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文化云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化云龙

沘江峡谷掠影

来源于: 中国云龙 发布时间:2017-02-27 17:38 发布人:云龙县管理员

文/字学明  图/张建东

DSC_0592

“江上夜覆云雾,晨则渐升如龙。”故美其名曰云龙。云龙4400平方公里,97%都是山地,所以云龙又名“山国”。“崇峰铁坎,重罗山外之山;澜津带河,叠裹水中之水”。是云龙地貌特征的真实写照。我在沘江峡谷一个名叫大栗树的学校工作,位处河东半山腰,视野宽阔,沘江由南向北穿越数不胜数对峙的峡谷奔腾流去,受山地立体气候影响,随时都有赏不尽的田园风光。

_DSC2242

峡谷间,层层梯田叠裹而上,山上绿树青翠,空中白云朵朵,天上一片湛蓝,“白云下面马儿跑。”这时仰躺在青青的草地上,或穿行在花丛中,都是一件极惬意的事。

“阳春三月,气候渐渐温和,羊路山上的白雪开始慢慢融化,纯净的水从山上缓缓淌下。”沘江发源于怒江羊路山,从白石乡金鸡桥流入云龙境内,全长169.5千米的河流,在云龙境内整整流淌了123千米,从北到南流经云龙的白石、长新、诺邓,宝丰等乡镇,最后在南面的功果桥镇注入澜沧江。在中国,澜沧江和金沙江、怒江形成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观。

沘江犹如一位温柔贤淑的美丽少女,曼妙生动多情;澜沧江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桀骜不驯、四蹄生风,浩浩荡荡狂奔前行。

沘江是云龙人民的母亲河。“大片大片的阳光落在水上,一条金色的大河激情澎湃,生生不息” 。江水清澈的日子,江面浮光跃金、波光潋滟。“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画图映现眼前。

以前的沘江清澈见底,鸟飞鱼跃、风光旖旎,人们在沘江里饮水、淘米、洗菜、垂钓、荡舟、游泳、嬉戏,沘江成为沿河群众和过往行人一道靓丽的风景。“山怀抱着水,水围绕着山,问水哪得翼欢腾,只因高原碧波翠。”青山常在,碧水长流,这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向往,但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沘江水被污染了,江水变黑变味不能饮用,人们自食其果,大自然需要善待、呵护而不是索取,沘江水质的恶化成为人们心中永远抹不去的痛,在这日渐富足的年代,精神的贫困远比物质的贫困更可怕。准确的说,沘江的贡献毋庸置疑,近年来,随着功果桥、苗尾等大型水电站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沘江水提供的电给世界人民送来福音,“功果桥速度”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同时,也打造出高峡平湖的山水风光。

_DSC8772

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将地球表面塑造得奇形怪状、色彩缤纷,有沙漠、有湖水、有江河、有山岳。水是最谦卑的,水往低处流。在沘江峡谷里,我的视野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的审视,最高的无疑是巴掌大的一线天空,中间是层峦叠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态各异变化万千层层叠叠的山峰,紧接着的是点缀其间零零星星的村庄和梯田,而最低处无疑是波涛汹涌或汩汩流淌的一江碧水了。由于新建电站,有些河段截流了,沘江变露出“水落石出”的“庐山”真面目,干涸的河流里满是石头和沙粒,我不知道,没有水的河流还能叫沘江?

我从山巅看峡谷,一览众山小,山间各种景物错落有致尽现眼前。云雾起,人如玉皇大帝莅临人间,又像众仙在人间神游。浓雾弥漫山谷时,峡谷就嬗变成云的海洋,所有的物象就若隐若现或悄然隐退了。

沘江峡谷四时风光不同,有时云雾缭绕,有时青山叠翠,有时红叶漫卷,有时白雪皑皑。沘江峡谷一年四季就变魔术般吸引着旅人的眼球,让人们饱享精神的饕餮大餐。

车子在沘江畔莽莽峡谷间穿行,我从云雾里走过,云雾也从我身边走过,人就这样和雾亲密接触。车行在晶莹碧洁的雪地上真是又惊险又刺激。“山路十八弯”。峡谷里不时闪现的小山村,构建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图。

峡谷1

沘江峡谷深处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最宝贵的财富,是人们富庶生活的根基和起源。有“一屁股坐下就有三棵药”的重楼、天麻等名贵药材。据说重楼大户价值可达几百万之多,这在以前可是天方夜谭连想都不敢想的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给人们的生存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潜能。天麻、松茸、羊肚菌等食材丰富了人们舌尖上的美味。滇金丝猴、大熊猫、老虎等名贵动物尽情地在森林里繁衍生息,处在深山有富路,山地面积多成就了山区群众的致富路,农村是大有作为一片广阔的天地,前提必须是勤劳加机遇及智慧。有句名言说得好:机遇不会垂青懒汉。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沘江峡谷盛产大米外,广袤的山地上散布着核桃、茶叶、黄金梨、金银花等经济作物,鼓涨着群众的腰包,日渐富足起来的群众步伐更加稳健,笑容更加灿烂。

在沘江纵谷区,有举世闻名的云龙太极图和名声显赫的诺邓古村,它们注定在中国文化旅游版图上灿若星辰,熠熠有光。大自然造化完美“S”的太极图,犹如曲折的人生路,诠释着“混沌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地理学说。雨后初晴,云雾弥漫太极,这时的太极云蒸霞蔚,我看到一条云“龙”从太极之上的山腰穿过真是栩栩如生。挂在山坡上古村诺邓的成名,我想得益于一个“盐”字,是盐成就了诺邓的昌盛繁荣,富甲一方。转而我又想,仅得益于一个“盐”字是远不足以体现诺邓的韵味的,还得加上一个“诚”字,诚信做人才让诺邓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影响力越来越大。

“云龙归来不看桥”。一山一世界,一水一条龙,一江一风景。大山大水注定结缘大桥,在澜沧江云龙境内123公里的干流和支流上,分布着石桥、钢桥、拱桥、吊桥、水泥桥等一百多座古桥。于是云龙有“古桥梁博物馆”“古桥梁之乡”的美誉。功果桥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立下汗马功劳;青云桥记录着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传统美德;通金桥书写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轨迹……众多的桥梁则默默无闻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贡献,把人们从此岸送往彼岸,从乡村送往城市,甚至送到京城。成名也好,无名小卒也罢,关键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的行为都值得称赞与颂扬。工作之余,我常到青云桥上走走,心情便无形中得到好转,郁闷块垒随风消散。我还到太极图中江边的村庄和金黄的油菜地里走走,坐在波涛汹涌江边的一颗大石头上探寻水流秘笈和哲学家般沉思。沘江峡谷深藏着天池、大浪坝、虎头山等众多旅游景观,让你流连忘返。

好山好水孕人杰,古代,云龙有马锦文、黄绍魁、黄云书三个进士,还出了董善庆、杨明飏、董泽、黄桂、王九龄、陈青云等著名人物;其中杨明飏,官至陕西巡抚;董泽,集云南交通、财政、教育厅长于一身;王九龄,曾任教育总长。他们汲取了峡谷天地的灵气、日月之精华,才华横溢,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故土难离,我的故乡在沘江峡谷东岸崇山峻岭中一个名叫小地庄的地方,自我记事以来,小村庄曾两次失火,损失巨大,让群众极度困苦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但人们不被困难所击倒,都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让我无限唏嘘的是,老一辈的故乡人含辛茹苦一辈子,在世上走一遭后,就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地回归生命的本真,从母腹中来,回归寂寞的茫茫宇宙中去。甚至没有跨出沘江流域之外的大千世界一步。值得庆幸的是,在21世纪的今天,故乡的人们通过付出艰辛的劳动,加上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政策好,终于过上了幸福生活,喜笑颜开地行进在小康的幸福之路上,很多人开始走出沘江峡谷,到山外的世界走走看看,走出国门也成了家常便饭的事。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也正式成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虽称不上富有,但也衣食无忧地过上了“住小地方、进小教室、写小文章、赚小稿费、淘小生活”的生活方式。我想到了一个词:紫气东来。我相信,居住在沘江峡谷畔的父老乡亲们,未来的日子一定会像沘江畔盛开的火桐一样红红火火!

IMG_20150707_091025

我不由想起在沘江畔艰苦读书的日子,那时还没有通公路,要脚走,还要大老远地从家里背柴、背很少的大米,更多的是面粉及蔬菜,脚走20多公里崎岖的山路赶到学校,还要烟熏火燎地自己做饭吃。和21世纪的学生相比,他们真的是太幸福了。他们住着宽敞明亮的钢混房,吃饭有食堂,还领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回家以车代步。

城市的繁华与气派固然令人向往,沘江畔别致的峡谷景色也很有韵味,我生在大山,长在大山,今生注定和沘江峡谷结缘,名山胜境自然向往,但沘江峡谷的无边乡村美景,足以让我回味一生。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