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文化云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化云龙

【文化云龙】踏歌深山处 舞醉山谷间

来源于: 中国云龙 发布时间:2017-08-11 19:54 发布人:云龙县管理员

山与水在云龙的广阔土地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描绘出一个孕育人民生活的富饶空间,20个民族在这片集山区和坝区的土地上融洽地生活着,能歌善舞的山地白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在这样一块包容的土地上,用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舞来记录着生活的点滴、描述着大自然的神奇色彩、赞颂着美好的幸福生活。            

走进云龙的白族村落,听着山间传来的白族山歌。你一定会止住自己前行的脚步,认真的倾听着你一句不懂,却又揪着你不放的旋律。若是你能听懂白语,那歌者间的对唱更是让你迈不开步子了。白族民歌种类繁多,大致分为山歌、打歌调和叙事长诗等。山歌(白语叫“几可”),也称白族调。有“花上花”“以是以”等三十六个韵,称为“三十六性”。演唱时歌者根据不同的情景选择合适的韵用在第一句,起到定韵和起兴的作用。歌词则是歌者根据演唱时的情㬌即兴创作的。首句和结束句必须押韵不能走调。白族山歌抒情性较强,多为男女对唱,也有独唱和合唱。句式为“三七一五”,也有七字韵和五字韵或七五长短句。如此讲究的韵律排列加上歌者间的问答式对唱,细腻的表达出了白族人民的情感。盐马古道上的赶马情歌,男女间的爱慕之情,喜事的恭贺,丧事的悲情倾述等,都在歌者的对唱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1

诸如山歌一般,云龙的白族舞蹈因地域所制与坝区的白族舞蹈有很大的差异性。最具代表性的要属云龙山地白族的原生态舞蹈“力格高”,人们在婚、丧、喜事时,到主人家做客,晚上围着火堆合着鼓点和双脚踏地的节奏声,双膝稍屈,腰和双臂大幅度的摆动,利用身体的节律动作表演着日常生活中劳作时的场面和模仿动物动作。在舞蹈的行进中,随着表演动作的改变在模仿动物时嘴里也会跟着拍子,在最后的两拍呼出动物的喊叫声,如“格格 格”“喔喔 喔"一类象声词语,以此来增加表演的趣味性。“力格高”有,“一步”“三步”等步子,有“鸭子摆尾”“小羊吃奶”“掏蜂蜜”“洗麻纱”等主要动作。如它们的名字一般,既便是首次接触到“力格高”,你都会沉醉在舞者形象的表演中。在领舞者的口令引导下,时而一群憨态十足的鸭子迈着整齐的步伐在行进着,时而勤劳的白家儿女在树洞里掏着蜂蜜,生活中与白族儿女息息相关的劳作场面、及动物伙伴的形象都在舞者的肢体语言中展现出来。“力格高”动作粗犷,脚步踢踏有力,被誉为“东方踢踏舞”。

2

当你还沉醉在“力格高”的无尽魅力中时,山那边震天的锣鼓声又将你带入了一个热闹的场面,龙、狮、鹤、马、牛等各种动物形象,在此起彼伏的锣鼓声中,一只只寄托着人民美好祝愿的动物载体在艺人的舞动下活灵活现的展现了出来。龙、狮等动物形象都是艺人们用竹子编扎出一个骨架后,再用彩纸、绸缎、麻布、布匹、毛线、彩带、镜子等,给它装扮起来,舞者利用道具加上肢体动作的牵引再现了生动的动物形象。“耍龙”的龙是由圆形竹篾状龙节拼装在一起的,多为十一节龙或十三节龙,舞龙者身着与龙身相近颜色的服装,在龙珠的指引下,舞龙者利用双臂力量托举龙身,左右挥动龙体,在集体的配合下,长约十米左右的龙在空中威武遨游着。“舞狮”广泛流传于云龙的白族村寨中,表演形式主要有广场表演和搭台表演两种,搭台是利用八仙桌垒迭出一个供舞狮者表演的高台,表演者在翻立的八仙桌上表演“竖顶” “四方朝斗”等高难度动作,表演讲究跳、跃、翻、滚等动作,使“狮子”总是在腾跃跳动之中,展现出狮子的威武喜庆。“鹤舞”是白族的一种吉庆舞蹈,表演时由一人扮成白鹤,一人扮成寿星,舞蹈动作极其简单,多为模仿一些白鹤的动作,如啄食、洗羽等。整个舞蹈是以“寿星牧鹤”来寓“人寿年丰,国泰呈祥”之意。“耍马”“耍春牛”虽然比不上“龙舞”“狮舞”的大气恢宏,也没有“鹤舞的深刻寓意,但在山峦连绵的云龙境内,马在物资的交流、牛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许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在重大的节庆活动总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3

在白族的节庆表演中,不得不说的是,流传于白石镇顺荡井一带的“霸王鞭”。它是一种唱跳结合的男性双人舞蹈。 演出时手持六尺霸王鞭者扮演银须老者,是主唱主舞。另一人扮演小丑,手拿响板(又称腰台),边舞边敲击节拍,嘴中呼着“着!着!”与主舞者的唱词相呼应。它的表演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春节期间在广场或戏台上表演,一种是到农户家作庆贺表演。须按老规矩烧香祈祷后才开始表演。传统唱本有《五更月》《二十四孝》《鸿雁带书》等。后者则无唱本,表演时,先唱一段洋溢赞美的贺词后根据被贺人家的不同情况,即兴编词演唱。不管是哪种形式的表演,演唱时均采用云龙白语。在美好的唱词中,舞者挥动着六尺“霸王鞭”来祈求一年四季平安吉祥,祈求神仙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父老乡亲恭贺新春。

出了白族村落,走进彝家寨子,“辘鲁则”舞将为你解读生活在云龙这片热土上的彝族“罗武人”。“辘鲁则”是彝族村寨中一种纯舞蹈式的“打歌”,早在清代廪生赵朴的《箭杆场观罗武踏歌》中曾描述到:“踏歌灯火下,白衣杂绿衣,连环腕相握,旋步作团围”。如诗中描述的一样,能歌善舞的罗武人每遇婚丧事时,都会群集到主人家。当夜幕降下,人们就会围着火堆跳起“辘鲁则”。它的动作多为模拟禽兽形态或反映农耕、渔、猎、牧等生活劳作场面。动作步伐从基本的 “一步”依次到“四步”利用足踏地的节奏变化,以“一步”为基础。用加减一个步子或一个动作及重复两次的方式,变化组合出不同的步伐。主要动作有“奴那角”(猴子遮眼)、“以路辣飞”(鹞子翻身)等,在领舞者的指挥下,没有经过排练的“辘鲁则”,整齐划一的展现让人感叹不已,它的起落是那样的流畅自如,舞者们激情的演绎将你带入了他们的生产生活。

4

傈僳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有风格独特的舞蹈“瓜七七”。云龙的傈僳族常年生活在高海拔地区,这也造就了他们喜好,打猎和饮酒。如他们的喜好一般,在“瓜七七”的舞动中你能体会到四个字“强悍、豪爽”。“瓜七七”的动作主要也是来源于傈僳族人的生产、生活以及禽兽的模拟。它的主要动作有“斑鸠捡荞子”“栽秧舞”等。表演时在“起奔”(傈僳族四弦琴)演奏者的带领下,时儿围圈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儿两行纵队前行跳动。“瓜七七”的迷人之处在于它利用脚下的跳、擦、跺、抬等几个简单动作的组合,变化出了节奏复杂,动作丰富的舞蹈语汇。

5

当你的思绪还未曾走出激情四射的“瓜七七”时,苗寨里的芦笙又将带你一览“芦笙舞”的绚丽色彩。芦笙是苗家常见的一种竹制乐器,生活在云龙民建乡岔花村的苗族人也很擅长使用芦笙,在他们生活的苗寨中,流传着一种用芦笙表演的传统舞蹈“芦笙舞”。它的表演形式较为丰富,大致可分三种形式,一是吹奏者边吹边舞;二是数名吹奏者对跳;三是吹奏者负责伴奏,其余人围成圈舞蹈。无论是哪种形式,每逢节日或喜庆场合,岔花村的苗族群众都会穿上自己手工绣制的艳丽服饰,在悠扬的芦笙声中用“两边闪”“踢脚跟”等动作描绘出“芦笙舞”。舞者根据芦笙吹出的不同乐曲变化着舞蹈动作,在舞者的蹲跳、旋转中色泽艳丽的服饰也为之而舞动。苗家靓女精湛的苗秀技艺,着实为“芦笙舞”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红润。

来源:《文化大理·云龙卷》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