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人文景观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人文景观

字衙过往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6-09-27 00:00 发布人:


图文 / 李雪萍

  无论去往哪里,一直都关注着那些特殊的地名、和每个地名与其所代表的地区之间的关联。我不知道“自新”这个地名是否带有一定的政治历史含义,但“字衙”,却明确地镌刻着历史的信息。因为在历史上,处于云龙东部的“箭杆里”,曾经在某个历史时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作为箭杆场土司衙门旧址的“字衙”也就相应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字衙,现在是关坪乡字新村委会所在地,是黑潓江支流关坪河边一个高山河谷间的小平坝。初秋下午的字衙,路边开满了花,田野里一片金黄,丰收在望的景象。


  走到村口的时候,路边羊肉店的老板,一个有点胖的大叔正极认真地洗剥一只刚杀下的山羊。薄薄的剔骨刀熟练地在羊骨肉间嘶嘶舞动,游刃有余。旁边的木瓜刺篷上爬着豆角,前面晒着两只簸箕,分别是辣椒和核桃。越过刺篷远眺,黄绿相间的田畴背后就是字衙——一个青瓦白墙的小村。


  进村的路面已经硬化,路边还立了太阳能灯,这是近期新农村建设的功劳。一辆小卡突突地从身后驶来,车上满载的是新割的稻草,在随着车的抖动往下掉落。沿着路上的稻草走了约三百多米,就到了村中央。村子确实不大,房屋多是半新的青瓦房,夹杂着黑黢黢的垛木畜厩。因为正是劳作时间,人们大都下田去了,村里显得很安静。走到转弯处,终于遇到两个小伙,正合伙把砂灰和碎石铲到手推车上,往更窄的小路运输。看来,是有人家在盖新房。向小伙打听字土司和老衙门的事,小伙们都不清楚,只是给我们指了一个方位,说是土司衙门以前就在那里。穿过长满杂草的小径,走到传说中的土司衙门旧址,那只是一个简陋的农家院子。说是院子,却连围墙也没有,屋里没人,晾衣的铁丝上停着两只麻雀,空空的院坝里,一只母鸡在找食吃。——完全没有衙门的气象,四处看看,连痕迹也没有。传说,那个宏大的衙门被杜文秀的义军烧掉了。


  返回到村口的时候,大叔的羊已经拾掇完毕,他在水池边洗了手,甩了甩水珠,又累又心满意足的样子,央我们吃晒在路边簸箕里的核桃。我于是问了句“大叔知道这村子里还有字土司的后人们居住吗?”大叔一听,回过头来,夕阳下已经疲倦了的眼神一下亮起来,自豪地说:“就是我啊,我就是字土司的后人呐!”话题忽然就展开了,他告诉我们,他们兄弟二人,一个仍住字衙门老宅,一个搬出去建房另住。我问:那老宅里还留下了什么当年的建筑遗迹吗?他说“有啊,我保存着呢!”还自告奋勇地要带我们去看。于是,离开二十分钟之后,我们再次返回了字衙村。大叔说的遗迹就码在路边,不过是几块门坊上的大石头,侧面有些雕花,看那石块连接处开凿的石榫凹槽,当年大门体量当是不小。“只剩下这个了吗?”我问。看我略有些失望,大叔解释说:“那时我们老屋基上很多很多雕花的石柱墩、石立面、还有太多太多长的短的条石,后来烧了,再后来都被拆了,村子里建房的石头很多都是从我们老宅里搬去……”。大叔双手张开老大老大,眼神急切地想要让我相信……其实我信。然而大叔对祖上的事已然没有什么记忆了,连他家族的谱系传承都说不清。他只牢牢的记住了一件事:他是字土司的后人。


  听州博物馆老专家谢老师给我讲,字衙到后期,没落之前,他们本宗的子孙多数已经分出去了,去往四面八方落户,居住在自己的“封地”上,宗村里实际已经没有多少嫡系。到后来,本地的大户反而成了外姓师爷的后人,字衙也不复再是字姓的字衙。到如今,字衙地区更是一个佬倵支彝族文化和白族文化相分相融的混交地带,从这里往东到团结以及相邻的漾濞县富恒乡、洱源县局部地区,是以佬倵为主的彝族文化聚居区。从这里往西往北的关坪及云龙绝大部分地区为山地白族文化聚居区。这里的人们基本都会说佬倵语和白语,信奉并融合着两个民族的宗教与文化,可谓是两个民族的文化“混血儿”。


  听村里的人说,从前字土司有兄弟二人,为了争夺土司位而反目,在决斗前约好,得了土司的就居住字衙本宅,失败的必须择地另居,后来,哥哥得了土司位,弟弟只好搬到侧后方的山坡上另筑村寨。所以,后来衙门就一直在字衙村,而侧后方弟弟居住的“阿甲鲁”村则修了关押犯人的牢房,据说现在那些一排排的牢房石脚还留在山坡上。


  而我所知道的字衙,盛行白族力格高舞,流传白族传统的山歌调,还有鲜艳夺目的山地白族刺绣。


  走进这个不起眼的小村,一点一点挖掘细部的故事,一点一点收集历史的碎片,企图还原那一段鲜活的过往。


  小贴士:云龙字衙及其他山地白族、佬倵族聚居地区,每逢红白喜事,村中的人们都会聚集在事主家帮忙,夜晚就围着篝火唱山歌、跳传统民族舞蹈“力格高”或“鲁辘则”。身着有鲜艳刺绣的盛装。云龙山地白族刺绣是流传在云龙山区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术。广泛运用于衣服、头饰、鞋帽、围裙、裹背、绣花包、针线包、枕套、帐帘等日常生活用品。底布多为深色土布,色彩鲜艳夺目。刺绣图案中有花鸟鱼虫、房屋山河的各种变形,是人们的生产、生活在艺术上的直接反映。山地白族刺绣,作为一种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许多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在一幅幅简单的图案后面,往往蕴涵着民族的图腾、信仰以及民族演变的历史,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那些大块面的围腰,除了具有极强的装饰性、还可用于收纳、采集、背负等活动,有很好的实用性。2014年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