测场是16×20的小观测场,计算统计数据使用的还是算盘。台站的同志都打得一手好算盘,才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记得当时最害怕的就是冬天的早晨,冻僵的双手哆嗦着在零下低温中进行融冰工作,做预报靠的是每天中午两点通过站上那个破旧的收音机接收省局的广播,由于高山峡谷的阻挡,常常听不清楚广播的内容,尤其是遇到天气不好,广播效果差的时候,急得值班人员只能不停地拍打收音机。老同志告诉我,观测场就是我们的“饭碗”,准确、及时地完成观测任务是我们的工作职责,到了观测时间不管天气如何恶劣,哪怕是天上“下刀子”,也要到观测场把数据读取回来,听了这句话我第一次感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进入新世纪,在上级的关心下,云龙县气象站配备了第一台电脑——联想奔月。观测场里读取数据回来后,只要输入电脑,电报就自动编发出来,月末的时候鼠标一点,报表就生成了,站上那个用了将近40年的算盘终于束之高阁,观测员再也不用在昏暗的灯光下抄录报表,工作量大大减少了,错情也大大减少,工作质量明显提升。随着9210工程的建设,值班室楼顶安装了卫星接收天线,县级气象台站也能接受到卫星云图、实时地面、高空资料、各种数值预报产品,站里的那台收音机正式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2002年,依托丽江雷达站的建设,观测场改造成了25×25的标准观测场,在全州率先安装了ZQZ自动气象站,实现了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由每天观测3次发展为24小时不间断观测、传输;2006年10月份在全县所有乡镇安装两要素自动气象站,几代气象人的梦想在我们这一代得以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中国气象局大力推动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业务水平突飞猛进,气象设备建设日新月异。投资近千万元的云龙国家气象观测站完成搬迁,台站面貌得到完全改观。观测场里的设备全部更新换代为新型自动气象设备,安装了能见度、天气现象自动观测仪,40多个区域自动气象站遍布乡镇、村,观测业务逐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正在向无人值守发展。值班员足不出户就能观测到气象数据,采集到的数据在3分钟内就能通过气象内网自动传输到省局、中国局、参加全球交换。同时每分钟都有大量的数据通过气象内网发布到各级气象台站,卫星云图、雷达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各级气象台站的探测资料实时推送到各级预报员桌面上。遇到有灾害性天气可以随时与上级台站进行会商,发布的预报预警越来越精准。 

时间如白驹过隙,三十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三十年来一个小小观测场的变迁,从小到大,由人工观测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折射出的是基层气象部门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录了时代发展的轨迹,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迁。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