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文明云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明云龙

【云龙榜样】不给政府增添麻烦,更不能敲企业竹杠

来源于: 中国云龙 发布时间:2017-10-11 11:22 发布人:云龙县管理员

——记云龙县原表村乡老人大主席、优秀共产党员 张济龙

1

2

“在苗尾水电站移民搬迁中,按政策他本可以将媳妇、儿子、孙子都列入随迁人口,享受基础设施配套费、移民搬迁奖补等政策,可多得六、七万元,也可以选择集中安置,在鲁羌新迁建集镇里划一块宅基地,一转手就可以卖二、三十万...... ”面对这样“发财”的好机会,他却说,“党培养了我多年,退休后有一份工资,这些足够了,生活过得去就行,不要给国家添麻烦,我不会给人大抹黑……”。面对可以多拿三十多万的移民安置费,他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选择自行安置方式回到了大山深处安家落户,对于他的这一举动,广大干部群众深深的感到由衷的敬佩,认为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杨善洲式的好干部”。

“金钱面前看人品”,他家庭条件并不好,但在利益面前却不动心、不私心、不贪心,坚守做人做事的底线,以对党的忠诚放弃了个人利益和享乐,用自己的行动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他就是云龙县优秀共产党员、原表村傈僳族乡人大主席、退休干部张济龙。

3

作为生在表村、长在表村的基层干部,张济龙大叔既有与广大移民一样的“故土难离”的情结,又深知苗尾水电站建设的重大意义,看到苗尾移民后的发展远景。在移民工作中,他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带头执行移民政策,主动宣传移民政策,积极签订移民搬迁协议、拆除移民房子,为电站建设尽其所能做点工作。

张济龙大叔的老家在科立村庄房村民小组,地处澜沧江东面的大山上,海拔2400米左右,站在山顶上可见澜沧江西岸的乡政府,直线距离也就是5公里左右,而群众从街上背一背物资回到家要走四至五小时,少不了流淌一身汗水,走一次怕一次。1965年张济龙离开村庄参加了工作,长辈们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出去了就好好干,将来在河谷交通便利的地方安个家,不要再回来了”。

4

80年代末期,表村傈僳族乡即现在的苗尾傈僳族乡正式成立,张济龙一直在基层工作,先后担任副乡长、党委副书记、乡人大主席等领导职务。苗尾傈僳乡机关地处澜沧江西岸一片海滩上,成立初期除乡级机关外没什么居民户,为增加集镇的人气,党委政府周转出了一部分土地,提供给干部群众建房,张济龙也划到了一块宅基地,并建盖了一院简易房子。1996年11月,张济龙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从原表村傈僳族乡人大主席的岗位上提前退休,想着这回可以在这里安度晚年了。

哪想到,2008年开始,苗尾电站建设启动,原表村乡政府所在地要被淹没。苗尾水电站建设,张济龙和其他移民一样,面临再次建设家园的选择。

苗尾水电站移民安置给张济龙带来了“机遇”。一是“发财”的“机遇”:张济龙的房子原来只是建了一栋小平房,修了围墙但还没有粉刷,预留着有条件的时候建盖正房的地基,他有足够的时间在苗尾电站开工建设前将正房建起来,等到移民搬迁时就能赔偿到一大笔资金,但他没有这样做,就连该粉刷的围墙也没有粉刷,该装修室内一下也没有装修,张济龙大叔说:“2008年就听说要建设苗尾电站,大家都劝我把正房建起来可多赔好多钱,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应该保持我的“党节”,我怎么能这样做,干部都这样做了,那普通老百姓的工作又怎样做呢。”二是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安家的“机遇”:苗尾水电站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安置施工区移民,第二期安置库区移民,云龙县委政府出台了人性化的移民安置政策,移民可自愿选择集镇安置与农村安置、集中安置与自行安置,每个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投入都在千万元以上,通路、通水、通电、通车,美化、绿化、亮化工程齐备,张济龙大叔也象其他移民一样,可自主选择到新集镇安置点或其它任何一个安置点安家。三是让家属子儿脱离农村的“机遇”:张济龙大叔在乡上任职的时候是一名德高望重的干部,他可以打打招呼,让自己的子女到乡政府下属的站所当个临时工,有机会可以转正,但他放弃了多次帮助妻子和子女脱离农村的机会,现在妻子和儿子全家依然在山区农村生活。

面对好多的机遇,张济龙大叔最终选择了自行安置,又要回到出生的地方安家了。对于张济龙大叔的这一选择,周围的移民和一同共事过的干部都不能理解,有的劝他说:“现在审批宅基地的政策越来越严格,将来有钱都很难在交通沿线买到宅基地,在鲁羌新迁建集镇里划一块宅基地,现价20万左右,要不了几年就可涨到30万左右了”。也有的亲戚劝他说:“以你名义把宅基地拿给我们建房,我们补给你一笔资金”。这些劝告都被张济龙大叔谢绝了。他说:“苗尾水电站建设会给我们县乡带来最大的发展机遇,我老了,不能直接参与贡献一份力量,这已经很遗憾了,但是我也不能给政府增添麻烦,更不能敲企业的竹杠”。

苗尾水电站大坝、机房和大部分库区都在苗尾傈僳族乡境内,受到库区回水影响,苗尾乡集镇要整体搬迁到下游30公里处的鲁羌,机关搬走了、市场搬走了,干部群众都有很多想法,这就增大了集镇移民搬迁的难度,因此,县级所有的部位都挂钩包保了移民户,张济龙大叔也成了县人大常委会机关的挂钩包保户,人大机关移民工作组长蔡学锋告诉我们:“象张济龙大叔这样的党员干部现在很难找啊。我们从第一次进来他就主动来找我们了,表示要带头执行移民政策,主动宣传移民政策、签订移民搬迁协议、拆除房子,在工作推进中,他都走在其他移民户前列,也给其他干部带了一个好头”。

5

移民工作难,难在群众的思想不通,对党委政府的政策措施不理解,对电站建设的深远意义不了解、不明白。科立村党总支书记张益中是张济龙大叔的亲侄儿子,他介绍说:“这几年移民工作确实难做,实物指标调查时漏登了几棵小树、一点临时建筑、边边角角一点点地块,移民都不会放过,可是我叔叔就不一样了,他家院子里栽了好多树木、我婶娘也可以列入移民人口、可名正言顺享受集中安置政策等等,他都放弃了、不要了。如果人人都能像他一样,移民工作就好做多了,也就不会有那么多问题了”。

今年,苗尾水电站移民安置将全面完成,年内还可实现苗尾水电站建成发电目标,澜沧江两岸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移民新村,苗尾傈僳族乡境内复建修建了上百公里的公路,投资8000万元,在澜沧江上复建新建了4座跨江大桥,看到这些变化,张济龙大叔心里乐了,他对于自己当初的选择从始至终都没有后悔过。

张济龙大叔老家山高路远,退休的时候的时候还不通路、不通电,基本的教育卫生服务设施都没有。问到他为什么放弃在集镇地区居住,他用平常心回答说:“生我养我的地方就是我的根,参加工作打拼了好多年,现在退休了,就想把欠家乡的补一补,用剩下的时间为乡俚服务,特别是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要为老家群众出点力。”

在张济龙大叔的带领下,庄房极其周围的傈僳族山寨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公路通了、输电线路架通了,山林绿起来了,群众收入增加了,以前不敢想的事情都办成了。村民刘桂文说:“张叔居住的寨子和周围的几个社以前的路非常难走,山上到处是岩子、陡坡,就像刀削一样,里程特别长,修路非常艰难,但他回来后,经过多方呼吁和争取项目,发动群众主动参与,经过不懈的努力,路还是修通了。现在,寨子里的事情,需要张叔出面协调的时候,他二话不说就来了。”

6

张济龙大叔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在邻里的眼里,他非常勤劳,回到家乡这几年,天亮就能看到他在地里劳作,种了很多果树,有梨树、花椒、苹果、木瓜等等,嫁接了许多泡核桃树,他不仅自己发展起来,还带动乡亲们栽种果树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

张济龙大叔的老伴茂开是个傈僳族妇女,传承了傈僳族勤劳善良的美德,嫁给他50多年来,一直在照顾老人,扶养儿女,无怨无悔。张济龙大叔一直觉得亏欠老伴就是没有给她一个富足的家,不能让她到城里养老。退休后,儿女也大了,本想把她接集镇居住,哪想到电站建设需要征用他房子,又回来了山上居住。

7

“我房子补偿到的20多万元移民款,分配方案已经想好了,10万元留给孙子用于读书,剩下的10万元留给老伴作为养老之用。” 张济龙告诉我们,这就是他对家人的一点点补偿。

文图:杨学禹 李少军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