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5-01-05 00:00 发布人:
9月21日一早,我们从云龙县城出发,向着千年白族古村诺邓行进。
就在昨天下午到达云龙县的那一刻,品尝着香脆清甜的麦地湾梨,翻看着画册,我这个《舌尖上的中国》的拥趸、十足的吃货,才惊觉:哇!《舌尖Ⅰ》片头上那片诱惑了亿万观众、像山水画卷一样美的火腿,就产自诺邓古村!
这个发现,极大地提升了我要好好看看诺邓的兴致。一路上,大巴跨过泚江,又悠然沿着泚江前行。江水混浊像经历了一场特大暴雨,称它“红河”也不为过。这让来自江南、又处于“五水共治”热潮中的我大为不解,导游解释说,云南多为山区,正逢雨季,加上河流落差大,泥沙俱下是常态,河水自然不可能清澈了。
车行至山脚,我们从大巴换乘到中巴,这才切入向着诺邓的正道。道路渐渐狭窄,有的地方仅容一车通行。一俟两车交会,就得选择自然宽阔处了。不少路段旁边,堆放着砂石,停靠着工程车,显然在拓宽道路。坐在走走停停的车上,我并不着急,反倒想:这路,究竟是拓宽好还是保持原状好呢?此时此刻,当然是拓宽好,好让我们快快抵达诺邓;可从长远看呢,真希望诺邓依然像个隐士,永远藏匿在大山深处,好让我们这些自以为懂它的人长相思永相守。眼下,太多的古村落、古镇被过度开发,沾上了浓重的商业气息,已经无处可寻它们的古韵和我们的乡愁。
正在纠结之时,诺邓——这个淳朴、安静、精致的古村到了。村寨依山而居,因历史上以产盐为主,发达的盐业经济使得诺邓一度成为滇西地区的商业中心之一。
参观完久负盛名的诺邓盐井,我们就被告知10点钟必须赶到孔庙观摩祭孔。这天,恰逢古村一年一度的祭孔典礼。
沿着穿村而过的沧桑盐道,三角梅、牵牛花等鲜花路放,三三两两的当地百姓,扶老携幼,和我们相伴上山,还兴致极高地回答我的好奇:“到山上的孔庙祭孔去!”他们都是当地及附近的村民,哪怕在县城打工,这天也会相约着赶回家乡。他们都记得每年祭孔的日子。
鼓乐声一阵紧似一阵地传来,孔庙快要到了。只见一群穿着红黄两色镶嵌汉服的学生列队等候在门前,他们是诺邓村中心学校六年级的学生;孔子及子孙像,一字排开;例假之中的女性,则被谢绝入庙……这一切,都透出了乡村版祭孔的浓重特色。
祭孔人士介绍说,诺邓祭孔大典是由村民自发组织举行的,明代开始盛行,已经有多年的历史。这里的孔子被称为“布衣”孔子,也就是有文化和学识的大家。
10点,在鸣金三响之后,祭孔仪式开始。由两人主持祭孔仪式,每人轮流宣读祭文。身着蓝色服装的主祭和陪祭,都是当地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在每次献礼时三叩首祭拜孔子。
在祭孔现场,由36名小学生装扮成孔子的36名弟子,左手拿着笛子,右手拿着羽乐,跳着舞祭拜孔子,念起三字经感谢恩师,以示对孔子的尊重。
整个过程,分为迎神仪式、请神入殿、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撤礼等步骤。仪式的最后是送神,恭送孔子先师返驾,祭孔仪式结束。
心中满是好奇和不解,我便登台挤到孔子像边,问一位参祭的黄姓村民:“你们为啥要祭孔呢?”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尊师重教啊!”天哪,这话从一位普通农民口中说出,这般自然,这般流畅。我又问:“那你们从中得到了什么?”他大着声音说:“村里读书考出去的不少,最好的在北京工作哪!”他拎起裤腿,平静地告诉我,他是一名残疾人,以前为孩子挣学费而在大城市打工,可不幸从楼房上坠落摔伤,只好回来养伤。现在儿子大了,儿子又外出打工谋生。一家人的日子,就这样平平静静、安安淡淡地过着……
同伴们都下山了,我还在频频回望孔庙门口那条红底白字的横幅——“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习近平语录)。3天以后,我得知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的消息,听闻他特别强调,要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在想,即使进入21世纪,人类依然要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啊!
9月26日,我回到我所在的南孔圣地衢州,与孔子第75代嫡长孙孔祥楷商议和筹划《祭孔特刊》,感受着现代人祭孔的氛围。
9月28日,祭孔大典在衢州孔氏家庙举行。同时,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创作的孔子塑像在衢州府山儒学文化区落成。帷幕被揭下的一刹那,我分明看到了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微笑!
深厚凝重、大方醇正的孔子像,就是耸立在我心中的一座文化泰山。在我仰望他、膜拜他、追寻他的身影之时,诺邓古村那场别样的祭孔典礼,再度浮现在眼前,从此潜入我的记忆深处……
转自《衢州日报》(2014年12月1日)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互联网新闻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21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