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人文景观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人文景观

深山里连绵着的亘古风雅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5-07-10 00:00 发布人:

◇ 彭 华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诺邓古村,坐落在大理以西的云龙县深山中。是云南最古老的历久未变名称,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白族村寨。这里被连绵的青山所围绕、村舍古雅,这里连绵着两千多年的盐文化,连绵着诺邓人尊师重教的传统,连绵着天南地北各族人民和谐交融,共建安荣的历史……

  晚秋的清晨,露重风润。山路两旁,喇叭花浓妆艳抹开得正旺、山核桃果实累累写满自豪,它们像好客的迎宾队,三五成群与一些唤不出名的野花草簇拥着、绵延着,伴着蜿蜒坎坷的山路,峰回路转,将我们送到了诺邓古村的脚下。

  抬头望去,古村舍像梯田般拾阶而上,土墙黑瓦木框架的房子鳞次栉比。诺邓,这个在电影《遥远的诺邓》、《福源》展示过清丽风姿,在电视《舌尖上的中国》留下诱人香味的深山明珠,就这样真切静美,层次分明地呈现在眼前。

  故园风物健 巷陌芳华醇 

  古村建在山坡上,村巷村道都由清一色的石板铺就。红土泥镶边的大石板路三步一阶,五步一台,七转八折,爬坡上坎,将一座座老屋层层叠叠串联起来。迈步其上,凸凹不平的地面最初让人有些不适应,然多走几步,那种能触到地面风骨的质朴感,又让人生出别样的怀旧亲切。相传,这些路还是古代诺邓的商路驿道,行走过马帮,是茶马古道、盐马古道的重要通道,功能与工龄都不容小觑。

  随着路径的纵深牵引,两旁风格多样的老房子跳入视线。原生态的石头墙裙,红土墙、黄土墙,黑瓦顶,木梁、木门、木窗是诺邓村建筑的基本模式,它们就地取材,但因各家地势不同、采取组合方式不同,使用功效不同,又呈现出各种韵味。一般的住家,住着袖珍小院,简朴的土墙木门窗,在大门上贴着写着憧憬的对联。讲究点的人家,有着“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院落,建筑物的格子门、横披、吊柱等部分均进行了精心的雕刻和绘画装饰。卷草、飞龙、蝙蝠、玉兔,各种动植物图案造型的雕刻千变万化,运用自如,更有不少带象征意义的,如“金狮吊绣球”、“麒麟望芭蕉”、“丹凤含珠”、“秋菊太平”等等情趣盎然的图案作品,寄托着房主的期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粉墙画壁”,这是白族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墙体的砖柱和贴砖都刷灰勾缝,墙心粉白,檐口彩画宽窄不同,饰有色彩相间的装饰带。以各种几何图形布置“花空”作花鸟、山水、书法等文人字画,较好地表达出白族民居雅致、精美、清新的特点。

  诺邓民居多为因山就势修建,其四合院异于平原地区,正房与厢房、面房高低错落不在一个平面,形成了前后左右屋面瓦檐上下层层递接的“五滴水四合院”或“四滴水”、“六滴水”等屋檐现象;还形成了“台梯式四合院”,天井之内有三、四层台面,逐级上堂,风格独特。诺邓民居建筑还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协调适应、邻里之间的和睦相亲。北山民居依山构建,层层叠叠,前后人家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往往是前家后门即通后家大院。河东一带地势稍缓,民居宅院相对宽平完整。

  村中最古老的建筑是万寿宫遗址,这个由元代江西会馆、明初“祝寿寺”渐次衍变而来的建筑,如今成了一处民宅。去时,屋里的土灶正燃着很旺的柴火,慈眉善目的老婆婆焚着香,向我们介绍着这个古建筑的前世今生。斑驳的墙上,贴着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的画报,挂着她全家数十年来的各种照片。她说老伴早就辞世,子女多次接她去城里住,她都舍不得离开。屋里的陈设与格局都很古老简朴,尤其地上的砖块残旧中烙满历史车轮辗过的痕迹。阳台上用各种简陋桶具养着的花草格外茂盛,不难看出老人家很享受这样的生活。当我们指着镜框说她先生年轻时着军装的照片好帅,她的笑容竟有几分羞涩。

  万寿宫的对面是盐街盐局。在古代,煮盐的灶户将制好的盐交到这里,盐官再把盐分发到各地行销,络绎不绝的运盐马帮在此出发,走往东南西北。“万驮盐巴千石米,百货流通十土奇。行商坐贾交流密,铓铃时鸣驿道里。”这首诺邓人引以为豪的诗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盐马古道经济的盛况。盐局开阔的庭院还依稀看得到当年的盛景。诺邓兴起的历史离不开盐的功劳,诺邓盐井自汉朝开采以来至今历两千余年。由于盐业经济的发达,诺邓村历史上曾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也因此诺邓的游观中,千古盐井、卤脉龙王是不容错过的风景。诺邓火腿别有风味,声名鹤起也是因这里独一无二的卤盐成就的。

  群山为邻,阡陌在侧,小巷通幽,人在自然与历史中穿梭。漫步在诺邓村,总给人出奇不意的惊喜。当爬上山坡以为村子就此平坦展开,谁知又得下到谷底,饱览小溪野花玉米地之美后,不经意间又站到了一个高坡,把过往的景点踩在脚下,又有了俯瞰的新角度。崇山峻岭环抱着的诺邓民居,人字形的黑屋脊、红墙、黄墙、流动的云,与四周郁郁葱葱的绿呼应着,像一幅活色生香的水彩画。这与古诗里描绘的诺邓“崇山环抱,诺水当前,箐簧密植,烟火百家,皆依山构舍,高低起伏”,简直分毫不差,让人蓦地有了穿越感。

  别过观景台,又开始拾阶而上攀山外青山。迎面的牵牛花挽着抱子的玉米杆,成为天然的美丽栏杆,送我们来到一棵有着硕大榕树的坝子,这是山村聚会的平台。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高山榕被村民唤为大青树,其裸露于地表的根茎遒劲交错,枝干粗壮高大,叶如华盖,为坝子增添了浪漫的诗意,是村子重要的地标。坝子正对着保存完好,雕工精细的牌坊。正书“世大夫第”,背面刻着“科贡传家”,这里曾是明政府设“五井盐课提举司”的衙门旧址,后来演变成了古村旺族黄氏家族登载本家科举功名的“题名坊”。清代黄氏门中共出两进士、五举人及上百名秀才,康乾年间举人黄桂是名噪一时的饱学之士,曾被誉为“滇中一儒杰”。在大青树旁设有黄桂的纪念馆。彼时,大青树下,一个农妇烧着炭盆翻烤着新鲜的玉米与土豆,友善地招呼着我们品尝。古道热肠的乡民还为我们奉上了清香的药茶。居于半山腰的大青树坝子给人的印象极好,四面是老墙环绕,站在正前方的石阶上或大青树下眺望,则可以看到远山青黛和山谷里棋局般的村舍。想像夏夜里,村民们围坐在大青树下纳凉聚会跳舞,星辰在头上闪耀,间或传来清脆的鸟鸣,该多浪漫。

  离开大青树坝,石板路仍曲折顽强向山顶延伸,坡路越来越陡,一度人若问号状前行。稠密的村舍被甩在身后、青山也被一一超越,倒是那些蓝紫、粉紫的喇叭花忠实可嘉,如影随形,在路旁摆出各种可爱的pose,激励着气喘吁吁的我们坚持上进。稍后,肥硕的仙人掌家族也一丛丛陆续迎上来热情招手。路上多了些当地的村民,他们衣着光鲜,谈笑风声如履平地向上轻快向前。山上的古树渐渐多起来,平添了肃穆神秘之气。走到一座巍峨的牌坊前,看到一大群盛装持着各种道具的男女老少,终于明白为啥来时村里关门闭户,原来勤快的村民都涌到这里来了。

  雨过琴书润 风来翰墨香 

  这天,适逢诺邓村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释祭大典的日子,全村男女老少都自发赶往文庙庆祝。邂逅的人群是参加庆典的仪仗队,小孩子们身着喜庆的汉服,大人们身着白族绣花服饰,手持宫灯、牌匾、乐器等喜洋洋等候在牌坊前。据村里一位长者介绍:诺邓祭孔始于明代,延续到上世纪40年代,2008年恢复,是村里的盛大节日,老老少少都来参加,外村和县城里也有不少人慕名前往。 

  尽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诺邓旧时尊孔习俗相当浓郁,文风蔚然、人才辈出。这单从诺邓虽然不是州、县驻地却建有孔庙,获得古代礼制的特许可看出。诺邓文庙建筑精致庄严、古朴典雅,大殿“至圣宫”塑造的“布衣孔子”和蔼可亲。在诺邓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儒家文化,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礼仪规矩、人伦道德等,是古代诺邓的人格要求。这种风俗传承下来,养成了村民性格恭谨、谦下、节俭、勤劳的风习传承,把尊师重教之风发扬光大。

  文庙前这个高大精美古雅的牌坊,叫棂星门,始建于清初,四柱三楹、飞檐斗拱,牌楣前后分书“腾蛟”、“起凤”两词,取祝福村中儿女成龙成凤之意。这是滇西地区现在最大也是最古老的木牌坊。

  穿过棂星门,前往文庙,山路越发陡峭。两旁树木森严,青草茂密,石板路泛着幽冥之光,忽然觉得很有参朝的意味。明明一眼望到的文庙红墙,却爬了好长的山路才抵达。猜想诺邓人如此修建的用意,或许是要让参拜的人,利用这长长的石阶一步步沉敛下俗心杂念,带着崇敬虔诚之心来面圣,敬重意何其深。也难怪看见刚才的仪仗队里有“肃静”的大木牌。

  山顶上砌有高高石头保坎的文庙庄严神圣,经过印有苔痕的石梯,进到至圣宫大殿。殿前的院地铺上了红地毯;两侧的回廊挂上了长长的红绸结、大红灯笼;大殿上方挂着“诺邓村2014年纪念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65年释祭大典”的红色横幅,左右两侧也用黄色和红色绸幔装点起来;在万世师表的孔子塑像前的供台上,红烛高照,供奉着数十碟供品,瓶里插着松枝和花草,香炉燃着松木片和檀木屑。正殿四周围满了前来参加祭典的人们。高高的大殿台成为主持台,两个身着民清绸衫,头戴礼帽的中年男子作主持人。十时整,三通鼓响,主持人神色严峻毕恭毕敬宣布仪式开始后,有德高望重的人前来孔子像前拜祭做仪式,右侧着长衫礼帽的乐队奏起了悠扬的古曲,为仪式助兴添彩。之后,为迎孔仪式,鼓乐鞭炮齐鸣中,守候在殿下棂星门处的队伍,列阵拥着捧着孔子画像、盘托《论语》笔墨的领队人声势浩大,徐徐来到大殿前,送孔子像归牌位后,开始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每一段仪式,位于红地毯上的36个孩子(舞乐生)必跳一段传统的祭祀舞,前排的老者会带着大家向孔子像叩首作揖。每一个祭献环节,供礼的人必下到旁侧的偏殿用泉水浴手三下,擦拭三下。庆典中,忽而环绕全场走动、上下台阶,忽而端杯递盘、唱诵叩首……各种繁文缛节众多,然参与的人全都不厌其烦,认真演绎。祭典所用的杯盏无论何种材质,均擦拭得洁净锃亮。尤其是殿前站成一排带队行礼的5位老者,大都在六七十岁以上,除了恪守仪式上的每个礼节的规范表率作揖跪拜无数,仪式完后,只要有朝拜者向孔子像敬礼,他们会自发带队行礼,确保来者的虔诚之心能得到最完美的表达。在行礼中,曾看见一个司仪上前一步,将前面一个长者叩拜时不慎弄卷的长衫理了又理。

  祭拜仪式隆重庄严神圣,古风浓郁,秩序井然,每一个细节都彬彬有礼,完美无缺。若没亲历,难以置信这竟是一个小山村的祭孔仪式。参与者动作娴熟,若非反复演练配合是达不到如此整齐划一的效果;参与者敬拜虔诚有加,对着一个二千多年前的老者牌位与塑像,若非心存对圣人由衷的崇敬之情,是断然达不到这样一丝不苟的境界的。仪式毕,仍有不少百姓叩拜焚香,若非此地有浓厚纯朴的尊师重教传统,谁还会将一个不能立马带来功利回报的老先生的诞辰挂在心上,翻山越岭前来朝贺呢?

  祭孔结束后,已近中午。不少村民自发向文庙捐“随喜”功德。在孔庙旁的关公庙空坝上,参加祭典的人们围聚在一起享受着丰盛的流水席美味。据说,为了这个庆典,村里杀了一头牛、一只羊,大家吃饭不给钱。在诺邓,孔子的诞辰不折不扣成了盛大的节日。

  诺邓尊师重教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据史料载,诺邓村的科举,在云龙中“进士”的为最多,清代三人中诺邓就有两个;举人、贡生和秀才不胜枚举。目前仅从几户诺邓人家谱上查实的贡生就有60余名,秀才有500多人。在河东贡爷院,还保留着贡爷告诫后人须重视文化、遵守礼乐、行义好善的家教样本。诺邓历史上出过“滇中儒杰”者、“蜚声朔北”者、“文章为天下士知”者。当地的一个老乡讲,诺邓有个风俗,无论在什么地方捡到有字的纸都要拿到文庙里的石香亭焚烧。他们爱惜文化的意识非常之强。从身、心、意做起,坚持、发扬、传承,这大概就是诺邓位居西南边陲,少数民族聚居地,儒学却繁茂常青,历久弥香,人才辈出的奥秘吧。 

  心醉古雅中 韵漫千山外 

  流连在诺邓古村,穿梭在自然与历史的长卷中,抚摸诺邓的容颜:悠长曲折的石板路、风蚀斑驳的红泥墙、墙头缠绵的南瓜藤、瓦脊上蓬勃的野草、一处鸡群在路边啄食、一角小猫在眯着眼打盹、老屋前大黄狗慵懒地盯着你警惕的走过……古朴中透着闲适安详,会带给你遥远而亲切的山村古韵;聆听诺邓的声音:“再尝一盘诺邓火腿”、“到我家吃晚饭吧”、“喝一杯我们自己采的药茶吧”、“路陡,下坡小心点”……动听纯美的乡音,令人心窝一暖;感受诺邓的心跳:玉皇阁、文庙、武庙、龙王庙、棂星门等明清时期众多精美别致的庙宇建筑以及盐井、盐局、盐课提举司衙门旧址、盐马古道等历经沧桑仍健在的古建筑,会让你触摸到诺邓久远的文明;现存一百多座依山构建、风格典雅的古代民居院落以及生息其间天南地北迁徙来纯朴自在的人们,又会让你感受到诺邓多民族融合、重视传承古而不朽的盎然生机。

  诺邓的魅力不仅在此,它还有多元的宗教信仰,除了“本主信仰”、还有佛教、道教、儒家“三教一体”。庙宇建筑在康乾时期尤为鼎盛,至今境内犹存20余处遗址。诺邓还有200余株百年古木,10000余件散落在民间的古董、文物、字画、家具等,洞经花灯、传统手工艺、多样的节会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等待着有缘人去细细品味。

  诺邓,小村大量,物华蕴深。诺邓,兼容并蓄,古村新韵。饱啜着历史甘霖的诺邓知福、惜福,更加容光焕发,一如继往,将深山里连绵着的亘古风雅铺展到五湖四海、传递给子孙未来……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