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人文景观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人文景观

云龙山地白族耳子歌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5-11-26 00:00 发布人:

 ◆字学明/文    张建东/图

  耳子歌起源于云龙山地白族农民聚居区,是民间流传的一种古傩仪舞,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蕴藏在云龙县检槽乡古老民族婚俗中的一颗奇葩。

  “耳子歌”为白语的汉译。“耳子”意为“憨子”,“歌”意为“舞”,“耳子歌”即为“憨子舞”。“耳子歌”一般只在婚宴和新房建成时表演。耳子歌的表演由“耳子”三人、扮娘三人、老倌、老妈、主人、判官、江湖医生、新娘、狮子等人员组成。伴奏一般以打击乐和唢呐清筒音为主。“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参与表演的成员基本是男性,表演者一般穿戴当地白族服装,并根据不同角色进行化妆打扮,如老倌面戴纸做的长胡须,眼戴自制的无玻璃眼镜框,春官身穿长衫眼戴自制的无玻璃眼镜框,“耳子”从头到脚用棕树皮包裹扎,妇女角色也由男子表演,一般穿戴当地白族妇女生活服装并用围巾留眼蒙面表示害羞。活动地点一般是在主人家的大院中和中堂内,整个活动约需40分钟左右。活动中的对联和对白都是用白语,唱的调子是当地白族调。

  婚礼晚宴开始,待新郎新娘和客人入席坐定后,装扮好的“耳子”手拿当地白族用来煮饭滤米的竹制炊具和麻叶,在铜鼓唢呐声中跑入席间,穿梭跳唱插诨逗乐,随后到新娘席前面向新娘讨菜,新娘将事先准备好的用红色燃料染红的腊肉块,放到“耳子”的笊篱中,以解脱纠缠。此时,在旁边围观的客人纷纷上前抢夺东坡肉串,则意味着一年顺顺利利,大吉大利。

  晚宴结束后稍稍休息,一般都要闹洞房。主人家先用一面晒粮食的竹制大簸箕把大门挡住,用棕树皮裹扎的表演者在门外聚集,要求留宿,然后门内门外两方对四句,对上了即拿开簸箕放人入内,表演者入院以后在新房前又跳又闹,营造出一种欢乐的气氛。表演进入高潮后,由指点端出一个木制的托盘,指点拿起盘内的东西请“耳子”来猜,在猜答中,“耳子”巧妙地用这些东西的白语谐音双关,讲述有关结婚、生殖和男女房事等话题。

  整个“耳子歌”演出分为三场:第一部分“抢红肉”( 抢“红东坡”),抢到“红东坡”,表示人生吉庆,幸福美满;第二部分“耳子闹婚”,旨在“耳子”在整个婚事活动中渲染热闹气氛,并且把整个农耕文化在活动中用舞蹈加以展现;第三部分是“判官审案”,体现一夫一妻制和道德行医等白族渊源的道德教育。

  “耳子歌”使用了大量的道具和有特定含义的服饰。活动中的许多器物和语言,都有特殊的暗示、寓意作用。比如,用棕皮包裹全身的“耳子”,既是人,又是动物,暗示了人类初期的一种懵懂,用蒙着脸的方式,把诸多“明白人”碍于脸面不好启齿的话语借一个“憨子”的形象来得以表达。通过与“耳子”的对答,把许多不能在“正常人”之间直接表达的物与事表达得清楚明白。

  祈求人丁繁衍是“耳子歌”的一个重要目的,祈祷丰收是“耳子歌”的另一个重要指向功能。此外,“耳子歌”还包括道德教化的内容。专家认为,“耳子歌”是上古社会人类生活的生动历史记忆,是人类童年稚拙的智慧火花的闪烁,是蕴藏着人类早期原始文化的“活化石”,是云龙白族远古农耕文化的艺术显现,是目前国内所发现最为古老的傩舞之一,有着极深的民族文化底蕴,堪称是一件“刚出土的最完美的文物”、“舞蹈艺术的活化石”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