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文艺创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文艺创作

拨开蒙尘走顺荡

来源于: 中国云龙 发布时间:2017-01-17 15:28 发布人:云龙县管理员

□ 李雪萍


编辑老师打电话来,说写写顺荡吧,这也是一个在册的传统村落。我没咋犹豫就说了好。因为——

这何止是一个传统村落,这简直是一个大有来头的传统村落。只不过,在闭塞的交通条件下、在衰落的经济状况里,已经久蒙尘埃,鲜为人知了。

顺荡村位于云龙县北部,沘江上游峡谷内,北与怒江州兰坪县接壤,距县城约74公里。

对顺荡的第一印象听上去有点瘆人,因为是——墓葬。初识顺荡,是由于顺荡有一个庞大的明代火葬墓群,中有大量的梵文碑和梵文经幢。从碑的文字记载,纪年最早为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最晚为明嘉靖癸酉年(公元1573年)。考古研究证实,顺荡火葬墓群是云南省乃至全国保存梵文碑最多、最完好的火葬墓地;也是云南境内现存火葬墓中族属清楚、时代明确的唯一火墓葬群,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对顺荡的第二印象是桥,一座以 “彩凤”为名的古廊桥。该桥始建于明崇祯年间,亦是国家级文保单位。云龙有称“桥梁博物馆”,作为境内第一座横跨沘江上游的古梁桥,如今古风依旧。如果说,中游构造相同而单孔跨径最大的“通京桥”因其庞大雄伟而具阳刚之气的话,那么周身彩绘、古木相依的彩凤桥也许更像一位略显秀气的女子。

对顺荡的第三印象是霸王鞭。不同于大理坝子中上下翻飞舞动轻灵的霸王鞭,顺荡霸王鞭更粗且长,约一米二到一米五左右,叫齐眉鞭。打法也和大理完全不同,还有他人配合击打的木腰台,边打边唱。唱本内容从二十四孝到历史典故,无所不包。

说了很多,而其实顺荡最重要、也最绕不过去的一个重点却是盐井。顺荡村在元代就以生产井盐著称,是云龙 “八大盐井”之一,称为“顺荡井”。明朝洪武年间设顺荡盐井课司,《明实录》载:“宣德六年二月,云南顺荡盐井盐课司土官副使杨星勇孙杨春等来朝贡马”。清雍正“改土归流”后设为顺里,现属白石镇顺荡村委会。

然而,我与顺荡却着有更早的渊源。记得是还上小学二年级,那时识字未多、通迅不发达,于是少见寡闻地没听过顺荡。同学中有远房表亲,在一次闲话中非说我老家在顺荡,第一次听到这个地名的我大惊,还和她吵一架,责怪她“难道我自己老家你竟比我更清楚不成”。后经问老人才知道,实际上,奶奶真的是来自于那个我完全不了解的地方。而那时,年幼无知的我还曾觉得有点羞于承认。殊不知,其后竟是大有文章。多年后,在顺荡老祖公的墓前,我看到华表和倒伏在地的高大石人,看到墓里残损的石碑上赫然刻写着“誥封軍功六品”,和当时县太爷张世勋亲题“鞠躬”的碑文。表婶说,墓砸毁以前是很大的,券门里甚至可以摆席。据说奶奶的父辈就是因为顺荡盐业兴盛,慕名做生意来到此处并与当地盐官交好,进而留居于此,从此成了顺荡讲着外地口音的一族人。

一次次去到顺荡,在那些参天的古柏树下,在巍峨的玄天阁城门洞里,在那些蹄痕满布的岩石上寻找远去的故事。没有多少人能讲得清了,破败的老宅院里居住的都是不知究里的外来住户。只有那些晒太阳的老人,端坐的姿势气定神闲,虽然衣履老旧、皮肤粗糙,一眼就看出一生劳作的艰辛。但隐隐的眉宇间竟有着些书卷气,断不是寻常之世代农民所具的气质。

听老人说,顺荡的曾经,是一个不亚于诺邓的繁华大寨子。后来,由于山体滑坡,寨里的人户都搬走了,一个大村子也就此凋零。如今的土坡上,在三两户人家里,日子平淡得就像门外的老品种秋梨,没有更多滋味。但是,当你细细留心,那些烟熏火燎的檐柱下,那些被厚厚尘土掩盖的细节里,隐藏着历史的踪迹。

版面所限,不能更深地解读顺荡。然,不说其它种种,就凭这个地处深山、方圆不足公里的村子竟有两个以上国家级文保单位,就已经够不同凡响了。

你说呢?

小贴士:顺荡作为云南古代著名的产盐地之一,曾经十分富裕,文化也较繁盛,如今仍留下许多民居、寺观庙宇、桥梁等古代建筑的遗迹。并留存有众多的白族民间文化,如: “田家乐”等,都是珍贵的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站在公路上远眺古村,那建在危岩上的“玄天阁”城门楼“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仍在守卫村庄记忆中曾经的繁华和富裕。而国保顺荡火葬墓群,则是研究佛教密宗及梵文在白族地区的传播历史以及和当地白族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珍贵实物史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