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人文景观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人文景观

“金泉”雒马的前世今生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6-10-25 00:00 发布人:


◆ 文/李雪萍  图/杨锦韫

  “雒马街” 是一句白族语,译成汉语是“雒马井”的意思,这是一个古地名,但即使到现在,你用这个名称去问云龙人,还有绝大多数人知道是指哪里。这就是现在的宝丰井,又名“金泉井”。


  “金泉”,乍听这名字,让人心一惊!难道这是个金矿?寻访的结果却让人哑然失笑,随即也对这个地方重新打量。原来,金泉并非出产黄金,而是出产盐卤的盐泉。在那盐贵如金的历史时期,拥有盐泉,就会带来白花花的银子、地方的富庶和社会的昌盛,无怪老百姓以“金泉”称之。明崇祯二年还“因井设治”,让这个现在已没落的边陲小镇开始了三百多年的县治历史,一度成为云龙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榆西尽处独钟英,水抱山围似一城。万灶飞烟称乐利,五云绚采纪文明。高低树色连天色,昼夜江声作雨声。闻道仙踪多雒马,扬鞭谁解御风行。”一首《雒马即景》写出了宝丰古镇的自然景色和盐井繁荣时期的盛况。从对面象鼻山上看,宝丰镇子临沘江而建,房屋分布像条大鱼,又被形容为“鱼形小镇”。大清早,走进镇甸,老街风情依然。小摊上,远近的山民来卖菜、肉和一些时鲜。没有城里早市的熙熙攘攘、行色匆匆,人们表情怡然自得,动作不急不徐。不急不徐地讨价还价、不慌不忙地精挑细拣,碰到熟人还会站街心聊聊家常。街道两旁人户稠密,房屋紧挨着,一路上巷陌深深,不知通往何处人家。偶有马帮走过,巷子里留下赶马人身上的烟草气息和铃铛的余音。


  寻常巷陌,最宜怀旧。依山傍水的宝丰小镇,人家屋子没有森然的马头墙,小木窗、小木门、八仙桌、太师椅……窗台上花盆里种着兰花,拾掇得干干净净,透着浓浓的书卷气。老街石板路湿滑,水洼里老宅的倒影如镜像般,调皮的狗儿窜过,弄碎历史……镇子里人很少,静悄悄地,静得让你没有压力,没有欲求。早晨的阳光橙黄温暖,小镇在炊烟里慢慢苏醒,在古巷老屋之间玩着光与影的游戏。小广场上,居民们聊天唱戏,安祥平静的生活就像街中叮咚走过的马队一样,不慌不忙。


  走不远,见一扇有点突兀的大门,不像别人家飞檐翘角的白族式样,倒有点中西合璧,哥特式建筑痕迹明显。大门右侧有块牌子“董泽故居”。董泽,字雨苍,云大前身“东陆大学”的创始人,历任民国财政司、交通司、教育司司长、富滇银行总办——有这样的背景,当然得看个究竟。推开厚重的木门,院里却是中式布局,跨院相连,雕花繁复,十分精美。再看墙上介绍董先生的文字,肃然起敬。


  继续走,遇见拄拐老人和买菜的大婶,巷子似乎没有尽头。人家的门脸多有雕花,有些门虚掩着,可以窥见里面种着花草、果树,有齐整的堂屋和字画,隐隐地透出一股子书卷气。我突然品到了老县城的味道。是的,就是这日常起居中的从容、这平凡中的讲究、甚至是窘迫里的文明,这种老巷深处的书香味道,正是一个做了三百年县城的老镇子该有的气质。而这个小小的镇子,有着极多的风情和故事。


  据说,以前县太爷居然不搞一言堂,请地方贤能参政议政,至今留有当年的“议会遗址”——勤政亭;据说,这里山上遍布二十多个寺庙,时常都有庙会,祝祷很灵验;据说,春节有盛大的接佛仪式,戏要唱几天,吃不完的美食,看不尽的杂耍;据说……


  突然觉得,只安排一天的时间来宝丰,真是个错误。

   小贴士:


  古代云龙素有“老五井”“古八井”之说,足可见当时盐业在云龙是如何的兴旺。这些以“井”为名的故地,市井繁荣、文化昌盛,房屋建设都特别考究。过去井里人家多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村巷里集贸商铺比比皆是,粮油百货、针线赏玩一应俱全,茶楼酒肆热闹非凡。这些地方无一例外地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因盐而带动了商,因商而带动了交流,因交流而带动了文化,又因为文化而使这些地方成为了一个个经济文化的中心。在那古老的山水地图上,这一个个中心在古驿道的串连下,就成了一条古代云龙的文明之线。而宝丰,作为这条线上一个及其重要的点,曾在悠远的时光隧道里,见证了云龙的历史、云龙的辉煌。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