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6-03-23 00:00 发布人:
(<今日云龙>通讯员 张雄伟) 我县不断加强“测、防、救”三大体系建设,通过抓保障、抓演练、抓设防、抓队伍、抓应急和抓宣传等“六抓”,推动防震减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健全机制,抓保障。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县域经济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进行考核,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全面加强应急抢险、震后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2015年以来,在安排防震减灾专项经费27万元的基础上,落实应急救灾资金50万元。投入200万元用于应急救援装备采购、应急避险场所和救援物资储备仓库建设,累计投入2.06亿元用于学校抗震设防校舍建设,投入120万元为全县11个乡镇配备消防救援车辆,保障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完善预案,抓演练。及时对全县地震应急预案进行完善,并编制《简明使用手册》发放到县级各单位和11个乡镇,各级各部门围绕总预案适时对单项地震应急预案进行完善,并做到人人熟知流程、时时迅速反应。全县各学校坚持“每月一练”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每个乡镇分别开展1次以上专项或综合性演练,切实提高了广大师生和干部群众应急疏散逃生能力。组织县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200余人开展全县地震应急桌面推演,有效增强了各成员单位对地震应急预案的熟悉程度和协同救援能力。
夯实基础,抓设防。进一步改善全县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对县内主要交通枢纽工程、病险桥梁和涵洞等重要点位进行重点排查清理整治,加强“生命线”工程的日常维护和监管力度。依法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大力推进农村地区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县城设置总面积为1.15万平方米、可容纳1.5万人的7个避险场所。各乡镇政府所在地都设有应急避险场所。2015年以来,完成青云桥等6座危桥改建,定期开展公路巡查,加强道路养护,开展电力、通讯等设备设施隐患排查378次,对全县1242家单位进行消防隐患排查,整改隐患1097处。启动建设长新乡地下水监测点,加强预警监测。完成地震应急直升飞机停靠点实地踏勘工作并初步确立26个停靠点。完成农村安居、农村危改拆除重建和加固改造4100户,排除学校D级危房10.81万平方米,按照设防标准,重建新建校舍11.33万平方米,加固改造校舍3.64万平方米,覆盖中小学校105所,受益师生2.63万人。
充实物资,抓队伍。建成长新、功果桥、检槽、漕涧、团结5个乡镇救灾物资储备点,乡镇应急物资储备能力进一步提升。切实按标准储备帐篷、衣服、棉被等应急物资,与县城3个大超市和1个粮食购销公司签订了紧急救灾物资供货协议,各乡镇均与当地规模较大的超市签订紧急救灾物资供货协议,确保一旦发生灾情,物资能够得到及时供应。同时,依托县消防大队建立了县综合应急救援队,社区、乡镇民兵成立了11支乡镇志愿者救援队伍,组建了规模超过300多人的交通、国土、医疗、公安、通讯、供电、供水等专项应急抢险队伍,建立了市政抢险队、大型机械抢险队和专家队3支应急抢险队伍,并持续加强队伍的应急抢险救援培训。
加强监查,抓应急。加强全县水库坝塘、重点水利工程等次生灾害监视和预防,及时对天池、包罗水库、跃进水库等进行专项检查工作,完成1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321个隐患点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每个隐患点配备监测人员2名,每个季度开展一次全县地质灾害专项巡查,雨季根据情况需要及时开展对重要隐患点的巡查排查,有效防范和遏制地质灾害引发的各种事故。严格落实县政府应急办(总值班室)24小时值班带班制度,实行政府领导带班、双人专岗、治安巡防值班机制,全面加强应急值守工作。全年实行24小时震情值班制度,民政、国土、住建、水务等重点部门认真落实24小时值班带班制度,真正做到信息通畅、协调到位。2016年春节期间,成功处理了洱源“2·08”地震应急等突发事件。
强化科普,抓宣传。建立地震宏观观测网、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等平台,大大提高了震前信息获取能力,为灾害预报提供条件。加强科普示范学校建设,苗尾乡水井完小被评为州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普及防震减灾常识,增强社会各界防灾减灾意识。结合“5·12”防灾减灾日、科技下乡、“八·三街”物资交流会、乡镇街天等契机,扎实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工作。2015年以来,开展了规模较大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12场,发放各类宣传材料3万余份,利用云龙手机快讯刊登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系列信息,在电视台播出防震避震常识宣传片,定期向群测群防工作人员发送科普宣传短信,切实增强防范意识、提升防范能力。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