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来源于: 中国云龙 发布时间:2017-05-10 11:35 发布人:云龙县管理员
面对死亡的话题,突然措手不及:我从未
对此做过准备,即使每年清明,都回故乡
刨刨自己的根……面对烈火中的重生,方法陌生
以及庞大的墓群,我的震惊
不亚于发现井盐的羊倌。如若生命可以再久一些
我想顺着时间来的方向退回去
从死回到生,从大地之下走向河流深处,哪怕要搭无数归桥
——题记
每个人从出生,就开始迈向死亡
区别。仅是过程
(踩着湿漉漉的青苔,走向未知墓园时
这个想法变得强烈起来,我感觉自己正走进
一个强大的磁场,一级级,氛围越来越凝重)
死亡。终点。任何生命的句号,但灵魂和精神还存活着
在割舍不断的血缘里,延续
火葬墓群:想逃离却又止不住走近的地方
……我恐惧,墓碑跳进梦里,搅乱我念的坚持
他们用生命把荒野建成村庄,用血脉填充顺荡
——是符号,是生命的句号,是历史的顿号
是时间的记录簿,有佛教密宗盛行的轨迹
一副插画,展开六百年顺荡(或整个云龙对外交流的频繁与深度)
墓碑。背面。佛顶尊胜陀罗尼神咒。让亡灵得以超渡,安息
要如何扒开那熊熊烈火,看清亡者面容
寻找新生的灵魂
肉体消陨,灵魂重生:这是对佛所有的信仰
跨度,一百四十五年
墓群逐日壮大,密宗渐次衰落
墓碑上:文字。图案。装饰。
变化。阐释。逐渐被儒、道文化所取代的密宗文化。
我听到风和水混合的呜咽
恍如一阵阵诵经声,安抚着亡灵
(哦,这声音来自沘江,六百年,沘江安静地守护着古墓
守护着整个顺荡的安宁)
梵文:翻过高山,绕过江河
从彩凤桥传来,在顺荡落地生根,繁盛之后衰落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通:往兰坪、鹤庆、丽江、剑川……
明朝。单孔伸臂式木桥
遇见沘江最有诗意的呈现
多不凑巧,没遇上藤条的蜕变(大火中坚韧的过程)
但,秋天,亲手触摸松水藤桥,细看经纬交错成网
指尖从每一根藤条上抚过
就像抚过自己三十年的光明,把纠缠不清的记忆重新编排
三十年的藤子,三年的桥。(三十年攀附,渡人三载)
一条江竟是无数藤子最后的归宿
之外,无数其他把一生也交付沘江
藤桥——溜索——钢桥——吊桥——拱桥
延伸。不同的归路。叙说。历史拼图
桥。结。结点。连接古今,栓住两岸
拴住相聚相守的日子
(此刻,就在沘江之上,藤条之怀
两个人,撑一把红伞,像一场婚礼
当镜头高举,所有的目光一起望向藤桥
这一场假婚礼被拍得如此逼真
不知有谁看清了红伞下
我羞涩的红
沘江。将一切倒影紧紧抱住,包括我,以及我们
藤条相互缠绕,像一张悬挂的渔网
而我愿意成为被你捞起的那条美人鱼
演绎一段缠绵的爱情
坚韧而长久)
太极图:一边泾渭分明,一边有序混搭
村庄。农田。
……分明和混搭指的是村庄和农田,相比之下
我会选择庄坪的分明:我喜欢静静的原野
秋天的色彩。(未熟透的青,待收的金黄,收割后裸露的红)
农田,画师手中的调色盘,横竖的格子里
躺着季节的颜色:这虽只是部分
却占据了整个视野,喜欢碧绿之上的云雾缭绕
喜欢那纯粹的安静,这让我想起童年。秋天——
故乡,母亲,日子。那时,总在稻田里歌唱,舞蹈
一直到夜真正来临,直到把星星跳上夜空
太极图:沘江长久的睡姿
就在西南半山的亭子里,我看到
道者。拂尘轻轻一划,画出了庄坪和连井坪
出云龙。生太极两仪。阴阳。平衡万物,相互对立
不可分割。男女。阴阳。相互吸引
从而产生爱情。太极图里的沧海桑田
三太子与美丽的姑娘永世相守,一代代流传
太极。宇宙最原始的秩序状态。道家不可分割的整体沘江就生活在道教精神里——如此说来
沘江也是一条充满禅意的河流
也同样形神俱存,永生不灭
虎头山和玉皇阁(道教建筑群)
占据阴阳鱼的两侧,三者“天人合一”
阐释了太极派生万物的本源
活在里面的人遵循着道法自然
咸:沘江永远冲不淡的情怀
深深的烙印,从盐井深处流出心事
那一片片嫩红(透亮,让人垂涎欲滴)的火腿,曾经过缅甸、印度、越南,在丝绸之路上留下香味
而这香味出自诺邓,源自于盐
诺邓。盐井。汉朝,沘江流域的比苏县(因盐闻名中原)
明代,五井盐课提举司上缴中央的盐课银达38000两
追溯历史,仍然清晰的片段:盐,马帮,古道
“千年古村因盐而来”。诺邓的繁华
应该从闻名遐迩的云龙五井说起
诺邓井、天耳井、大井、石门井、雒马井
五井所产的盐供应着滇西乃至缅甸北部一带地区
明政府曾设置了“五井盐课提举司”
云南四提举司之一:四之一
足以见证其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地位
曾经有络绎不绝的马帮,从云龙出发,沿着盐(茶)马古道
将这里的盐运送到腾冲、保山、大理、缅甸和西藏各地
——比起复杂的抽卤,制盐的过程相对简单
提取出的卤水,分到灶户
煮成盐后教到盐局,盐官再把盐分到各地
东到大理、昆明,南至保山、腾冲
西接六库、片马,北连兰坪、丽江
形成放射状的辐射带。太极,盛极而衰
诺邓同样绕不开,繁华之后的,衰——落
村庄。一群群人,顺着时间在屋子面生老病死
诺邓。叠加。院落的叠加,台阶的叠加,时间的叠加
历史的叠加,叠加,在这里活起来了
一级级(有序,无序,一根时间轴是诺邓全部的历史)
民居、庙堂、殿宇、牌坊、会馆、府第无序地排列在时间轴上
碑石、楹联以年单位,把古旧时间重复
……被时光淘洗之后的村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如
一个年迈的老者,缓慢的喘息,安静
似乎已经从中国的版图上消失了,但又突然在一夜之间
像孕妇分娩,这个千年的古村落又开始沸腾
岁月,在诺邓的建筑上刻上了一道道印记
(村庄被赋予了更多历史性)生活在里面的人
一代代把生活记录其上,台阶走得光滑
门槛。石墩。被年岁雕刻,深凹进去的是一代代人的传承
(家族血脉,制盐工艺,腌制手艺,清白传家)
仿佛只有时间才能证明沧桑:诺邓就是一个
有着沧桑特质的村庄,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洗礼
曾经的繁华渐渐渡上了岁月的墨色——汉、唐、明、清
诺邓在朝代的更替中存活了下来,就像一部
复杂又简单的历史书籍(复杂的历史变迁,简单的村庄生活)
每一个院落都是重要的章节,书写着诺邓的繁盛和衰落
两千多年后又参与和见证了诺邓的兴起
也只有时间足够久才会被说成历史
(五百年?一千年?)已经足够几世轮回,在这样的轮回中
诺邓不断扩大了外延,村庄逐渐丰满
撒一把井盐,诺邓就有滋有味……我慕名而来,想要看看
那两千年的风雨洗礼过的村庄,想要尝尝雪白的咸味
再走一走层叠的台阶,走进一个院落终老
两千多年(确实很久远)以来,小小的诺邓
演绎着周易,“盛极而衰、否极泰来”
这也是我说沘江是一条带有道家思想的河流之故
正如它那自然形成的太极图,那是河流内涵的外在表现
一个眼神到底要看穿什么?我该如何
解读那一眸子的纯情,透过黑色的眼珠
我触摸到那种渴望——远处,再远处
光的落脚点,满河的忧伤(要撇开些什么,才配与你对视?
那大概只能是一双婴儿纯净的眼
可,一不小心,那滚烫落入我的深谷
我要如何走出你的绝望,捧一束阳光
嵌入你的眼帘,让你每天都流出炙热的笑)
若不是此刻,我叫着沘江的名字醒来
谁会相信我梦见过这条河流,以及写给河流的祭文
一条河流要淌过多少曲折才能到达目的地
要经历过怎样的磨难才算功德圆满
那就沿着沘江寻找:我没有到过羊路山,不得见
一条溪水壮大的过程,有名却不闻名,这就是沘江
我没有见过沘江在兰坪县内的流淌
但是,此刻,我就站在沘江的岸边
伸手就能触摸到,触摸它的与众不同
(那是一种坚毅与隐忍)我甚至
闻到了铅锌矿和盐的味道,当遇见其它河流时
它是该自豪还是自卑,失去了
河的清澈本质,却换得两岸村庄富庶
由北向南,两个县,七个乡镇
比起其他河流,沘江的生命是短暂的
但不得不承认沘江是一条伟大的河流:它用
那叫江而不是江的身躯,养活了14万多人
白族、普米族、傈僳族、怒族、阿昌族
一个个村庄,沿河绵延。它洗涤着五大盐井
托起了一座座桥梁。(它蜿蜒出道法自然的太极图)
里程里,收获
沘江的内敛,以及宠辱不惊
即便:流经全国最大铅锌矿区
即便:它怀抱着千年白族村以及千古盐井
即便:守护着顺荡火葬墓群——这些即便
随意挑出一个就能在沘江流淌的滇西站稳脚步
甚至更辽远的疆域。但从未见过沘江炫耀的姿态
甚至将锋芒一收再收
我:站在江边,站在桥上,站在更远的亭子里
不论每个角度都能看见洪水之下的掩埋着的辉煌
水面在光的侵扰下左右晃动
我:陷落在一缕来自西方的微光中
经过石头的水珠,一滴,一滴
(如血液般温热,包围着整个我)
沘江,拥有过繁华,也尝试过落寂
这也正是这条江的曲折和磨难
有那么一刻,我甚至
把沘江当成了漾濞江,把青云桥当成了云龙桥
它们都在滇西腹地走村串寨
把一个个零散的村寨串联起来,而最终
都把自己交给了澜沧江,照亮着万家灯火
(在许多外人看来,云龙桥应该在云龙
而云龙恰恰没有这个名字的桥)
一座桥,像月老的红绳,把漾濞与云龙栓在一起
因此,踏进沘江时才会如此亲切与自然
就像走进一条自己的河流
我的河流:我从不曾真正拥有过任何一条河流
哪怕是门前的小溪,也不曾属于我
即便某一条河流曾经属于我,那也只是
几块石头隔出某个水潭,我能征服的范围很小
其余的都交给了自然,任其朝着目的地日夜奔腾
——不仅沘江,每一条江都有自己的使命和宿命
作为一条江,本该一生纯净,而沘江
既不能拒绝矿,也不能排斥盐,这就是沘江的宿命
(看似无奈,却是包容,包罗万象)这是一条江的使命。
长生不老真好
(不老的桥。不老的村。不老的沘江)
因为沘江,青云桥、惠民桥、安澜桥、双龙桥
以及很多不重名的桥,一座座出现
这些长生不老的桥,使得云龙
有了中国国家地理“云龙归来不看桥”的评价
一个地方因一条河流富庶,因为桥梁而闻名。
沘江有太多秘密,才会长在秘境云龙
那些秘密(隐藏在桥梁的背后。种植在沿岸的村庄)
(提炼成盐。被腌制成火腿。散落在庭院中)
说穿了这些,我看到沘江激动的浪花
枕着浪花入睡时,正是昨夜
梦里涛声滚滚,脚下桥梁密布——顺着桥延伸的地方
一群人。赤脚。走进沘江的深处。而我,正拿着画笔画下那一群人
文:吉海珍
此消息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云龙关注”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