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来源于: 中国云龙 发布时间:2016-12-26 15:27 发布人:云龙县管理员
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
一、 村
从半山腰往下望去的时候,云龙太极村的阴阳两仪天生之妙,这是地质时代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通过河流深切形成的特殊地貌,对于大自然的神来之笔,我一直是词穷的,永远只会用“叹为观止”这个词。
《云龙文化》里说,这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水魔肆虐淹没了村庄,有神仙下凡来带领村民,引导沘江蜿蜒成太极,以压制水魔,永保村民的安全和村庄的宁静。如此一来,好好一个村庄便就此一分为二,一名庄坪位北,一名连井坪居南。
我们到来的时候,正是夏季。
上游仿佛住了一个爱哭又爱生闷气的姑娘,泪水流入沘江,因为太多,把沘江都搅成了俨俨的土黄色,江水并不急躁,只哗哗的匀速流淌着,但是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平静下面的汹涌。
从外往里看的时候,云龙太极村和其他乡村长得一般面孔,绿色的主色调下是或浓或淡的青砖灰瓦,清净,透着一股寻常的烟火人家气息,让我心生喜悦。
仿佛我是在这里长大的。
对于有着青砖灰瓦的绿色村庄,我一直有着莫名的喜爱和归属感,更何况,还有一条这样的江水以这样神奇的姿态贯穿了村子。
车行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进入了庄坪。想起我们是身处于一个鱼型的太极村中,心中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我经常会对某些事感到不可思议,譬如我早上还在家乡,晚上却有可能到了北京,或者大理,或者其他地方。
这种移动,总是让我觉得我这个体的不真实。
譬如我现在竟然身处一个天造地设的太极村里,身边有一条叫做沘江的江;而昨天的这个时刻,我身边的那条江,叫做瑞丽江。
吃过晚饭,主人带我们到沘江边上散步。夕阳已经西下,没有了太阳的天然光影,四周的山被渐浓的夜色晕染成深深浅浅的青墨色,山背如同鱼脊般一个个时高时低的隆起。群山之上,穹顶并不是墨黑,而是一种浓稠的深蓝紫色,而长龙一般的云雾仍然和山抵死缠绵……显然,这些云雾比沘江自由多了,所以可以很任性。
我猜想这群山中,会不会有一个山洞里,还住着那个下凡来治水的神仙(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
这些被上天眷顾着的村民们,正三三俩俩的和我们擦肩而过。大声的说话,响亮的笑,我觉得夜空明媚了起来。
二、 城
前两年为创业,几乎把自己逼到不睡觉,完全超过身体抗压极限,上月查出身体有巨大囊肿,差点没吓死,医生告诫我:囊肿没法根治,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锻炼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好吧,那就开始晨跑吧。看来过劳的生活真是会要人命的。
云龙的地势其实不太适合跑步。
云龙4400平方公里的土地有97%以上为山地,我这一说,你可就明白了?地势忽高忽低,对于一个跑步的人来说,是有点痛苦的。当然,对于那些在云龙到处可见的山羊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家乡。
虽然在这样的地形上跑起来腿很酸痛,但我还是喜欢这么早的云龙。这个时间的她刚刚醒来,薄霭轻纱,清新无比,似一个明眸皓齿的素颜山中女子。
自经济开放以来,云龙早已不再是一个闭塞的县城,县城里有很多砖混结构的楼房,我还时不时看见路边堆放着一些建筑材料,显然这里的人们正大踏步的走在富裕之路上。
顺着大路慢跑,经过一条岔道,直直通向山脚,我毫不犹豫的调了方向。这是一条很明显的下坡道路,两边是有着比较典型特点的白族民居,两层或三层,筒砖瓦,白色墙体上的水墨画尤其有韵味。路并不长,左顾右盼间,还未看够便到了路的尽头。
我喜欢尽头。
尽头,在大部分人的眼里看,或许是代表了山穷水尽,但我总觉得,尽头才是另外的开始,才是新的世界诞生之时。
这路的尽头,正是山的生命开始。
山脚之下,有许多户人家,屋舍星罗棋布,正是青苗生长绿油油的一片,生机盎然,野趣十足。农田延伸处,便到了山的边沿。
有雾陪着,云龙的山,一点也不孤独。
三、 茶
江上夜覆云雾,晨则渐如龙。
关于云龙的茶叶,我觉得我必须说点什么。
书友知道我在云龙后,第一句话竟然是:“帮我带云龙大栗树的茶叶来!”我略略吃了一惊,第一是因为这位书友是不轻易开口麻烦他人的那种人;第二他是一位资深茶客,更是一家制茶企业的法人,从事茶叶生产20余年,可谓是不折不扣的茶人。可是他竟然如此隆而重之的“麻烦”我帮带云龙的茶叶回去给他,在我认识他的这么多年来,是前所未有的。
基于此,我便到处给他找茶叶。
找到云龙县城一家大的超市,进去寻了半天,未果。因为这位老兄要的是以前的老包装大栗茶。
“我们就是喜欢这个茶叶,就是出门在外也要带着的。”漾濞的作家小朋友吉海珍跟我说。“就是喜欢大栗茶这个味道。”她又强调。
终于在一家小小的超市找到外包装上有一条龙的绿茶和黄色外包装的碧螺春。
“对对,就是这个了。”小吉肯定的说。
我拍了图片发微信给书友看,他神速回复:对对,就是他!我有点好笑,从这几个字里面仿佛都看见他在那边情不自禁乐滋滋的样子。
至于吗?
鉴于他对这茶的反应,我特地多买了一袋,回到房间自己煮了矿泉水来泡茶——无论是哪一种茶叶,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水煮沸后,打开壶盖稍稍走一点热气,高冲低泡,茶叶便在白色的陶瓷杯里跳起舞来,待得舞罢,原本透明的水也变成了浅浅的绿色,优质绿茶特有的馥郁香气便沿着茶杯飘散出来,满室皆香。我深嗅一口,茶香清爽,直接吸入肺里,舒服。
云龙位于横断山南段滇西澜沧江纵谷区,山势磅礴,谷地幽深。属于大陆性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貌,便形成了“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连天满山云”的独特小区气候环境。云龙的茶园均分布在海拔1800~2600米之间朝南的阴坡上,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生物活性较强,营养丰富,耕作层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绿茶、有机茶生产,所以这里的茶叶有着先天的优势。
难怪,就连资深茶客也对云龙的茶叶,20多年来念念不忘。
四、 桥
一向都很喜欢桥。
“你在桥上看风景,我在桥下看你。”或许是因为这样的诗句,桥在我心中就有了一种永恒的意境,一弯如半月,横渡银练,桥边或许还会有树影婆娑,远处的山风吹过,便是一首诗,一曲天籁。
古时相互欢喜的男女很喜欢约到桥上,你不过来,我也不过去,我们就约在桥的最高点见面。在桥上,月光如炼,女子眉眼淡淡,桥下淙淙的流水声不大不小,刚刚能够做两人呢喃软语的背景音。待得情感成熟,一方便随了一方去,款款相携下桥,进入那平常日子中。
通京桥很结实,多年前被洪水冲毁重建以后的他,健壮了很多,足以承载更多的人通过他,走向另外一个天地。
可我,仍然毫不犹豫的喜欢那座风雨飘摇的藤桥。细细的那么一条,用野葡萄藤缠起,然后用力的栓到对岸,人走上去,桥便开始晃荡。我不害怕,并且满心喜悦。
两边深绿浅绿的野葡萄枝叶繁茂,粉粉紫紫的野蔷薇花盛开如锦,桥下因为雨季变得棕黄色的流水哗哗的呼啸而过。
我停在了桥中间,想象着对岸,如果有一个宋朝装扮的男子朝我走来,将如何。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