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文艺创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艺创作

我的家乡

来源于: 中国云龙 发布时间:2017-11-14 17:19 发布人:云龙县管理员

——向十九大献礼

□ 黄 忠

双节临近,难得小长假,我们一家四口,也回到老家,想陪陪年迈的父母。走进诺邓村,游人如织,车水马龙,停车场被挤得满满当当,来自全国各地的车牌,有操着各种口音的游客。昔日偏僻的小村庄因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也让世界开始了解诺邓,是火腿成就了诺邓,还是诺邓成就了火腿,不得而知。

走进村子,许多游客驻足在盐文化博物馆,不断的按下相机的快门,一根斑驳的烟囱矗立在博物馆中央,导游精彩地介绍着诺邓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汉代时已经开发了诺邓井。诺邓因盐而兴盛,曾经一度成为滇西的经济重镇,成就了辉煌的诺邓历史,这根粗大的烟囱也成了我儿时最好的记忆。只要每天烟囱中有滚滚的浓烟冒出,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就不用愁,父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喂好牲口,赶着两匹骡子上山砍柴,卖柴给盐厂,在家里,不时从对面山坡上传来父亲粗犷悠长的吆喝声,那声音使我内心更加安定,父亲每天能挣个三十来块钱,一个星期下来,家里能有两百块左右的收入,在这当时已经很不错了。遇到村里赶集,母亲还能买点肥肉,做成可口的红烧肉,让我们解解馋。我们小伙伴也常常跑到盐厂的柴堆上玩耍,捡里面宽厚的树皮,用小刀削成小车,用橡胶盖作轮子,制成小火车,这是当时最好的玩具。如运气好,遇到煮盐的大叔心情好,还能从盐锅中捞两三个洋芋给我们吃,那咸咸的、香香的味道,至今让人垂涎欲滴,回味无穷。

其实,当时诺邓大部分村民就是靠着村头的盐井养家糊口,维持生计,虽不富裕,但总能填饱肚子。直到后来我考取了师范,父亲依旧砍柴来供我读书,只是因为我的开销加大,家里更加拮据,是盐井助我完成学业。诺邓村自古就注重文化教育,许多和我一样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海盐的冲击,诺邓盐因成本较高,无法继续经营,一度停产关闭。那根寂寞的烟囱,就孤零零地立在那儿,无人问津。诺邓人为了生计,开始大量外迁,开荒种地,到处漂泊。父亲也加入开荒的队伍,为了一家的生计,开始垦荒种地。诺邓村的发展也开始走入最低谷,变得落后贫穷,许多人开始纷纷逃离,父亲的斧头也变得锈迹斑斑。所有的事物都在岁月流逝中慢慢变成了历史,一切都沉淀下来,静静的躺在岁月老人的怀抱中。

2005年随着诺邓旅游业的开发,宣传的推进,诺邓神秘的面纱被世人揭开。人们开始走进诺邓,了解这个古老而近乎原始的村庄,诺邓人开始诚惶诚恐、将信将疑,许多人开始观望,对于相对闭塞的村庄,乡村旅游是个全新的词语。村中陆续出现了 “古村吃住店、客栈、咖啡屋、青旅等”新鲜事物。父亲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在州博物馆的帮助下,将祖上留下的许多古董和文物,结合我家古宅的历史,在村子开办了全国第一个“家庭生态博物馆”,给游客介绍诺邓的历史,我家的文物等,开始放下斧头和锄头,当起了地地道道的“导游”。

特别是2012年随着《舌尖上的中国——诺邓火腿》的播出,使诺邓的名声大噪,许多食客奔着诺邓火腿而来。诺邓人又看到了希望,村子里的客栈、咖啡屋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村民有的将自己的房屋出租、有的做起了小生意、有的经营火腿,村子中又是一片繁忙的景象,祖祖辈辈靠盐井生活的人们,将开启新的生活。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盐厂那根烟囱依旧静静地立着,那浓烟滚滚的景象已成为过去,而烟囱成了诺邓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诺邓的名片、地标。

父亲也早已将自家开垦的荒地退耕还林,种上核桃树。在家精心打理着博物馆,每天乐此不疲地向游客讲解。随着家庭收入地增加,今年还开办了客栈,父亲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在庭院中栽种了花草,妆点着这古老的庭院,让古宅换发出新的生机。村民环保意识,卫生意识、保护意识、文明意识明显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近年由于国家扶贫力度的加大,不断加大对古村的修复与保护,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村庄一天天变得更加优美、宜居。父亲讲解完最后的一拨客人,抱着今年刚满十个月的小孙子,享受天伦之乐,深情地对孙子说:“我做梦都想不到,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我已经知足了,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新中国”,这是一名最朴实老百姓的心里话。

傍晚我下到停车场,诺邓村早已华灯初上,古戏台前的空地上,一群中老年人在音乐地伴奏下跳起广场舞,从大伙开心的笑容可已看出,他们的生活和城市的居民已经没有区别,一幅国泰民安、村民安居乐业图展现在眼前。

回望古村,一根依旧矗立的烟囱、一位农村赶马老人的故事、一段沧海桑田的历史,一个古村的蜕变,不正是祖国农村巨变的缩影。这幅村民和乐的生活图,不正是小村给祖国“十九大”最好的献礼吗?祝福亲爱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