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云龙网!

中国云龙
人文景观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人文景观

铃声消失的漕涧马帮

来源于: 发布时间:2014-01-29 00:00 发布人:

  马帮是过去民间一群组织起来的赶马人,以及他们所赶的马骡而形成的运输队伍的称呼。

  马帮组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业运输马帮,由饲养骡马五、六匹以上的四、五家富户的骡马组成,然后雇用赶马人,一年四季赶马跑运输。一种是业余运输马帮,利用农闲时节,家中饲养少数骡马的几个人合伙组成马帮(如果自己骡马少,可租用别人的骡马)进行运输。一般一个人赶四至五匹骡马,六七个人组成一群马帮。

  赶马是一种艰辛劳累、前程艰险的活计。为了生存,为了贸易获利,仍需有人从事这种行业。首先赶马人要年壮力强、机智勇敢,民间有“三十六行,赶马为王”、“赶马三年如‘教习’(武术教练)”的说法,证实赶马人确实要年壮力强、有勇有谋才能参加此项行业。另外赶马人还要会当兽医,懂马帮规矩,会敲铓锣,会钉马掌等技术。赶马途中会遇瘴气,或遇洪水猛兽,或遭匪盗抢劫等,所以每次出门都充满冒险性,吉凶福祸难以预料。

  马帮由“锅头”统管,设有“火夫”负责炊事,“买办”负责采买,其他人各有职责。夜间负责放牧的设法堵住路口,以防牲口跑失,牲口尽量放在地势宽敞、水草丰茂的地方。赶马人的生活很讲究:饭菜不定量,吃肉则是绝对平均,专门用称好的肉,叫“下数”,定数为四两一块,放在麻袋里。这餐吃肥肉,大伙都吃肥肉;那餐吃瘦肉,大伙都吃瘦肉。锅头与赶马人、赶马狗都同等享受一份“下数”。走在最前面的赶马人要在陡坡或缺口危险处插上几枝树叶作路标,以示危险,牲口就会朝着安全处行走。所以最前面的赶马人责任重大,才能多吃一份下数。途中歇息叫“歇稍”,然后起程叫“起稍”。

  赶马人在行程途中有很多规矩和禁忌,晚上到宿营地,歇脚后不讲话,先祭山神。为防避老虎,要在宿营地周围撒一圈米,叫“米城”,据说老虎怕米,所以不敢进米城。另外还要在火塘边放几棵草果,让它发出草果气味,据传豹子怕草果,因此豹子不敢来接近。讲话忌说“豺”、“狼”、“虎”、“豹”一类的词语,即使同音也不能讲这类词语。如白语中“筛子”叫“老”,“虎”也叫“老”,所以只好把“筛子”叫“稀眼子”。白语中“奶”和“豹”同意,所以“吃奶”只能说吃“汁汁”。若哪个一时疏忽讲出犯忌的话,就会受到锅头的“惩罚”,把烧红的锅柱裹在草席里打屁股。

  名叫马帮,实为骡帮,以骡匹为主,因骡比马耐力强,多负重、速度快,易调教、听服从,所以是长途运输的主力。赶马人对所赶的骡马,根据毛衣花纹给它起名号,如“大归”、“二归”、“栗色”、“画眉”、“花脚”、“乌嘴”、“花脸”等,罩鞍架时,你只要叫它的名号,它就会自动走到你旁边接受鞍架。如果走远了,只要它听到叫它的名号,也会从远处跑回来。

  马帮的头骡、二骡是经过训练后才能成为这群马帮的头骡、二骡。头二骡头戴镶有小圆镜的红缨花笼,头骡脖挂两个大铜铃雄姿威武的走在前面,是官家的马帮头骡头上还插一对用红布做成的小红旗,窃贼看见这对小红旗就知道是官家的马帮,所以不敢抢劫。二骡脖挂一串七个铜铃紧跟后面,接着是成队的骡马驮着各种商品,穿行于山间道路上。赶马人戴着包头或头套,挂着水烟锅,披挂一顶麦杆帽,一人赶四至五匹骡马。赶马狗跟着主人,走在前面的敲动阳铓锣、走在后面的敲动阴铓锣。铓锣声发出的信号,能通知对头马帮做好让路准备,以免发生闯帮事件。同时根据铓锣声快慢节奏,可知行程中路道的宽窄,掌握行程速度。

  云南滇西山高路陡、地势险峻。千百年来马帮成了滇西各族人民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在驿道上磨成深坑的马蹄印中,融汇着赶马人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些故事后来就被人们编成了《赶马调》。“赶马走夷方,先把老婆嫁。”“砍柴莫砍苦葛藤,有女莫嫁赶马人,三十晚上办喜事,初一早上就出门。”他们由于常年在外行程,生活单调乏味,途中遇到姑娘时也会唱几句山歌来开心欢乐,“有女要嫁赶马哥,又得骑马又撒脱。”云南的交通运输在汽车、火车、飞机未使用之前,全靠马帮运输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马帮文化。

  漕涧是大理、怒江、保山三地州结合部,历史上是茶(盐)马古道的要津。北往六库片马至缅甸北部的密支那和印度,南去保山、凤庆普洱茶乡,西走腾冲至缅甸仰光,东往大理、昆明。历史上云龙五井盛产食盐,漕涧是云龙五井盐巴的主要集散地。在历史进程中,漕涧曾经有过商贾云集、商贸繁化的昌盛时期。由于上述原因,漕涧有史以来有众多马帮运输队,同时还有为马帮服务的掌故。清朝至民国年间有三家马店,四家马鞍架店,其中包正中家三代人做马鞍架,至今继续生产马鞍架,而且供不应求。如今已93岁高龄的何清一辈子当马锅头。83岁的张四维专业赶马已41年。过去漕涧马帮长期驮运云龙五井盐巴往返澜沧江和怒江到保山、腾冲、密支那,又把那边的绵纱、“洋货”等运往漕涧及云龙五井,解放后又帮供销社驮运货物往返山区购销店,还帮山区粮点驮运公粮到坝区粮管所。地处滇西北边境的怒江州在瓦(窑)碧(江)公路未开通以前,因原先州府设在碧江县,还有边防驻军,所以多数时间依靠漕涧马帮从云龙漕涧起运所需物资,横渡怒江,行程二百多公里才能到达怒江州府。支援边疆人民和边疆建设。

  漕涧马帮不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过承载作用,而且在滇西抗战、平息西藏叛乱中作出过贡献。

  滇西抗战是中国著名的反侵略战争史页。1942年5月,日寇入侵我国云南西部,腾冲、龙陵相继沦陷,日本侵略者直达怒江西岸。位于怒江东岸的漕涧,距怒江栗柴坝渡口和六库渡口各一百华里,是扼守东岸、支援反攻部队的重镇。

  抗日部队云集漕涧,有11集团军滇康缅游击总指挥部的分监部、预备2师、野战医院、航空电台等等1万多军人驻漕涧。腾冲县政府在县长张间法率领下,迁移县政府到漕涧办公。1943年10月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71军军长钟彬亲临漕涧视察部署反攻,1945年5月反攻战役全面展开。

  滇西抗战激烈,进展较快,运输军需物资力量急需加强,除人力背运外,急需组织大批马帮运输队驮运军需物资。时任云龙县长的夏立贞立即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支前骡马运输大队。调集全县骡马237匹、64人组成的骡马运输大队,由漕涧人何浩东任大队长,于1945年3月汇集漕涧后,交11集团军统管,当即起运漕涧库存的弹药和军需物资,交怒江栗柴坝渡口军需处。日夜兼程往返驮运抗战急需的弹药和物资。除此以外,漕涧民众还自发运送漕涧到怒江栗柴坝渡口的军火,仁山村民张建林、左中甲等多次驮军粮从漕涧到怒江栗柴坝渡口。后来抗战直向高黎贡山前进,骡马运输大队随军前进。随着失地的收复,抗战又向界头、江苴一带推进,骡马运输大队也随军急进,往返高黎贡山专运从怒江西岸至江苴的军火物资。随后骡马大队又随军驻扎打苴、甘鹅、黄草等地。腾冲光复后,龙陵战役仍在激烈战斗中,骡马运输大队又奉令沿腾冲河顺乡直下,进往蒲川乡那地村、蛮祺等地,继续运输弹药物资到龙陵抗战前线,直到龙陵、畹町收复,滇西抗战取得伟大胜利。骡马运输大队历时10个月顺利完成随军运输任务,12月奉令撤回云龙。

  滇西抗战激烈,枪林弹雨,战火纷飞,运输任务繁重,山高路险,草料难以及时供给,骡马运输队历尽艰辛。赶马队伍中有漕涧的李芝阳和民建的李帕等7人牺牲在支前运输途中。骡马伤亡惨重,回云龙时交回县政府马耳朵、尾巴两驮,清点数量160匹,遗失 17匹,实交骡马60匹。云龙县骡马运输队虽牺牲人员、损失大批骡马,但是为滇西抗战作出了艰苦的努力和奉献。

  1956年5月,省委省政府指示大理专区组织各县骡马运输队,支援平叛西藏工作。

  云龙县以石门、漕涧两个马帮运输社为主,在全县共调集500余匹骡马,选调100余名年轻力壮有经验的人组成的支前骡马运输队。县里任命石门运输社社长杨丽虎为大队长、县人委科员杨玉兆为指导员,下设3个中队、12个小队。漕涧区参加骡马90多匹、赶马37人,漕涧运输社社长杨德炳任中队长,6月上旬由县城出发,经洱源、剑川、鹤庆、丽江、渡金沙江后顺利到达中甸县城。

  云龙支前运输队到达中甸支前指挥部后就解下挂铃、放下铓锣,接受任务。

  云龙支前运输队的任务是从中甸大本营起运武器弹药等急需物资到德钦、德荣等地,时间紧、任务重,每匹马要驮60公斤重的物资,赶马人还要背20公斤重的物资。为防范土匪抢劫,沿途有解放军护送以外,每3个赶马人中要抽调1人佩戴全副武装,因此1人要赶6匹牲口,每天赶马行程40公里至60多公里不等,起程后不能在途中歇息或驻扎,一定要当天到达部队接收站,有时草料供应不上,饥饿的骡马只好啃吃树皮。高原气候时常多变,风雨说到就到,行程途中经常遭到暴风雨袭击。多次往返翻越白马雪山,因高原缺氧,赶马民工经常昏倒在途中。支前运输队既要防范野兽攻击,更要注意埋伏的土匪抢劫。所以在行程中为保护运输物资,保卫队经常与土匪交战。怀着建设和平新西藏的坚定信念,云龙支前运输队与我州各县运输队不畏困难艰险,一趟又一趟完成了上级交给的运输任务。

  漕涧运输中队在1956年至1958年的三年西藏支前工作中,连续三年参加支前运输队,并顺利完成运输任务。连续三年,锅头何青、中队长杨德炳、张四维分别获得三等功奖励。漕涧马帮又一次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如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覆盖了城乡各地,各种车辆运输替代了千百年来形成的马帮运输队。常年回响在澜沧江、怒江和金沙江深山峡谷驿道上的漕涧马帮铃声早已飘落。曾经承载过历史重任的长途马帮运输队逐渐有人们记忆中消失。漕涧至今少数人户由于几代人形成的养马习惯和居住环境的差异,仍然在饲养驮马,一般户养一两匹,也有养三五匹的人户。为了挣钱或生活需要,主人赶着马匹经常穿越在险峻山路或密林丛中。但是马脖子上没有挂大铃,赶马人也不需要敲铓锣。繁华的集市很难看到这些闲散零星的临时马帮。

  编辑:冬剑

Copyright © 中国云龙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40号-1 滇公网安备 53292902532932号