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人文景观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人文景观

盐井故地,寻踪师里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6-09-27 00:00 发布人:

/图  李雪萍

师井村景

  最近,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在云龙拍摄了一期节目,其中一组镜头的内容是检槽师里河畔的炼登和师井。从随行记者发的片子上看,拍的都是些正在逐渐湮灭的乡土生活情节。有去师里河采石花菜的,有用传统的手舂方式制作“饵块”的,短片中,一群衣着鲜艳漂亮的城市姑娘围在穿着朴素蓝布衫、系着围裙、打着包头的白族大妈身旁,把热气腾腾的经过几舂几蒸的米团子拿来按在“日馈补”上。“日馈补”译成汉语叫“粑粑托”,是一种木雕的模具,专门用来拓制各式纹样的花式饵块。黑栗色的“粑粑托”在光线下泛着隐隐的油光,散发着老物器那种悠远的内涵,参与制作的美女们体验的新鲜感变成真心的笑容定格在镜头上。

  沘江支流很多,而在其中段,长新和诺邓之间,有一座山分隔着两条水量较大的小河,一条叫清水河,一条叫师里河。清水河峡谷奇峻、林木幽深。而师里河则穿越群山稳稳重重地流淌,隐藏下许多不为人知的典故。

  离开黄金公路,溯溪而上,就是检槽。检槽地名的释义是:检木为槽。因名索意,不难想像这里曾经槽木相连、水流淙淙的景象。清秀的检槽坝子藏在深山腹地,仿佛别有洞天。顺着师里河向山谷更深处递进。层层回旋的梯田、古老的村落、一座座别有情调的古桥、缓慢而悠然的生活……摒却尘嚣的鸡鸣犬吠之声,使得这个小小的坝子更象是个隐然隔绝的世外桃园。这一路,古桥是一个很大的看点。这里是沘江沿线古桥分布比较多的一个乡。最有特色的当属“关帝圣君桥”和“双龙桥”。作为国保的关帝圣君桥是一座很独特的有阁楼的石拱桥,位于师井大村村口。“师井”为云龙古八井之一,据传因开凿第一口井时挖到一块极像狮子的石头,得地名“狮井”。后由于经济文化的繁盛,嫌“狮”字有“犬”旁而不雅,遂上奏朝廷更名为“师井”。据清雍正《云龙州志》记载:“师井,在石门正北,相距百里,产六井,俱出村沿溪一带,为正井,樽节井、公卤井、公费井、香火井、小井,一日之卤、十五户按数均分用大灶一围,铜锅六七口昼夜盐三斤八九两,每灶月出盐百余斤”。那时记载的“百里”兴许有些夸张,现在去师井,只要四十多公里,这是一个有些历史的老村,村里的居民主要为白族。

  第一次去师井,就是因为盐。那天正好是街天,小集市上看到,有一合一合用稻草捆着的头大脚细筒子小的“马脚杆盐”在卖。在路边问到了一个熬盐的人家,而当我们去找时,主人却矢口否认。无奈之下,只好在村里边走边寻访。忽然看到一个土坎下有一间简易的木屋,透过屋隙似乎里面支着大锅——是煮盐的吗?近前一看,果然是。锅是冷锅,盛着半锅泛黄的盐水,一个筲箕搭在灶上,里面滤着些还有些湿的盐面,筲箕底部,由于高浓的盐水长期下滴而形成了“盐钟乳”,正在观察的时候,一个大婶跨进门来,忽然看到闯入的陌生人和镜头,大嫂遮着脸,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经过交谈,大婶勉强同意我们拍了她用模具在簸箕里筑盐的过程,但条件是,不能拍脸。大婶是因为害怕,因为国家实行盐业专卖后,云龙的盐井就尽数封井了。而私自制卖盐,是违法的。大婶反复说,她做盐只是为了自家用,不卖的。是的,虽然现在盐作为最普通的流通商品,已是价廉物美随处可得。但那些老盐井的人们,对本地的盐还一直有着情结,他们自制盐来腌腊肉、咸菜,他们自制盐来喂养牲畜。还据说,用那些盐腌制的火腿和酱菜特别鲜美。

  如今那些产盐水的古井已然废弃了,师井的“井”仅成地名。师井那些以红米、盐狮为荣的过往已经远去,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多改变,唯一不变的是村落的格局。大村座落在一片坡地上,虽有些衰败,却原汁原味。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味道:春天墙头上的杏花,夏天绿荫浓浓的庭院,秋天硕果累累的柿子,冬天皑皑的白雪,加上那泥墙石瓦、油漆剥落的窗棂、紧锁大门蛛网密结的独户、斑驳的石墙、文革的标语、祥和的居民……历历在目,触摸着明清马帮古道的每一份繁华和沧桑。

  在那些盐贵如金的岁月里,当人们在把一桶桶卤水背到家里的时候,怀揣的,肯定是对于未来的梦想。当打卤熬盐作为一种淘生的方式在历史的舞台上为这一方人带来希望的时候,当人们把一碇碇雪花花的盐源源地送到千里之外的时候,在人们心里,用马帮驮回来的,已不仅仅是物质经济的往来、是生活的富庶,更是文明、是交流、是对外方的向往。在那个还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人们就是这样用盐粒和马蹄织就了一张四通八达的网络,把换来的那些财富演变成了文化,演变成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山地里的精神宝库。

  寒冬的日子,坐在堂屋里,烧一盆红红的栗炭火,烤一罐喷香的沸盐茶,远眺白雪皑皑的清水朗山,辛劳的一年终于可以停顿下来。

师井大村

  小贴士:检槽一带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耳子歌”,遇到村里人家办喜事,就可以见识一下那颇具神秘的“傩”的仪式。师井有名的除了盐,还有红米和盐味的“手擀挂面”。师井产的红米口感不像一般红米那么粗糙,而微有一点油气和甜味。师井红米做的饵块由于吃味香、耐保存而很有名气。当地饵块用生米蒸,人工舂得细加上揉得透、不留缝隙,晾硬后用水养,可以久贮不坏。据说过年做的饵块可以保存到谷雨,最长可到芒种。因为产盐,曾经的师井街摆满西藏的药材和氆氇、碧江的生漆、四川的杂货、两湖的丝绸,街头卖艺杂耍比比皆是。由于地处保山到丽江、中甸,大理到怒江、缅甸的交叉路口,经贸繁荣,是全县最热闹的街场之一。如今虽然繁华不再,但经过岁月洗礼的村落,古韵犹存。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