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文化遗产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化遗产

云龙天耳井古戏台——重现中国传统村落的古韵悠长

来源于: 中国云龙 发布时间:2017-10-18 15:54 发布人:云龙县管理员

◆ 李根华 文/图

李根华摄 (35)

一串串“叮当叮当”的风铃声,音色暗哑、质朴悠远,牵引我循声探寻,原来是村子边、狮尾河畔刚修复的古戏台,四个檐角的风铃,被再一次鸣响。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四,我特意在下午下班后,赶回天耳井老家祭祖烧冥衣,竟第一次“遇见”了这修复“一新”的古戏台。这个一直被天耳井人叫做“公园”的地方,再不是我记忆中那个破败的配电室和牛马畜圈,而重现了村里老人们回忆里那个大气、讲究、热闹的所在。

天耳井是云龙“八大”古盐井之一,早在明朝年间即已开发,村名也因此而得,并一直沿用至今。古戏台便坐落在“天耳古盐井”对面,据《村志》记载,古戏台首次修建年代不详,后毁于一旦,现在的戏台复建于民国二十三年,即公元1934年间。戏台建在高约90公分的石台子上,为二层全木架结构,高约15米,长宽各约8米,两层总建筑面积340多平方米,屋顶四面出水,单檐无斗拱,四角飞檐塔顶,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堪称大理州范围内现存样式最好的古戏台之一。

过去,天耳井一带民间自行组建戏班,曾流行过唱花灯、唱滇剧,古戏台以一层用作唱戏表演,二层为休闲场所,这与诺邓村古戏台、长新大达村古戏台以第二层作为舞台有所不同。我猜想,这是为了拉近表演者与观众的距离吧,让观众看得更真切、更入戏,还不必承受长时间仰视带来的脖子酸痛,而且台上台下方便互动,让那些掌声和欢呼,来得更直接一些。

我家祖上是村里节俭的小地主,以前听现年92岁的奶奶说过,我参过军、打过仗的爷爷在世时,也唱得一腔好戏,在村里颇受欢迎,村头至村尾人尽皆知。想起这些,想到今日对先祖的缅怀,望着矗立眼前的古戏台,聆听着音色暗哑的风铃声,我思绪纷飞,感慨万千。

我登上了古戏台的第一层,四方的圆柱和方柱分布有序,在斜阳下排列着倒影,舞台门面左右方柱底座的石狮遥相对望着舞台中心,戏台前面一方平地空空荡荡。我遥想当年的爷爷,不正如现在这个年岁的我吗?在那个解放前后的年代,与他一起演出的同伴,该身着怎样的戏装,演唱着怎样的故事,怎样的岁月和人生?抑或是演绎着一出又一出独角戏,是否在台前展示着风光无限,而在幕后流露着黯然神伤?

我拾级而上,来到了古戏台的第二层,凝视楼顶梁柱的榫卯接缝,凭栏远望村里的青瓦白墙和炊烟、夕阳,沉醉于檐角风铃的摇摆晃荡。我想到了“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想到了风筝飞得再高,终逃不脱那根不断的线,一如曾经毅然远走的我,头也不回地离开这个已经落后的小山村和先祖遗留下的破旧的四合院,只身去闯荡另一片天地,雄心勃勃,不惧风浪......却在为人父母之后,在历经岁月的雕蚀之后,渴望着回来这里找寻童年,回味乡愁。

古戏台对面的“天耳古盐井”小时候见过,隐约记得有方形的石砌井口和近旁破旧的盐井房。而今,盐井房早已颓败成土堆,被洋丝瓜浓密的藤蔓肆意覆盖,藤蔓之下的古盐井口更是不知所踪,只从周边的民居格局略微可以想象这一块地方曾经的名声显赫与热闹非凡,而何时能够重现,已然成为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和企盼。

另据记载,天耳井还有一处古戏台曾建在村尾的三崇庙一带,一遭毁坏后再没有复修,戏台的位置和曾经上演的悲欢离合一起成为了谜团,埋葬在岁月的尘土之下,湮灭在三崇庙、关帝庙的鳞次栉比之中。

庆幸的是,除了这刚抢救修复的古戏台之外,天耳井还有尚且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河岸、古桥、庙宇、亭楼若干处,兀自静守着一隅,保存着古村更多的往昔和不为人知的秘密。作为中国传统村落,即便你是初次到来,也仍能从那悠长的巷子和近旁斑驳的石头上,捕捉到天耳井曾经作为“盐井”而繁华一时的影子。

从今以后,如若再有人来,只需到进村口不远处,看一看古戏台,便能感受到天耳井的古韵犹存。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