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驴友分享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驴友分享

“古董”里的乡愁

来源于: 中国云龙 发布时间:2017-12-28 14:33 发布人:云龙县管理员

◆ 赵雪梅

前些日子,老家一位亲戚病重,我们一大家子趁着周末回老家看望,到村口的时候,弟媳看到一个精致的竹编工具被村民扔到了路边,觉得可惜便把它捡回了家。还别说,回家洗净晾干后,连小时候常看常用的我都觉得是个不错的“古董”,因为它见证了几十年来时代的变迁,藏着那时那代人的浓浓乡愁。

这个被丢弃的竹编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家庭还再普遍使用的一种容器,因为容量不大,主要用来装鸡蛋、大米等家里少有的“宝贝”。在我的记忆中,那个年代,类似的竹编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床上垫的弹席、装粮用的大篾箩、背粮用的小篾箩……还有很多很多,可惜我只知其白语名字,不知如何用汉语来表达,也许这也是我对它们念念不忘的原因吧!

因了竹编工具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家里自己能编制的只是一些简单的工具,于是每年六七月份,都会有一些外地的专业竹编艺人到村子来给需要的村民编制工具,其中需要量最大的是打荞子时用的大垫子,白语为“给布桌”,还有装荞子用的大篾箩。那个年代,生活在高寒山区的我们,荞子是家里的主粮,所以每家每户都特别注重荞子生产的全过程,尤其到了收获季节,家家户户都要抢在天气晴朗的日子,背起垫子、拿起麻布做的大口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齐上阵,确保荞子颗粒归仓,而在这个收获的过程中,“给布桌”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也给那些竹编艺人提供了赚钱养家的机会。

除了竹编工具,木制工具也在那个年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常用的是木制背水桶和猪食桶。那个年代,农村普遍没有自来水,我们村子四五十户人家就统一到村子旁边的一条小溪里背水喝,为了方便村民接水,好心人选择了一个地势较高的地方挖了一条沟,用木头做了一个引水槽,清澈的水从高高的水槽往下流,村民背起水桶,站在水槽下直接接水,待水接到三分之二左右即可背水回家。可别小看了这个活,不会的人接水时水与桶口对不齐,水就会流到身上,即便能顺利接到水,背起水走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步伐一乱,水就会把你的身子泼个透湿。记得我第一次背水时,接了二分之一的水,顺利背到家的不足三瓢,还弄了个半身湿。如今,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有的还安装了太阳能,背水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但有过背水经历的人估计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个“第一次”。

木制猪食桶给我的印象可谓深到了骨子里。六七岁的时候,父亲外出求学,两个弟弟还小,家里母亲一个人要承担所有的农活,于是小小年纪的我,在课余时间帮妈妈承担起了一部分喂猪做饭的活,可是木桶本身就很重,再往里盛猪食,还要提到三四十米远的地方,有时候走到半路,摔一跤,猪食散了一地,又要从头再来……其中的酸甜苦辣现在都还历历在目。后来父亲给我买了一个小型塑料桶,提猪食不再那么费力了,我高兴得天天都帮着妈妈喂猪,直到外出读书离开了家。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曾经离不开的那些竹编的、木制的、麻织的、石做的、铁打的形形色色的生产生活工具很多都已成为了“古董”,或被珍藏在房屋的某个角落、或早已被人们丢弃而不见了踪影,但藏在其中的乡愁就像一幅永恒的影像,深深地刻在了那代人的心中。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